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后结局很扎心(结局就有多狗血)(1)

《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是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俗话说,“势如破竹”,孟子有云:“吾养浩然之气。“写文章, 特别是议论文,”蓄势”实在是相当重要的。在这篇序中, 欧阳修开篇点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呜呼”两个字可以翻译成“哎呀”或者是“唉”, 但个人以为最好还是直接落下来不翻译,这两个字包含着感慨、哀伤、浩叹等等多层含义,而且古代的文章是可以吟唱出来的, ”呜呼”提高了声调, 加重了语气,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聚气”的作用。 按照武侠小说中的说法, 作者开始气运丹田了。

聚气之后, 就开始发功了, 欧阳修果然出手不凡,他没有一点迟疑与犹豫,马上开篇点题, 带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岂非人事哉,一定要重读,因为最关键的就是这五个字。欧阳修的这里运用反问的修辞, 着重指出了”人事“得要紧。

仅仅是亮出观点, 难免单薄, 作者马上后面接了事实论据,后唐庄宗——他的的天下与失天下的过程。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面前,让人不由得不信服。

下面一段叙述了庄宗得天下的过程,这里足见作者选材的精准,李氏父子与朱氏父子争中原, 争了十几年,反复拉锯可以大书特书的案例很多,但是作者却荡开一笔,写了这样的一件事: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活脱脱的写出了,晋王的死不瞑目,与殷勤希望,同时也在侧面描写出了唐庄宗的能力超群。正是因为“晋王”对儿子充满了信心, 才可以叮咛他“勿忘乃父之志。”

看到最后结局很扎心(结局就有多狗血)(2)

后面的情节也就可想而知了, 经过多年的征战, 庄宗终于完成其父的遗志,用文章中的话来说就是;“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这里夹叙夹议去,特别是几个动词的连用,“系”、“函(用盒子装)”、“还”,连续几个动作,让读者读起来一气呵成,给人一种短促剧烈之感, 读起来的时候不妨语速快一点,这样才能显示出庄宗平天下的气势如虹,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则可以读得缓慢一点。特别是而字,还可以适当拉长,从拉长的语调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庄宗的那种如释重负的轻松、饮马黄河睥睨群雄的得意之感,写到这里, 作者都禁不住地喝彩道“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好的开端未必就有好的结果。 这条历史规律就是庄宗后期生涯的写照。到了“尘疫已灭,天下已定”的时候, 本应该安享太平。 作者却用了这样的几句话:”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两句是与前面的”方其“两句相照应的,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与前面相同的是接连几个动词的运用”呼“、”应“ 、”出“,这三个动词本身就含有瞬间发动的意思, 刻不容缓之意相当明显。后面还有”断发“、”泣下”,还有表示心理的仓皇等等。前面功成名就时的踌躇满志与众叛亲离时的凄凄惶惶都对立统一地结合在一个人物——庄宗身上,而且得失之间给读者的感觉也就在短短的一瞬间, 是事业却是如此, 唐庄宗建功立业与身死国灭也就短短的三年。这样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在震骇之余也不能不刻骨铭心,同时也引起了深深的思索。 前面的铺垫如此到位, 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得出什么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而与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遥相呼应。

看到最后结局很扎心(结局就有多狗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