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坚守理想(传递教师正能量)(1)

教师坚守理想(传递教师正能量)(2)

教师坚守理想(传递教师正能量)(3)

太平路中学“四有”教师代言人出炉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这是对广大人民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在一线教师的队伍中,我们时常能瞥见“四有”教师的身影,北京市太平路中学的老师们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的教师,他们心怀为学生负责的信念,用踏实勤恳的工作态度践行着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并书写着太中教师的华丽篇章。

郑淑俭:

课下十年功

向课堂要质量

教育

语录

心悦诚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心悦诚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是郑淑俭一直奉行的教育信条,同时,也是她在太平路中学执教9年的真实写照。对于这句话,郑淑俭有着自己的解读——教学过硬、尊重学生两者缺一不可。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郑淑俭身上有着理科生特有的严谨作风,这从她的备课教案中便可略见一斑。执教多年,郑淑俭始终坚持手写教案,这么做的原因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态度。“手写教案方便修改和标注,我教案里的每一条步骤都注明了教学目标,会在课堂上及时反馈。”正因如此,她的教案每学期都会重新制定。这也与她对课堂教学的重视密不可分。“对于我们这样的学校,要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要点,而不是课后。”为此,在每次备课时,郑淑俭的手边都会固定放着教材、课标、高考试卷、练习册4样材料,她说,这是为了能够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精炼出学生在考试中可能遇到的题型。只是这样还不够,郑淑俭还要将这类题目“因生制宜”地进行二次改造。“可以这么说,课堂上给学生出的一道题,是我在课下做了100道题之后精选、改造出来的。”如此有的放矢地备课,势必造成郑淑俭的闲余时间被挤占。但对于这一点,她却安之若素:“假期我喜欢宅在家里,做点题觉得特别踏实。”因此,每当寒暑假过后,郑淑俭总会提前备出一个月的课。

在学科改革的背景下,数学也日趋返璞归真,凸显其应用性特点。这对郑淑俭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她便尝试起让学生“动手”。她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比如,在学习三棱锥这一图形时,她会为学生布置课前作业: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纸张制作三棱锥。课堂上,学生拿着奇形怪状的三棱锥,在郑淑俭的讲解下逐步修改,最终得到定义中三棱锥的样态。“这是让他们用手摸定义,也是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上的专注,同样也延续到郑淑俭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作为班主任的她,每天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进班,从学生的精神状态观察他们的情绪。一得空就和学生聊天也是她最常做的事情之一。“我们什么都聊。”也正因如此,郑淑俭能够很快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

贾茹:

传承敬业精神 续写榜样力量

不要只把教师这一职业说得多么伟大,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去做。

2009年大学毕业便到太平路中学执教,教龄仅6年的贾茹在教师队伍中尚显年轻。但在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与践行上,贾茹却展现出青年人少有的踏实与勤恳。

新手上岗,对于从教经验基本为零的贾茹来说,是学校的“师徒结对”项目让她比较从容地度过了无数个“第一次”,但令她最为记忆犹新且受益匪浅的“第一次”,当数第一轮上公开课。贾茹清楚地记得,那是一节初三年级的英语复习课。为将最难上好的复习课上得有声有色,前期,贾茹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但在试讲阶段,她还是遭到了一次次的否定与推翻。“我都不记得到底改了多少次稿。”贾茹回忆,当时,帮助她完成备课的“师父”是李金凤老师。因为过程中的压力太大,贾茹曾多次想过放弃,甚至有一次打电话把放弃的想法告诉给了李金凤。但每次李金凤的耐心劝说与倾力支持都再次让贾茹坚定信心。经过一个月的准备,贾茹的公开课终于在区里露面。“经过前期的不断修改,真的上起课来反而没觉得那么紧张。”而这一次公开课也为贾茹在日后的教学中奠定了基础,让她更加注重备课的科学性,并通过这一次公开课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

受益于“师徒结对”,贾茹还将这一方法在班级管理中移花接木。为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贾茹在班中以小组的形式让学优生与学困生师徒结对,在日常复习、预习等方面,以学生间的自主学习为主,而她则作为“大师父”为“小师傅”答疑,简化中间步骤。

王月:

求索创新

以学生兴趣为教学导向

只有热爱教师职业,才不会产生倦怠。

“老师要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不然也会产生职业倦怠感。”在“四有”教师王月的身上,“有理想信念”是最抢眼的闪光点。而她的理想信念,就是全身心投入地教书育人,这不仅是对孩子负责,同样也是教师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王月肩负的是传道授业的任务,也是奠基母语基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为此,王月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并因时而异、因生而异地为更好地教与学创新,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字卡教学法。初任语文教师时,王月因一次听课的经历开始尝试使用字卡。所谓字卡,就是将某一知识点,例如人名、字词等写在卡片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字卡使学生联想相关文章、字句等多个知识点。王月介绍,字卡的重复出现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联想,“像滚雪球似的把语文知识融在一起。”这在当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随着教学方式、学科要求的变化,重复式记忆不仅削弱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同时,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也使这种方法的优势逐渐淡化。近年,在教改的推动下,学校开始实施小组学习的方式,这使王月看到了重拾字卡教学法的机会。她将学习任务分为模块,如古诗词、文言文、字词等,由小组认领字卡任务。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搜集不同模块信息时,会翻阅大量的语文资料,拓展知识面。同时,字卡由学生制作,小组成员开始注意到书写规范等。小组制作的字卡将作为教具,在小组间、全班内进行互动考查,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竞赛。“定期我会给获胜的小组颁奖。”也正是这种团队激励机制,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组间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调动了语文学困生的积极性。王月举例,曾有一个男生语文成绩并不好,但正是因为不想给小组“拖后腿”,他经常在课后狠下工夫。今年中考,他的语文取得105分的好成绩。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在太平路中学执教12年为王月带来的另一个感悟,这个感悟来自于一个身体有缺陷的女生。“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随班就读的学生。”王月回忆,为了能够帮助这名学生树立信心,她经常在全班给予她表扬,然而王月的好心却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这个女生更加寡言少语了。询问其母亲得知,女孩认为,老师的过度关注使她和其他同学之间产生了一道无形的隔阂。这件事使王月明白,平等才是对这位学生最好的关照。但与此同时,也要为她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为此,王月建议她担任音乐课代表并参加口琴社团。也就这样默默的关注与无形的鼓励,使这位学生变得愈发自信,并在毕业后更好地融入了社会。“今年,她还获得了海淀区的‘自强之星’。”说到这儿时,王月的脸上满是骄傲的神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