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戏好艺精人靓,喜欢和追随她的“粉丝”数不胜数,而王文娟与其中的不少“粉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铁粉”,竟然保持了四十多年不变的情缘,堪称现代戏曲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一段佳话了。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1)

王文娟与戏迷

王文娟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广泛的观众群,一方面固然是她的唱腔表演艺术精湛独特,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与她台下平易近人,真诚待人有关。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2)

王文娟与师傅等合影

早在1945年上海的越剧报纸就这样评论王文娟:年纪虽然二十出头,但是扮相秀丽,唱做尤属上乘,而私底下也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现在虽然红得发紫,可是却一点儿没有红角儿架子,人缘之好,不论圈内外人及台下越迷,都会对她另眼相看。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3)

王文娟生活照

让我们首先把时光“闪回”到1946年的上海皇后大戏院后台。

此时王文娟年方二十,因为与著名越剧小生陆锦花搭档组建少壮越剧团,演出的《礼拜六》等时装越剧轰动申城,遂开始走红于上海越剧舞台,成了万众瞩目的“越剧明星”。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4)

玉文娟剧照

走红之后,王文娟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显著的是人际往来比以前多了,一些忠实观众由戏迷变成了朋友。

当时的越剧观众以家庭妇女和女学生为主,一些与王文娟年龄相仿的女学生特别喜欢王文娟的戏,就组建了一个戏迷组织,号称“文社”。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5)

王文娟剧照

她们常常结伴来“皇后”看戏,经常对王文娟的表演、唱腔和服装提出各种建议。王文娟总是认真虚心地倾听她们的意见,觉得有道理的马上就改正。这就使女学生们跟王文娟更“贴心”,在日夜场中间休息时,女学生们还带上纸和笔教王文娟文化和书法。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6)

当时报纸越剧广告

女学生们叽叽喳喳,前拥后呼,为剧场带来生意和生气,老板自然十分高兴,王文娟也感到身心放松愉快,“文社”的队伍不断扩大。

一天,日场戏刚散,王文娟正在后台卸装。这时剧场一位经营票务的人员对王文娟说道:王小姐,有一位朱斗文先生和他的太太们想来看看你,他们几乎是天天来看你的戏,你就见一见吧?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7)

电影《舞台姐妹》中的后台

王文娟生性就比较随和,一听人家又是经常看她戏的,就不在意地说:好呀!

于是没多久,票务人员就领着一位先生和三位穿着时髦华丽的女士来到王文娟面前。王文娟说:不好意思,后台小,没有地方请你们坐了。

但其中的先生倒落落大方地说:王小姐不用客气,我们来看看你就走。

接着其中的一位女士说:你晚上还要演戏,很辛苦,我们就不打扰了。这样吧,明天中午我们想请王小姐到家里吃便饭,不知肯不肯赏光?

还没等王文娟开口回应,那位票务人员忙替王文娟答应了。

等这四人走后,票务人员才告诉王文娟:那位先生叫朱斗文,是上海民办纺织业创始人朱鸿度家族的后人。他本人也以开纱厂和面粉厂起家,在上海滩有“面粉大王”之称。他先后娶有六位太太,今天来了其中的三位。

朱先生和这三位太太非常喜欢越剧,特别喜欢你演的戏,他们在戏院里包下了一排座位,日夜两场看你的戏,真的是你的忠实观众,所以你不能让她们失望呵!

这时的王文娟虽然声名鹊起,大红大紫,但她平时性格内向拙于言辞,并不擅长应酬交际,而且一天两场演戏,还要排新戏、唱电台,其实一直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

王文娟也意识到,随着观众群的扩大,“粉丝”数的激增,必须学着应对社会上各阶层的人物。而且适当地与各种人接触,对于演好各种人物也是一种帮助的。于是王文娟便答应了朱家的邀请,开始与朱家人交往。

朱家虽然是上海滩上的豪门世家,住在上海康定路759号一幢豪华的花园洋房里,进出都是汽车,但他们为人十分热情低调,没有骄奢淫逸之气。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8)

今康定路759号大门

朱斗文有六个太太,其中六姨太最年轻,对服饰颇有研究。每当王文娟演新戏,她总是热心帮她设计服装和头饰。

有一次晚上演新戏,六姨太觉得王文娟的戏服太素淡,舞台效果不好,但重做又不可能,便提议加一些小珠片缀在衣服上。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9)

“朱楼”今影

当晚演戏结束,她就将戏服拿回去,并且邀请另外两位太太一起帮忙,三人通宵达旦地干,终于在第二天日场演出前,将戏服改好,及时送到后台王文娟手中。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10)

“朱楼”东门

朱家人不但喜欢看越剧,也经常喜欢看京剧,因此她们跟梅兰芳先生关系比较熟。为了帮助王文娟开拓艺术视野,她们便经常邀王文娟一起去看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等戏,王文娟也由此结识了梅兰芳大师。有时她会单独去思南路梅府拜访,向梅先生讨教舞剑和练唱。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11)

“朱楼”今影

1950年代初,朱家见王文娟有心学习京剧艺术以拓宽提高自己的修养,便提议由她们牵线,让王文娟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欣然应允。但后来因越剧院个别领导认为“跨界太大”并不赞成而作罢。

1956年公私合营后,朱家搬离了康定路上的花园洋房,住到华山路的一幢小房子里。不过因为有定息,日子还算安稳。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12)

“朱楼”今影

但到了1966年之后,朱老先生等因病过世,家中剩下的三姨太和六姨太却被扫地出门,栖身于华山医院对面的一间汽车房里。那地方本来不是人住的,地势低洼,下雨天会大量进水。没了定息,两人生活很困难。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13)

康定路、泰兴路口

而此时的王文娟也被沦为“反动学术权威”,工资被减去一大半。但王文娟自忖自己比她们强一点,就很想去帮她们一点。

可是王文娟心里又有顾虑,怕别人知道后说她立场不坚定。于是王文娟安慰自己道:同资产阶级划清界线是应该的,可她们现在已无“资产”了呀,我去帮她们一点,应该不要紧吧?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14)

夜色中的武康大楼

就这样,家里如果做了一点好菜,王文娟就留一点,乘着夜色从武康路走到华山路给她们送去;听说她们缺少紧俏的生活物资,就赶紧想办法屯一点,给她们送去。

更重要的是两位昔日的“名门贵妇”,在落差巨大的生活中有了王文娟送来的温暖,多少也增强了一点生活下去的勇气。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15)

王文娟演唱照

1979年之后,王文娟重上越剧舞台获得艺术“第二春”,朱家两位太太又成了她的“粉丝”。

不过,熬过了艰难的十年之后,王文娟与朱家两位太太早已不是“名角”与“戏迷”的关系了,而是患难与共的姐妹了。这四十年不变的情缘,足够她们享用一辈子了。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16)

晚年王文娟

令王文娟自慰的是:朱家太太无论是锦衣玉食的豪门女眷,还是遭人冷眼的拮据平民,始终以自己的方式真诚地支持着她;同样,王文娟在她们是豪门贵妇时,以平常心跟她们交往,为的是拓宽自己的生活和艺术视野;她们是落难贫民时,王文娟也没有势利地嫌弃她们,相反冒着遭人误解的风险,真诚地给予所能给予的帮助,以自己的善良之心抚慰她们。

明星谈王文娟(从豪门女眷到拮据平民)(17)

康定花园今影

而这才是令人难忘和称赞的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