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擅长七律(商女不知亡国恨)(1)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一首《泊秦淮》被历代文人雅士千古传唱,“李杜诗篇万口传”,倘若不把其中的“李杜”认为是李白与杜甫的话,那么能担此名讳的恐怕就只有李商隐与风流才子杜牧了。

既是风流才子,那必然少不了风月之事。年轻时,杜牧也曾流连于风花雪月之地,惹得一身胭脂粉黛,被好友评价为“风情不节”。他自己也有诗回忆过自己的风流岁月:“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擅长七律(商女不知亡国恨)(2)

不过,人都是复杂的,杜牧虽然曾纵情声色,与风尘女子把酒寻欢,却也在后来写出了上面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让人不禁为杜牧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万分感慨时,也在心底生出另一种疑问:难道曾经的风流才子杜牧翻脸不认人,转眼就把曾带给自己带来无限欢乐的“商女”批评一顿?

要解开这样的疑问,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商女到底是谁,她对我们的大诗人杜牧做了什么?而我们杜牧在作这首诗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

“商女”是谁

关于“商女”这一并不十分常见的名词,不同的人第一次看到必然冒出不同的理解。我仍然记得自己刚学这首诗时,认为这是一个与“商人”相对的词语,指的不过是经商的女子罢了。

后来在老师的点拨下才知道原来是卖唱的歌女,可是了解了这层意思之后,突然又对这个词更觉陌生,商女怎么能才和歌女联系到一块呢?莫非千古才子杜牧,在用词上也出现了纰漏?

杜牧擅长七律(商女不知亡国恨)(3)

相信很多人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都曾冒出过类似的疑问。由此,很多人出于对大诗人的敬重,自行解释出诸如“商女就是商朝的女子,商朝女子唱歌好听”、“商女就是商人的婢女,是专门服侍有钱的商人的”等等言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艺术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当然不能称之为错,毕竟谁也不能再见到杜牧,问问他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

可是如果我们需要细细深究,探讨此处的“商女”究竟指的是谁时,可能就得拿出一些更加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了。“商女”指的就是歌女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人有任何异议,毕竟下一句就是说她在唱《后庭花》。可是,作者为何将这位隔江唱歌的女子称为“商女”呢?

商女就是秋娘,秋娘就是歌女

实际上,我国古代音乐体系与现代并不相同,古人认为,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而“商”音,正是较为凄扬婉转的一种。

杜牧擅长七律(商女不知亡国恨)(4)

可以想见,当时杜牧正在对岸忧虑着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心中正充满着无限的悲伤,而对面传来的声色犬马的靡靡之音,进入我们的大诗人耳朵里,也只让他觉得是悲凉凄婉的商声,于是,便以“商女”代之。

另外,歌女被称为商女并非没有渊源。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曾有过“妆成每被秋娘妒”,其中的“秋娘”指的也是这一类的歌女。古人曾将秋天称之为“商日”,也是因为商声与秋季相符,秋季为生机肃杀之时,商声凄厉婉转,正与之相应,因此秋娘与商女相通。

所以此处的商女,对于杜牧来说,就只是对岸一个不相识的为达官贵族卖唱的歌女而已 。他们未曾谋面,也并无冤仇,那么杜牧有必要把一个毫无瓜葛的弱女子写进诗中来羞辱她“不知亡国恨”吗?显然没必要,因为古代女子本就被处处束缚,何况一个歌女?她要唱什么,她要做什么,是她自己能够决定的吗?

杜牧擅长七律(商女不知亡国恨)(5)

显然,杜牧想要讽刺的只是要求歌女唱《后庭花》的达官贵族罢了。他们要么为官,拿着朝廷的俸禄,享受着百姓的供奉,却尸位素餐,在国运飘摇之时,不思为国家效力;要么经商,吃着安稳的社会环境带来的红利,却在时局动荡时,仍只顾着自己的吃喝玩乐。杜牧出于对这种人的愤怒,写下这首《泊秦淮》,来表达自己对这种人的不齿。那么,诗中提到的受达官贵族们钟爱的“后庭花”又为何物呢?

后庭花是什么?

一些人看到“后庭花”三字,随即又联想到“商女”以及她们所服务的对象,可能就会不明所以、想入非非了。实际上,从“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我们也能知道,既然是唱,那么这所谓的后庭花也只能是一首诗歌了。因此此处的“后庭花”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实物,而是指名为《玉树后庭花》的一首宫体诗歌。

杜牧擅长七律(商女不知亡国恨)(6)

《玉树后庭花》相传是由南陈皇帝陈叔宝所作,是一首宫廷艳曲。陈叔宝做皇帝时昏庸无道、不问政事,整天沉湎于后宫佳丽的香艳粉黛之中。他曾命大臣们一同观看,随后又命他们写下诗歌,让宫女们整日传唱。他自己作为一名皇帝,政治能力不强,文学造诣却尚可,“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就是出自他的一首《玉树后庭花》

南陈都城将被敌军攻破之时,陈叔宝甚至还在宫中和后宫佳丽们把酒言欢,丝毫不知自己的国家即将沦陷。曾写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杜牧,显然是希望当政者和达官贵族们能够吸取陈叔宝的惨痛经验的。

一个记录者

才子杜牧,弱冠之年就已博通经史,他不仅文采飞扬、诗写得好,而且还曾因为关心国家北方军事动向而深研兵法,在十几岁时就写下了十数篇《孙子兵法》注解。

杜牧擅长七律(商女不知亡国恨)(7)

在23岁那年,杜牧凭借一篇《阿房宫赋》名噪一时。“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想借此篇向唐朝统治者指出,一个国家的瓦解并不是因为敌人的强大,而是来自内部的腐坏;他希望当政者能知道,只有克己奉公、善待自己的国民,才能建造出一个强大的国家。

然而,他的忠告并没有引起当政者的反思,朝野上下仍然是骄奢之风横行,没人关注邻国正在崛起、百姓正在遭难。最令杜牧痛苦的不是他生于一个贫弱的时代,而是他曾见证过这个国家的辉煌,如今却要眼见其一步步走向衰败。

杜牧擅长七律(商女不知亡国恨)(8)

当再一次乘船漫游在秦淮河畔,这里仍然是供有钱人享受的地方。眼前弥漫的缥缈烟雾中,远处的灯红酒绿若隐若现;耳边断断续续地传来充斥着浓词艳曲的靡靡之音,杜牧的心再一次被刺痛了。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让后人看见他曾生活过的时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