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气主生发,金气主收敛,火气主暄腾,水气主闭藏,土气主天地阴阳交汇而化育,是为五行,与五种物质无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周易的三易是什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易的三易是什么(五行的本义指五气)

周易的三易是什么

木气主生发,金气主收敛,火气主暄腾,水气主闭藏,土气主天地阴阳交汇而化育,是为五行,与五种物质无关。

什么是五行?通俗地解读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生克被解释为:木生于土,土能掩水,水能灭火,火能熔金,金能砍木。这种曲解失去了逻辑性,让阴阳五行理论显得荒谬而愚昧。探源寻本,有助于揭开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恢复其科学面目。

早期五行被解释为“五气、五节”,与现在差异很大。孙星衍在《尚书·洪范)疏中引郑康成说:“行者,顺天行气。"又引《白虎通·五行篇》云:“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春秋繁露》:“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五行。”

《春秋繁露》的大致意思:天地之气混合在一起,分开之后,就成为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便形成四季,或者分为五个时节。行的意义就是阴阳之气运行,气有五种状态,一年就有五个时节,所以称之为五行。

因此,五行的含义是五种气的运行,依据气的运行特征、阴阳状态、时间,把一年分为五季。《吕氏春秋》把五行称为五气,意义就更为明显。《管子·五行》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可见当时的五行只与天时有关,就是五个时节。作立五行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定季节,制历法。

夏代使用十月太阳历,一年分水木金火土五季,而不是春夏秋冬四时。春秋时代虽然已行用春夏秋冬四时制度,但自古流传下来的一年分为五时的说法仍然存在,古时节、时并称,意义相同,五节即五时,只是为了文字区别才并称四时、五节。《春秋纬·说题辞》说:“《易》者,气之节,含五精,宜律历,上经象天,下经计历。"这说明《周易》源于十月太阳历,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作八卦。”把阴阳之气的五种状态进一步细化为六气,再加上南北方位,就是八卦。

早期的五行源于十月太阳历,是指依据五气,把一年划分为五时或五季,后世的阴阳、五行、八卦,都是以此为基础,这种历法虽然后来被十二月阴阳历所取代,却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痕迹。

七十二天行水气,天地闭藏;七十二天行木气,阴极生阳,生机萌发;七十二天行火气,阳盛极,万物相见于离而茂盛;七十二天行土气,阳极生阴,阴阳交汇而化育,成熟而识己;七十二天行金气,阴胜阳,收割而肃杀。这是五行之本义,与五种物质并无关系。

长沙子子弹库楚帛书以五木喻五季,《尚书·洪范》以五种物质比喻五气、五季,都证明五行实指五气、五季,人皆不察而附会穿凿,掩盖其科学面目,遂致阴阳五行理论于荒谬愚昧之境。

顺便提一句,《尚书·洪范》的生成序五行为“水火木金土”次序,相生序五行为“木火土金水”次序,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源于《河图》,先立南北再列东西,土居中央,后者源于《洛书》以阴阳周四方的时间为序。

用春秋古易解读的《易经》、《焦氏易林》两书,由著名出版社投资出版,还在走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