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金星
“蛊惑人心”这是个动宾词组,动词的中心词‘惑’,‘蛊’,修饰‘惑’,即‘惑’的状语,解释为毒害、迷惑人心。但只有较全面地弄清‘蛊’字的涵义,才能较深刻地理解这个词组。
“蛊”古代传说是用以毒害人的虫。从字的结构上看,这种虫可以放在器皿中藏之,可见并不大。但这种虫的危害很大,它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与之俱来。《周礼》就记载:.“庶氏掌治蛊。工祝襘之,嘉草攻之。”可见其为害程度之剧、为时之早。大概就像“恙”这种虫,一样使人感到恐怖,人们一觉醒来或久别重逢,都要问声“无恙”!"
“蛊毒”流传于百越地区,云南、贵州、福建、两广为最。因为它毒性大,古时这些地方的人,常有用它来毒害人以劫取财物、报怨仇的。他们把蛊畜于器皿中,取其涎沫,用时渗拌于酒食之中以饲人。中毒的人往往绞肠吐逆,十指发黑,失救即致死。
蛊的类别很多。有一种叫“桃生蛊”,吃了这种蛊毒的人,“食鱼则腹有生鱼,食鸡则腹有生鸡”。还有一种叫“金蝉蛊”,“夜则飞出饮水,光如匹练,金彩烂然”。(见《黔书》)
福建一带流传最广的就是这种“金蝉蛊”,俗呼“金蝉”,或写为“金蚕”。但传说中的“金蝉”已经和“蛊毒”完全不一样了,它被说成一种妖怪。《泉州府志·拾遗》载:“闽地颇畜虫,其神或作小蛇毒人,有不能杀者。”这就是说,这种虫已变成神,神又以小蛇的形态出现。
传说这种“金蝉神”可以供养,家里供养这么一个“金蝉神”,它会替主人从事一切劳动。主人要它做什么工作,只要先做个示范,它便做得又快又好;但每年要供给一个活人给它吃。因此,商旅最怕住宿在养“金蝉”蛊的人家,住宿者往往性命难保。福建流传这类故事很多,都蒙上恐怖和迷信的气氛和色彩。
这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开的谜。蛊既然是虫,会毒人,又怎么能从事一切劳动?它到底是虫还是神,是妖还是人?必须作出科学的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指出蛊与畜蛊人的借代关系就真相大白了。
《说文解字》解:“闽”,东南越蛇种。“蛮”,南蛮蛇种。“蛊”,腹中虫也;臬桀死之鬼亦为蛊。(即刑杀而死的人,死后作祟也叫蛊)。
由于闽越族被称为蛇种,“闽”字又从虫,意思是说闽地多虫,又说闽越人多养蛇、畜蛊,因此,这种蛇、虫、蛊、毒,人、鬼、神、妖交错混杂的传说便岀现了。
由于历史的变迁,汉民族开发闽疆,越族逐渐减少,大部分避入山区,少部分沦为农奴,这些农奴,因其种族习惯畜金蝉蛊,通过词义借代,便被称为“金蝉”。又因这种农奴肤色、面目不同于汉民族,被视为丑陋,不好相处,因此都不居主人家,仍居山区,所以种种传说就编造出来了。
因此,金蝉就是金蝉蛊。畜金蝉蛊者经借代而被称为“金蝉”。这种“金蝉”被雇为农奴,主人便称养一金蝉。
由于蛊是毒虫,会毒害人,又因传说为神为妖,会以蛇出现,会耕会织,会诱惑人、迷惑人,因此便出现“蛊惑”这个词儿。
如上所说,古人对蛊的解释,有科学的,也有非科学的。同样,古人治蛊毒的方法也有科学的和非科学的。
《周礼》庶氏掌治蛊,其方法就有这两个方面。“工祝襘之”,就是请擅长告鬼神的人来祭祀,这就是非科学的;“嘉草攻之”,就是用能解除蛊毒的草药来治疗它,这就是科学的。这种科学的治疗方法,是死了几千百人、试验过几千百次才获得的。这是非常珍贵的。《神农经》云:“莨荷治中蛊,中蛊者服其汁并卧其叶”,《周礼》所云“嘉草攻之”,即此物也。我国医学上和药物学上的这一大贡献,距今已有几千年,在当时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发明!
随着人类进步、科学发达,这种蛊毒连同它的传说已经成为陈迹了,但作为人类走过的足迹却应该辨认清楚,正确认识。
本文由傅金星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