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1)

前 言

国内经常有力量举机构成员/参赛者,发文称自己天赋平平,但通过技术、努力等举起了多少多少的重量,达到了如何的成绩。

言下之意,只要方法恰当,足够努力,那么天赋平平的人也可以举起很大的重量。但是,上述说法不但违背客观事实,还绕过了关键信息。今天,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简单论述。


一、神经因素?no

主流观点[1,2,3,4,5]认为,刚开始训练一段时间后(3-8周)的力量增长,主要是神经因素造成的,因为在这段时间内,训练者的肌肉体积不变,但是所能举起的重量明显提高。

在8周以后,肌肉力量的提升主要依靠肌肉围度(周长)的提高、肌肉内蛋白质的增加。虽然有个别研究提出刚开始训练3周内就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肌肥大,但后来证实这是测量误差引起的,误将肌肉在训练后的炎症和水肿计算为肌肉增长[6]。


二、对精英级力量举运动员的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William等人2002年对20名力量举运动员(其中包含4名世界冠军和3名美国冠军)的研究发现,精英级力量举运动员的三大项成绩,与他们的肌肉厚度之间,呈现极高的正相关性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2)

精英级力量举运动员和世界冠军的各部位肌肉厚度与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一个统计学术语,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在William等人的这项研究中,我们清楚的看到,肌肉量越大,三大项成绩越高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3)

深蹲成绩与肌肉量的关系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4)

卧推成绩与肌肉量的关系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5)

硬拉成绩与肌肉量的关系

因此,William等人得出:肌肉厚度是预测精英级力量举运动员三大项成绩的最佳预测指标——有多大肌肉,举多大重量。这也就是其他研究说的:举起的重量是肌肉量的函数。


三、反例无法推翻规律

市面上有一些钢筋,喜欢用错误的逻辑来说事:举反例。

他们爱说:吕小军的体重只有77KG深蹲300KG,某健美冠军的体重100KG ,但只能深蹲250KG,因此力量和肌肉不成正比!

这就是典型的逻辑错误:试图用一个反例去推翻一个普遍规律。我很早之前就写过,反例、个例、个人实践结果,都不能用来说事。因为论证一个规律,需要科学、系统论证,需要群体实践和大量数据样本。

如果我们都讲个人经验,首先张学良先生就可以告诉大家,烟不离手是长命百岁的秘诀;如果我们都讲反例,讲个人经验,那有些人就可以言之凿凿地告诉你,人从9-10楼摔下来是摔不死的、高空坠亡是造谣。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6)

如果我们都讲反例、讲个人经验,就会有人站出来告诉你,所谓枪击案、头部中枪致死是谣言,因为他亲身实践过,并没有死。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7)

试图 “举出一个反例,来推翻一个普遍规律” ,这是何其幼稚和荒唐?在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下图中的红圈和蓝圈就是一对 “反例” 。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8)

上图,蓝圈选手的肌肉量比红圈选手大,但是蹲起的重量比红圈选手小。但是这种个例,根本不可能从宏观上推翻一个规律。


四、力量教材中的观点

在前苏联国家力量顾问(后美国滨州大学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主任)扎总的书中,他以对数的形式,归纳出了体重与举起重量之间的明确线性关系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9)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线性关系,被后面所引入的2004-2005年的世界举重世界记录所验证了。当然,上面的资料都是针对运动员的。我们再看一些普通人的。


五、对健康普通人的研究

一项对26名健康大学生的研究得出,上肢肌肉力量与体积之间,存在极为明显的线性关系。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10)

这张图,纵轴是肌肉体积,横轴是力量。

EF是elbow flextion(肘屈)的缩写,EE是elbow extention(伸肘)的缩写。肘屈和肘伸力量与肌肉体积之间有极强的正相关性(r=0.92)。

MlcnlO等人研究了245名健康、普通人(男119名,女126名),也得出了与上述研究相互支持的结论,我们就无需赘述了,看图。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11)

FU等人2001年对259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还是一样的。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12)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13)

很明显,肌肉体积是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这条法则,不仅仅对于运动员、普通人生效。


六、甚至于,病人也一样

Andrew等人2008年,以 “肌营养不良症” 患者为对象,研究了他们的肌肉体积与力量之间的关系,结论还是一样。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14)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15)

即,不管对于健康的人还是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他们的肌肉力量与体积之间,都是明确的线性关系


七、那什么是决定肌肉体积【上下限】的主要因素?

遗传

之前已经有许多研究明确提出,基因是肌肉体积和力量的重要调节因子[7,8,9,10,11]。

值得一提的是Wim等人2004年对748名双胞胎的研究。他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肌肉体积的遗传度,在90%以上。

并且,数据还反映出,纯肌肉量,是决定力量的主要因素,而年龄、体型特征等,只在较小程度上影响力量。

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孤证。Baecke等人1982年的研究同样得出,运动状况等,不是肌肉力量、体积的主要决定因素。

我在之前的文章《训练与遗传潜力二》中提到过,一些研究发现,经历了同样的训练后,训练者们的增肌效果天渊之别。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16)

对,你没看错,第三组是负的

为什么会如此呢?各组在训练后的基因表达水平不同。例如MGF:一种与增肌有非常重要关系的细胞因子,它的基因表达,在三组之间就有显著差异。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17)

更重要的,是细胞核数量的变化。

在训练后,高反应组的细胞核数量,增加幅度最大(117%),比中反应组多2倍以上。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18)

我们复习一下以前的文章说过的内容:

大量证据表明,肌肉量与细胞核的量,必然是成比例的[12,13,14,15,16,17,18]。

Adam等人199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骨骼肌肥大过程中DNA含量与蛋白质积累的关系》的论文指出:DNA的量与肌肉的量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要肌肉量大,必须要细胞核、DNA多。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19)

肌肉量与DNA量之间的关系

并且,研究还算出来了一个具体的比值,DNA的量与肌肉量之间,总是遵循这个比值。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有非常大的肌肉体积,因为他们的细胞核的增幅,比普通人多得多

这些跟训练没什么关系。对于这个话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写了多篇文章解释,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当然,相关的遗传因素很多,下面我们随便再举2个常见的。


八、肌纤维数

大家都知道,肌肉的体积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肌纤维数量。现有的证据明确无争议的指向,人和人的肌纤维数差距可以很大。

MAC等人(27)对十几名优秀健美运动员、精英级健美运动公园和对照组(普通人)的研究表明,人和人之间的肌纤维数差异很大。

其中,普通人的肱二头肌肌纤维数差异在17-38万之间;中等水平的健美者在20-37万之间;精英级健美运动员之中,肌纤维数差异在20万-42万之间。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20)

那么,理论上,肌纤维最多的人,他们的增肌潜力,可能就是最少的人的2.5倍之多。打个形象的比方,肌纤维少的人,努力一辈子,手臂围从30cm增加到40cm,那肌纤维多的人,就可以从30cm增加到55cm。

这就是所谓的奥赛命

那么,有人会想,我肌纤维数少,那我努力练多行不行呢?

根据目前科学界主流的认知, 肌纤维数在成年之后是不发生变化的。虽然有少数研究者提出了肌纤维在极少情况下会发生增生,但是后来的研究否认了这种可能性,发现这因为实验将错位排列的肌纤维数统计成了更高的肌纤维数。

总之,没有有力的证据表明成人会发生肌细胞数量的增加。同时,许多研究者也认为,就算假设这种情况真的发生,对人的肌肉体积影响也是极小的,可以忽略不计。


九、天生肌肉体积

欧洲一项研究发现,同样是未经训练的群体,(努力都是零),但是,人和人的 “下限” 差距很大。天赋好的和天赋不好的人之间,在未经训练的前提下,肌肉量最低的群体(深灰)和肌肉量最高的群体(粉红)之间,臀肌体积最多可以相差达到5倍之多。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21)

这让我想起了关于 “某些大级别芬兰人在初次见到杠铃时就可以硬拉起200KG” 的民间传言。

这样的例子证明了,决定下限的,不是努力,而是天赋。

因为,如果是努力决定下限,那么所有不付出努力(不训练)的人,应当符合起始条件(肌肉体积)一样才对。但事实根本不是如此。


十、那么,努力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考试,努力是考试的报名费。

如果不交,你根本就不能去考试。

但是,考试成功与否,分数高低,与你交的报名费没有直接关系。

练力量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力量举的天赋主要指什么)(22)


十一、小结

现在大家应该了解了, “天赋平平的人如何举起XXX kg的大重量” 这个说法,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因为没有足够的肌肉量,就不可能举起与之对应的重量;而肌肉量(药物使用后的反应)又取决于遗传。

偏偏,我们的国内健身界、自媒体、一些力量举机构,却有意无意的绕过这些最重要的信息,闭口不谈。

对新人来说,接触不到关键信息,是很要命的。这些信息,必须以科学证据为主,而不是民间经验。有些人会感觉不解:怎么,我健个身,我还必须用证据、数据、文献说话了?没有数据和文献我就只能乖乖闭嘴?

是这么个理。

因为,健身,属于人体和体育交叉的学科,它是地地道道的科学,不是玄学。科学必须是讲证据的。没有证据和依据,那就是玄学、巫术、迷信,是张口就来,是瞎扯蛋。

希望新读者们擦亮眼睛,抱紧科学的大腿,不被市面上的错误信息所误导。


References

1. T Moritani, H A deVries.Neural factors versus hypertrophy in the time course of muscle strength http://gain.Am J Phys Med. 1979 Jun;58(3):115-30.

2. Sale D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 Sci Sports Exerc 20:S135–S145.

3. Michael R Deschenes 1 , Jennifer A Giles, Raymond W McCoy, Jeff S Volek, Ana L Gomez, William J Kraemer.Neural factors account for strength decrements observed after short-term muscle http://unloading.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2 Feb;282(2):R578-83.

4. T Moritani, H A deVries.Potential for gross muscle hypertrophy in older men.J Gerontol. 1980 Sep;35(5):672-82.

5. Jack Cannon, Frank E Marino.Early-phase 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to high- and low-volume resistance training in untrained young and older women.J Sports Sci. 2010 Dec;28(14):1505-14.

6. K H?kkinen, P V Komi.Electromyographic changes during strength training and detraining.Med Sci Sports Exerc. 1983;15(6):455-60.

7. Felipe Damas, Stuart M Phillips, Manoel E L, Felipe C Vechin, Cleiton A Libardi, Hamilton Roschel, Valmor Tricoli, Carlos Ugrinowitsch.Early resistance training-induced increases in muscle cross-sectional area are concomitant with edema-induced muscle swelling.Eur J Appl Physiol. 2016 Jan;116(1):49-56.

8. Beunen, G., Thomis, M., Peeters, M., Maes, H.H., Claessens, A.L., and Vlietinck, R. (2003). Genetics of strength and power characteristic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 Exerc.Sci. 15: 128-138.

9. Bouchard, C., Malina, R.M., and Pérusse, L. (1997). Genetics of Fitnes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0. Frederiksen, H., and Christensen, K. (2003). The influence of genetic factors on physical functioning and exercise in second half of life. Scand. J. Med. Sci. Sports 13: 9-18.

11. Katzmarzyk, P.T., Gledhill, N., Perusse, L., and Bouchard, C. (2001).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7-year changes in musculoskeletal fitness.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56: B497-B502.

12. Allen, D. L., S. R. Monke, R. J. Talmadge, R. R. Roy, and V. R. Edgerton. Plasticity of myonuclear number in hypertrophied and atrophied mammalian skeletal muscle fibers. J. Appl. Physiol. 78: 1969–1976, 1995.

13. Edgerton, V. R., and R. R. Roy. Regul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fiber size, shape and function. J. Biomechanics 24: 123–133, 1991.

14. Rosenblatt, J. D., D. Yong, and D. J. Parry. Satellite cell activity is required for hypertrophy of overloaded adult rat muscle. Muscle Nerve 17: 608–613, 1994.

15. Roy, R. R., K. M. Baldwin, T. P. Martin, S. P. Chimarusti, and V. R. Edgerton. 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overloaded rat fast- and slow-twitch ankle extensors. J. Appl. Physiol. 59: 639–646, 1985

16. Allen RE, Merkel RA, Young RB. Cellular aspects of muscle growth: myogenic cell proliferation. J Anim Sci 49: 115–127, 1979.

17. Edgerton, V. R., and R. R. Roy. Regul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fiber size, shape and function. J. Biomechanics 24, Suppl. 1: 123–133, 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