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金银是进行商品流通的硬通货,虽然中国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但依旧无法改变金子和银子的地位。
在一些古装剧中,经常会看到有人出手阔绰大方,动不动就豪掷千金,给人感觉就是那银子来的很简单,很不值钱一样。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辛苦一天也就只能赚几个铜板而已。那古代一两银子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避不开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最早的时期,人们以贝壳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货币出现了刀币,环币等体系。到秦朝统一全国后,规定了钱币的样式规格,"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在全国范围内同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汉代,汉武帝刘彻将郡国的铸币权收归中央所有,确定了中央统治阶级对钱币的铸造和管理权。到唐高祖时,李源又废除了轻重不一的古钱币,全国统一铸造"开元通宝"。
唐宋时,以金银作为交易货币开始流通。南宋时期流行的的金叶子,4张折在一起的重量大约就是当时的一两了,分开来每张就是二钱五分。按照当时的物价,其中一张就足够一个人在一家不错的客栈中悠闲地过好几个月了。
由于古代以农耕生产为主,因此在比较金银购买力时也以其能所购买的大米多少来衡量。
在唐代,1斗米大约5文钱,一斗米大约12.5斤,大概够两个人吃七天左右。
1两银子能换1000文铜钱,也就是常听到的一贯钱,那么久能够购买200斗米,大约2500斤左右。如果按照今天一斤米2.5元的单价来算 ,唐代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6250元左右。
随着物价的提升,到了宋代,一斗米涨到30文钱,1两银子也就只相当于现在的104块钱了。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是二石大米,大概377.6斤,我们再折合到现在的米价来计算,大概相当于944块钱。
清代时期,由于晚清时期大量外银涌入中国,导致银两的购买力下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左右,即一两银子大概300多块钱。
当然,以上仅是简单粗算,至于一两银子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还要考虑生产力水平,通胀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