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古诗春江晚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1)

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夏。古人说:“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太阳大了,雨水多了,大自然也随之沸腾,满眼只见卉木萋萋,百草丰茂。白天,人待在太阳底下汗流浃背的时候,不免会有点儿烦躁;但到了夜晚无事的时候,走到临水的凉亭里,眼看着天色暗下来,月亮升起来,再有一缕凉风吹过来,一丝暗香飘过来的时候,又会怎样呢?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辛大:孟浩然的朋友,排行老大,名不详,疑即辛谔。

  山光:傍山的日光。落:一作“发”。

  池月:池边的月色。

  散发:古代男子平时束发戴帽,这里表现的是作者放浪不羁的惬意。

  开轩:开窗。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清响:极微细的声响。

  恨:遗憾。

  感此:有感于此。

  中宵:中夜,半夜。劳:苦于。梦想:想念。

  先说题目吧:《夏日南亭怀辛大》。南亭,就在孟浩然家乡襄阳的岘山,辛大应该就是辛谔,是孟浩然的乡亲。孟浩然一生布衣,没有别人那样漫长的宦游经历,接触的人也少,大部分就是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他的诗,大多数就是写眼前景、身边人,不像李白,一会儿是望庐山,一会儿是蜀道难,一会儿写英雄,一会儿写神仙。孟浩然没有那么大气磅礴,可是话又说回来,画鬼容易画人难,能把小场景、小人物、小心情写好,其实需要大本事。那我们就来看看,孟浩然是怎么写的。

  先看前两句:“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很显然,南亭一定是依山傍水而建。所以,身在南亭,既能看见水,又能看见山。那诗人到底看到什么了呢?他看到夕阳一下子就落到山的那一边,他又看到,素月从池塘上缓缓升起。两句诗没有丝毫雕琢,就像陶渊明的诗那样自然,那样清淡,即时即景,脱口而出。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算是自然呈现,脱口而出的景象,也包含着诗人的心情吧。什么心情呢?你想,夏日的骄阳很厉害吧?可是呢,它一下子就西沉了。夏夜的朗月是最让人欢喜的吧?它终于从水面升起,就那么一点儿一点儿地升上了高空。这是一种什么心情?这里有随日落一起丢掉的烦躁,还有随月亮一起慢慢升起的喜悦。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诗人身处依山傍水的南亭之中,享受着淡淡清辉,真是惬意。下两句:“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真是一种最自在闲适的状态了。为什么说自在?因为散发。古代成年人都要束发戴冠,只有在家闲居时才能披散着头发。所以,散发本身就意味着自在,引申开来,不受官场约束,归隐江湖也叫散发。这就是李白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孟浩然傍晚纳凉,散发本来是事实描述,但是,因为这两个字自带的归隐气息,我们又能感受到诗人那种飘然出世的自在感。那为什么又说闲适呢?因为“开轩卧闲敞”。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大家想象一下,皓月当空,南亭四面的窗子都打开了,诗人就躺在窗下,披着头发,跷着二郎腿,这不就是当年陶渊明所说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吗?真是神仙一般的生活。不过可能有的朋友会发现问题了。孟浩然这个境界,比陶渊明还差一点儿呀,陶渊明之所以觉得舒服,是因为凉风暂至,孟浩然这里,可没有风啊。

  别急,风马上就来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风来了,但不是一般的风,而是拂过荷花的风,所以带着荷花的清香。这风吹过竹林,竹叶上的露水摇摇晃晃地掉下来,发出清幽的声响。这不是在夜里吗?诗人什么也没看到,只是听到了露的声音,闻到了花的气息。大家也可以闭上眼睛想一下,竹露荷风,这样淡淡的香气、这样幽幽的声响都能被诗人捕捉到,环境得多安静,人心又得多平静啊。

  这让我同时想起两个意象来。一个是王维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另一个,则是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说出来的“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王维写春天,曹雪芹写秋天,孟浩然写夏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样样不同,但都是一样的静,一样的清,一样让人神清气爽,俗虑全消。

  竹露荷风都是天籁,中国不是讲天人合一吗?诗人被这天籁打动,忽然兴动,想跟天呼应一下了。怎么呼应呢?“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他想把古琴取来,弹奏一曲。古琴可是中国古代乐器中最古老最清雅的一种了。冷冷琴声,正好可以和这清净的环境、清净的心情相配。问题是,《诗经·关雎》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鹿鸣》则说:“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为心声,鼓琴的人当然希望能够有人听懂,能够有人理解自己。当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了,马上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是中国人最赤诚的追求。可是此时此刻,知音却不在身边。所以孟浩然虽然“欲取鸣琴弹”,但终究没有去拿。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却无人分享,到这里,一点惆怅油然而生,这就是“恨无知音赏”,也是点题了。

  诗题不是《夏日南亭怀辛大》吗?前面六句都写夏日南亭,到这七八两句,辛大终于出场了。怎么出场的呢?他不是飘然而至,而是从诗人的心里生了出来。辛大是诗人的知音,诗人多么希望他此刻就在身边,听诗人弹琴,陪诗人赏月呀!但是,此事古难全。怎么办呢?

  最后两句:“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面对此情此景,我更加想念故人,就让你我在梦中相会吧。从黄昏时分的夕阳西下,到入夜之后的竹露荷风,再到此刻夜深入睡,期待故人入梦,全诗一气呵成,自然醇厚,余韵悠长。毫无疑问,诗人在南亭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夜,虽然有点知音不在的小惆怅,但总的说来,诗人并不苦闷,而且还期待用梦境中的相见来弥补此时不见的遗憾。淡泊宁静,悠然自得,这正是一个隐士应有的态度。终南捷径不是真隐士,竹露荷风才是大自在。心静自然凉,这不也是我们过夏天应有的风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