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苏轼用这十句诗说尽了人生(苏东坡用这首诗)(1)

历史是一盏明灯,它照耀着过往,也点亮了未来。

但历史从不浪漫,它是一场又一场的血雨腥风,无数人冲杀在如云的战阵里,秣兵厉马、枕戈待旦,踩着荆棘走出来的一条路。

你的祖先、我的祖先,都曾在那个硝烟滚滚的年代里,挥洒过自己的豪情,与肃穆的悲伤。

后世之人,当对历史有一颗敬畏之心。

朝代的更迭与杀伐,固然是冰冷的,但是我们都有一颗柔软的心,渴望着和平与繁华。

所以先辈们创造了汉赋、唐诗和宋词,用满腔热血和肝胆赤诚,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美丽的华章。

吾辈,当为之感到骄傲和荣幸。

故,今天我们讲宋诗和宋词,倒溯回1062年以前,再回望一下北宋167年的昌盛与萧索。

苏轼用这十句诗说尽了人生(苏东坡用这首诗)(2)

近现代文豪鲁迅先生曾有言: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而这句话,用在苏东坡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他是宋词发展的奠定人,一身荣光,却命运坎坷。

所以,我们以苏东坡为北宋文史的中轴线,向后回首70年,再向前推进90年,以他的生平和诗句为支点,详细解读一下这个迷一样的短暂王朝。

提起宋诗,不乏有些优秀作品,只是宋词的光芒太盛,又有唐诗作比,掩盖了其瑰丽的一面。

幸好,北宋有梅尧臣,他被誉为宋诗的“开山鼻祖”,摒弃了“西昆体”派流的华丽,开始写实,与欧阳修一起为宋代新文化运动掀起滔天巨浪。

而提起梅尧臣,就不得不说钱惟演,正是钱惟演的力荐和提携,梅尧臣才能崭露头角。

遗憾的是,钱惟演作为文人有失气节,宋初丁谓为相时,阴谋阳谋用尽,想要扳倒寇准寇老西,钱惟演从中推波助澜、不遗余力。可是等丁谓失势以后,钱惟演又开始倒戈,被认为是墙头草之奸臣。

苏轼用这十句诗说尽了人生(苏东坡用这首诗)(3)

实际上,钱惟演对欧阳修也多有赏识,而寇准除了是一代名相以外,还是一个了不得的诗人,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但寇准也有自己的缺点,因政见问题,他很歧视江南士子,所以对晏殊多有打压。宋真宗驾崩以后,仁宗继位,宰相丁谓、枢密使曹想独揽大权,正是晏殊提出让刘太后“垂帘听政”,才没有让皇权旁落。

在这一点上,晏殊是有政治远见的,不然也不会在相位上持续那么久,可文人是有“鄙视链”的,寇准瞧不上晏殊,同样,晏殊也瞧不上柳永。

柳永落榜后《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出世,基本就断了自己的仕途之路,所以他去拜谒过晏殊,但晏殊依旧是神宗口吻,暗指他的词不登大雅之堂。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许多年后,晏殊的第七个儿子晏几道,狠狠打了自己老爹的脸。好歹柳永晚期为官,颇有政绩,而晏几道则是一生风流,把岁月都耗在了秦楼楚馆里,花间词风比柳永浮艳更胜。

所以呀,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苏轼用这十句诗说尽了人生(苏东坡用这首诗)(4)

当然,晏殊在选拔人才这方面,眼光向来是独到的,他栽培了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等,均是他的得意门生。甚至可以说,北宋文坛的繁荣,是从晏殊开始的。

后来,欧阳修又点拨了苏东坡、苏辙、司马光、包拯等,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但真正提拔包拯的,是欧阳修的大连襟、新科状元王拱辰,同时也是欧阳修的小连襟。因为欧阳修第一任妻子胥夫人过世后,他又娶了薛奎的二女儿,此时王拱辰为薛奎的大女婿。

可是不久,薛奎的大女儿就病逝了,于是王拱辰又娶了他的小女儿。

并且,欧阳修与王拱辰还是同生,一同参加殿试,王得状元,欧阳修列第十四名。

尽管是亲上加亲,但在政治立场上,王拱辰却与欧阳修站在对立面,仁宗初期,农民起义频繁,辽、夏虎视眈眈,民穷财困,所以欧阳修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开始推动新政,以力挽狂澜。

然而这个时候党争局面复杂,革新难以为继,王拱辰就是反对派中的一员,最终范仲淹和欧阳修等人皆被贬出朝。

欧阳修知滁州,就是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之后又与宋祁一起,编修了《新唐书》,为后世之人留下了珍贵的文献。

苏轼用这十句诗说尽了人生(苏东坡用这首诗)(5)

实际上在这段时间内,宋词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公元975年,宋军猛攻金陵,南唐后主李煜力守城池,但因实力过于悬殊,很快就被赵匡胤的大军攻陷,李煜被俘。

三年后的7月初7,李煜卒,留下绝笔《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之后很久很久,宋词还是这种婉约风,包括欧阳修、晏殊、柳永等,虽有很多名篇,却无力再创新高。要开创一种流派,并把它推向一个高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直到苏东坡出场,那个时候,他还叫苏轼,字子瞻。

他身上的光芒太多,曾有学者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每个人都能在他的诗词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20岁,苏东坡举进士,主考官为欧阳修和梅尧臣,因为是糊名制,欧阳修看试卷风格惊奇,疑是自己学生曾巩之作,所以给了第二名。知晓真相后,欧阳修惊呼不已:假以时日,此子文章必独步天下。

可就在苏东坡欲展抱负之时,苏母过世,苏东坡与苏辙回乡守孝三年。

苏轼用这十句诗说尽了人生(苏东坡用这首诗)(6)

三年后,苏东坡应中制科考试,即“三年京察”,所得成绩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此时,苏东坡24岁,辞别苏辙时,他写下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赴任的路上,他的朋友(或为苏门学子)董传同往,虽然穷困潦倒,亦坚定跟随,三年后苏东坡回京履职,有诗相赠: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可就在回朝后不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以及爱妻王弗又相继过世,这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

守孝期满后,苏东坡再回朝,已经风云突变,王安石开始推动变法革新。

苏东坡受父亲影响,不太认可王安石的新法,于是上书论述弊端,结果被王安石反奏,苏东坡自请出朝,去了杭州——和他一生命运息息相关的地方。

苏轼用这十句诗说尽了人生(苏东坡用这首诗)(7)

之所以说苏东坡受父亲苏洵影响,是因为此时他刚入官场,心高气傲。苏洵在世时,曾与王安石不合,王安石母亲病逝时,唯独苏洵没有参加吊唁,还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辨奸论》,来暗讽王安石与其背后的支持者。

到任杭州时,苏东坡已经34岁了,见到西湖美景后,写下了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因朝内党争,3年后苏东坡又被调往密州,在这里,他留下了诸多佳作,如: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望江南·超然台》: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江城子·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以及那首千古流传的《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也是在这里,苏东坡悼念已经过世10年的亡妻,写下了《江城子·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用这十句诗说尽了人生(苏东坡用这首诗)(8)

此时,苏东坡的心情是郁闷的,壮志未酬,又遭贬官,未来看不到更多的希望,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更悲惨的命运还在等着他。

在徐州治水取得政绩后,苏东坡于公元1079年调任湖州,本是一个好的迹象,因为王安石已经罢相致仕,为此苏东坡还为神宗上了《湖州谢表》,对未来又恢复了信心。

与此同时,以舒亶为首的御史台,翻出了之前沈括弹劾苏东坡的奏疏,仔细查找了苏东坡的全部诗词,列出几大罪状,然后轮番上奏,将苏东坡收入大狱,“乌台诗案爆发”。

一时间,朝野内外皆是“倒苏之声”,苏辙人微言轻,四处奔走,眼看着兄长即将人头落地。

而此时,已经隐于草野的王安石站了出来,上书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同时高太后也出面为苏东坡说情,苏东坡这才免于一死,之后被流放黄州,也就是在那里,苏东坡才成为一个正真的文学大家。

苏轼用这十句诗说尽了人生(苏东坡用这首诗)(9)

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皆作于此间,很多学者都说过,苏东坡的“一词两赋”直接绝了后人怀古的路,不可被超越。事实上,现在也没有被超越。

曾经,也有人说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绝了后人再写庐山的念头,就像崔颢在黄鹤楼题诗后,李白为之搁笔一样。

但是,苏东坡却写了庐山,不但写了,还写出了另一番意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题西林壁》是苏东坡1084年离开黄州时所作,一年后宋神宗驾崩,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复相,本来苏东坡的光明之日马上就到来了,从黄州迁汝州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可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心力憔悴,赴任的路上,他与爱妾朝云的孩子夭折,给了他不小的打击。

最重要的是,苏东坡绕路去看望了王安石,一笑泯恩仇,并约好了将来一起隐居田园。所以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仅仅是政见不同,都是正人君子。

苏轼用这十句诗说尽了人生(苏东坡用这首诗)(10)

之后,苏东坡开始散心,与朋友参寥同游庐山,回顾自己近50年的人生路,不由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禅意的诗,表达了事物的多面性,而自己身在其中,便不可知全貌,所以他上书朝廷,没有去汝州赴任。

换句话说,苏东坡是用这首诗,杀死了“苏轼”,当初他在黄州自号“东坡居士”时,对政坛还是抱有希望的,但是到了现在,他只想过一些平平淡淡的日子。

所以写了不少羡慕白居易生活的诗词。

当朝廷复召,启用他为中书舍人、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时,他没有再参与任何党争,而是主动提出了再回杭州。在那里,他度过了一小段很美好的时光,儿女绕膝,家人团聚。

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司马光、高太后相继离世后,哲宗亲政,又启用了革新党,于是苏东坡再遭贬官,辗转多地,这一次时间比较久,直到终老。

可是,此后苏东坡再也没抱怨过什么,哪怕在儋州那么荒凉的地方,他也过得有滋有味,教书育人、举办学堂,还培养出了第一个进士,钻研美食书法,潜心绘画,不亦说乎。

苏轼用这十句诗说尽了人生(苏东坡用这首诗)(11)

晚年他在词中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就是苏东坡的感悟,47岁之前的苏轼,已经留在了官场的争斗中,此后的人生,他都在为朴实、简单的生活而努力,并享受其中。

他有豁达的人生观,如《定风波》中之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也眷恋这人间烟火,在《浣溪沙》中,苏东坡写:人间有味是清欢。

公元1101年,一代文豪苏东坡于常州逝世,寄给黄庭坚的信,他还没有收到,得知消息后,黄庭坚掩面痛哭。

苏门学子遍天下,秦观多受苏东坡点拨提拔,黄庭坚与自己的恩师书信交往10年后才见第一面,李清照的父亲,亦是后苏门学子,苏东坡过世那年,李清照刚刚才17岁,未曾见过自己的师爷爷。

北宋的历史,伴随着岳飞的逐渐长大、陆游的出生,在金人的铁蹄下走向了灭亡。

朝代有更迭,山河存万世,那些华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沉淀,越来越醇香浓厚,古人已经成为了回忆,可天上的那轮明月,也曾经向他们有过的孤独、悲伤、执拗,或者达观洒过一片清辉,成为了我们手中的一卷卷诗书。

我们唯有感恩,只有感恩。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