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属于时代,方能属于人民。豫剧现代戏《朝阳沟》60年经久不衰,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艺术创作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才能立得住、传得远。
在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之际,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和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南豫剧院、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河南省剧协、河南豫剧院三团等承办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3月28日,河南豫剧院三团老中青四代演员同台展演。3月29日,在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专家研讨会上,来自河南省内外的专家深入研讨了“《朝阳沟》现象”的内涵和启示。
王全书(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河南省政协原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朝阳沟》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彰显出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的一座高峰,是“厚积基础上的一次爆发”,是杨兰春先生以深厚的生活基础,长年累月用心血和汗水积累起来的艺术结晶,主创人员和演职员都笃信“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走马观花不如下马看花,下马看花不如亲自种花”,对生活积累高度重视,不断地打磨、完善、提高,对剧本一再修改,并特别注重创新,在深入挖掘、研究豫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成功铸就了百听不厌的豫剧唱段。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从演出中我看到了河南豫剧人不变的初心,看见中国戏曲界扬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这里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戏比天大”,为人民创作的文化氛围,他们没有空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而是拿出了实实在在的措施。而且我最感佩的一点是,河南豫剧院三团(以下简称“三团”)自觉梳理优秀的创作传统。从《朝阳沟》到《焦裕禄》,三团找到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认识到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创作优势,又认真总结,这就是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王耀(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朝阳沟》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时代的艺术、人民的艺术、品质的艺术,在紧贴时代、讴歌时代、融入时代中最终超越了时代,具备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正是在《朝阳沟》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全省广大戏剧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感时代风气之先,创精品力作于世,让现代戏创作的河南实践始终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熠熠生辉。
李霞(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
我们会认真梳理归纳,继续深入研究《朝阳沟》现象,用《朝阳沟》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经验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工作,并把研讨会专家的发言汇成文集,作为《朝阳沟》60周年研讨会活动的一个后续,一个结果。也希望河南豫剧院和三团把后续的两项系列纪念活动抓好,一个是电视专题节目,一个是全国的巡演,特别是计划进北京的展演,要精心谋划,组织好,筹备好。
崔伟(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朝阳沟》为什么具有永恒的魅力?一是《朝阳沟》能够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冲淡浓郁的时代感和深沉的思想性;二是《朝阳沟》能够不因审美的变化而降低它精粹的艺术感和鲜活的观赏性;三是《朝阳沟》能够不因岁月的变化而弱化它的伟大。《朝阳沟》所表现的现实生活,提供的艺术经验,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现代戏创作的一本教科书。
李树建(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
《朝阳沟》不愧是经典之作,这次四代演员同台演出非常成功,现场几十次掌声,很多观众包括我都看得热泪盈眶,台上台下一起唱,有观众讲:“身后是非谁管得,满场竞唱朝阳沟。”感谢老艺术家对豫剧事业作出的贡献,希望老艺术家们把身体保养好,咱们争取以四代演员同台的阵容再到北京展演。
贾文龙(河南豫剧院副院长、豫剧院三团团长):
三团秉承老一辈艺术家开创的优良传统,多年来与时代同行,传播正能量,被誉为“全国编演现代戏的一面旗帜”。《朝阳沟》是三团人的骄傲、河南人的骄傲!为总结《朝阳沟》60年长演不衰的经验和秘诀,开创豫剧现代戏新的辉煌和未来,我们筹划了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内容包括《朝阳沟》四代演员同台展演、专家研讨会、《梨园春》专题节目、全国巡演四大板块,是《朝阳沟》创演以来最深入全面的一次宣传推广。
赓续华(《中国戏剧》原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
《朝阳沟》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的一个高峰之作,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朝阳沟》创演60周年展演表达了我们豫剧人对经典之作和老艺术家的敬意,也是对传统的敬重和仰慕。《朝阳沟》的音乐创作是成功的,可以跨越时代、跨越国界,直抵人的心灵。
安志强(《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朝阳沟》人物之间的关系是真诚、可贵的,是一种相互提携、相互映衬的关系。《朝阳沟》的音乐唱腔是老艺术家与新文艺工作者结合创作而成的唱腔,既传统又有时代感。这次纪念活动,不仅传承了豫剧传统的唱念做舞的技巧,而且传承了老艺术家对艺术的敬业精神。艺术家需要有厚重的生活积累,对人物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热爱。
王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这部戏体现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凝聚了几代人的情感和命运。三团不仅坚持了《朝阳沟》的宝贵传统,而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优良传统。纪念《朝阳沟》创演60周年活动意义非凡,它表明三团不忘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的决心和信心。
巴图(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朝阳沟》可以作为学院认真研究现代戏的经典案例。在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在传统老戏的基础上,能够按照“三基一创”的一种思维,引入一些现代戏的经典来作为我们的教学剧目,有利于让学习古老戏剧的学生关注当代、面向未来。
康式昭(原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顾问):
《朝阳沟》达到了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保留。一是保留在舞台上,二是保留在观众的心目中,三是保留在戏曲发展的史册上。《朝阳沟》在得奖之前就已经在保留了,获奖之后还继续在保留,它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要淡化争奖情结,走出评奖困局,明确生产目的,树立保留意识,才能打造出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艺术品。
王绍军(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
《朝阳沟》具备五个特性:一是时代性,二是历史性,三是独创性,四是延续性,五是继承性。《朝阳沟》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一部记录历史的载体。《朝阳沟》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叙述性、抒情性、交流性的唱段,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戏曲的流传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剧目,推人推戏,出人出戏。一部好戏不但有娱乐观众的功能,有历史载体的功能,还有培养演员的功能。
薛若琳(中国戏曲文学学会会长):
戏曲院团一手抓剧目建设,一手抓演员队伍建设,双管齐下,互相促进,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朝阳沟》已经超越了它的题材本身,它表现的是民族奋斗的记忆,大时代小故事,大干农业的小人物,回答了当农民光荣不光荣的问题。这个戏是艺术审美的朴素表达,从头到尾没有标语口号,唱词形象深刻、亲切质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参事):
这部戏虽然是一部正剧,但它具有轻喜剧幽默的风格。巧真、二大娘、银环妈身上都有很多喜剧的因素被挖掘出来。时代的主流要和民间的生活结合起来,戏剧化地呈现人性的复杂与转变。只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才能构建起中国戏曲艺术的长廊。河南省戏剧创作传承有序、代际分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王蕴明(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顾问):
《朝阳沟》是中国现代戏创作的典范和榜样,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四代演员同台演出,人物感情真挚朴实,唱腔声声入耳,韵味十足,令人百听不厌。我相信,将来有一天我们会纪念《朝阳沟》创演100周年。
姜志涛(《中国戏剧》原主编):
《朝阳沟》60年久演不衰,是中国戏曲现代史创作上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河南豫剧院三团,三团打造了《朝阳沟》,《朝阳沟》让观众记住了三团。三团让《朝阳沟》常演常新,青春永驻,《朝阳沟》也让三团一代代的艺术家展现才华,功成名就。如今《朝阳沟》成了新中国戏剧舞台的常青树,三团也成了新时代戏曲院团的排头兵。因此,总结《朝阳沟》的创作成果,研究三团的成功经验,对今后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会大有裨益。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
《朝阳沟》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戏曲现代戏,也是一个精神地标,更是我们民族的一面精神旗帜。它对很多艺术团队有影响和引领作用,它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不断地显现出来。三团的定位、发展都与《朝阳沟》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景亮(河南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文艺评论家):
《朝阳沟》是一个奇迹,在社会各界都有庞大的观众群,社会影响也超出了戏剧界乃至文化界,有以“朝阳沟”为商标的商品,有以“朝阳沟”命名的商店,有“朝阳沟旅游景区”,成为引人注目的“《朝阳沟》现象”。创作《朝阳沟》的三团也是一个奇迹,60多年初心不改,一直坚持反映新生活,传播正能量,是全国公认的上演现代戏的“红旗剧团”,艺术风格极大地影响着河南乃至全国许多上演现代戏的团体,形成了事实上的“三团流派”。三团能够创作出《朝阳沟》是因其具有独特的“三团精神”,这种精神是由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意识凝结而成的创造精神。《朝阳沟》奠定了三团的艺术风格:立足生活,心系民众,面向时代,勇于创新。
高洁(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朝阳沟》中栓保娘的扮演者):
我是在三团成长起来的,三团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都能识大体、顾大局,同志之间从不争名争利,而是处处从工作考虑,愿意牺牲自己。这种光荣的传统和品质,非常难能可贵。
朱超伦(著名作曲家、戏剧评论家):
三团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坚持演现代戏的精神,不忘初心,永不改变;一个是坚持顾大局的团结精神。三团有五大主演、十大台柱,大家为了河南的现代戏一起吃苦受罪,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没有这种团结精神,没有这种凝聚力,三团也不会走到现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晖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