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学习心得

家庭教育对照清单(校园论语如何领会落实家庭教育)(1)

作者:李维东 刘翠梅

2021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的内涵有个明确的界定。这里摘录如下:

总则第二条“本法所称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这里对家庭教育做了三个方面的界定,可以简单概括为新时代家庭教育“一五三”架构:即一个目的,五个内容,三个要求。一个目的,即为了什么?——“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五个内容,即全面健康成长包含的五个基本方面——“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三个要求,即三个不同层级的要求?——培育、引导和影响”。

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这一理念与标语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到底具体包含哪些方面?我们很多人对此的认识是模糊不清、大而化之的,对“全面健康成长”的内涵如此,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家长,我们要感谢这部法律,感谢为“全面健康成长”内涵做出界定的专家学者们。作为每一个有家庭、有孩子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要全面、细致地思考认识“全面健康成长”的内涵,明确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是全面的,才是健康的,才是正面的,对此不能模糊不清,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无所谓、无所为!尤其不能胡作非为!

这部法律非常清晰地告诉了我们,不仅让每个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人“心中有数”,也让家庭教育的研究者们有了明确的导向,可以有效避免认识上混乱,实践上的失误,结果上的遗憾。

家庭教育对照清单(校园论语如何领会落实家庭教育)(2)

我们一起研读一下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五个基本内容,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

道德品质指的是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道德品质也称为“德性”,简称品德。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新时代的品德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品质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首要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这是法律的定位。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通俗地说,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里既有底线要求,如道德底线、法律底线,也有高标准要求,如报效祖国。

任何一个人的品德形成,其家庭都是根源性的、基础性的,至关重要,不可缺失。特别是在底线意识养成方面,家庭教育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所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中的核心要义就是强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品德形成的过程中的首要作用。

身体素质具体来说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及柔韧五个方面。这方面应该说每一位家长都很重视,但是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家长对此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方式方法不科学、不合理。现在还有部分孩子体力虚弱、偏胖、怕累、娇气、耐力差等各种情况,都是身体素质不高不强的具体体现。无论从个体、家庭和社会而言,还是从责任、担当和事业而言,身体素质好,都是一个人能够胜任学业、事业和人生的各种常态压力的基本要求。

学校教育中的“五育”,即德智体美劳,也包含体育。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健康成长过程,各个阶段是不能割裂的,因此,孩子的体育教育绝不是仅仅学校的责任,而是应该从家庭教育起步,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体育教育,也只有这样,孩子的身体素质才能持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孩子的身体素质重点提出来,提醒并要求家长要肩负起孩子身体素质培养的责任,这让时下对孩子娇生惯养风气下家庭教育有了科学的指导,避免了家庭教育偏向于感情化、缺少理性化的弊端。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谓应时而生,非常及时,非常必要。

生活技能,简要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最低层次的,即自己在大自然中能够使自己的生命存活下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如获得衣食住行以及安全等基本技能;另一个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能够获得拥有基本的交流、合作、竞争、发展、提升等基本技能,使自己具有良好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由于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好逸恶劳、鄙视技能的思想认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业选择与人生规划,影响着生活技能教育的深入实施与质量提升。

文化修养,对孩子文化修养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文化修养长期积累,可以改变一个人、成就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基本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虽然各个学校都制定实施了学生阅读计划,很多家长和师生参与的也很多,但是在中考、高考竞争压力下,大多数家长为了自己孩子有一个相对优秀的成绩,必然会更多的把家庭教育的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因为高考是选拔性的、是一分一分算的。可喜的是,在高考已经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孩子多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意识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单纯的分数更重要。其实一个人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与良好文化修养的提高基本上是源自于孩童时代,源自于家庭教育,源自于父母的启迪与引领。

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思想认识、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以及“三观”的外在体现,是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精神特质的表现形式,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培养才能达成的。这种良好的习惯基本上都是源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有一种说法,孩子的样子就是家庭教育的样子。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指的家庭教育,或者说父母的教养与习惯。因此,父母要高度重视自己的各方面的行为习惯,高度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摒弃“树大自然直”的错误说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领路人、护航人!

父母应该如何做好以上五个方面的要求?途径或方法有哪些?《促进法》用了三个词:培育、引导和影响。这三个词的含义与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这里我们有必要再琢磨一下这三个词的不同含义。

培育孩子,父母要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要注重培育。培育,就是培养教育,培养教育的意思,不是娇惯无度,不是放养散养,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培养教育,要把孩子培养教育成为有责任感的人,成为三观正的人,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人。培育强调的是父母的主动性、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换一种表达法,就是要向培养花木庄稼一样去做,培,本义应该就是培育庄稼、培育花朵、培育栋梁之意,培是土字旁,培土,这里的土是有要求的,就是适合的、有养料的、有湿度的、有温度的土,才能达到培养目标。培养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作为父母需要理性地、正确地对待认知和行动。

引导孩子,父母在主动培育孩子的同时,还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差异性。父母对孩子的培育不仅是“强迫的”,还是顺应的;不仅是主观的,还有客观的;不仅是灌输式的,还是发现式的。就是根据自己孩子不同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德育目标。最后,通过启发、引领、训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的引导,换一个角度表达,就是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或者说是因材施教。父母需要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特长所在、志向所在,然后因势利导、积极引导、有效辅导。这里的引导还有言传身教的意思,即父母不仅仅是要求孩子如何如何,还应该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启迪、启发孩子成长,从而达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影响孩子,父母在培育、引导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来影响孩子的成长。何谓影响?词义上有这些解释:1.影子和回声。多用以形容感应迅捷。2.影子和声响。引申为踪迹。父母如何影响孩子?从纵向的家族传承来说,这就是我们祖先一直强调的家教家风对后世子孙的影响,从横向的父母与孩子相处中产生的影响来说,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所思所为,都是会或早或迟地在孩子心中留下“影子”“回响”。这里强调的就是父母要注重修身律己、以身示范,从而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美好的影响,而不是相反。这里如其是说要求如何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首先要求父母的。或是说告诫我们,父母对孩子要求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

国家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我们正确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很精准的指导。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努力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家长、优秀家长,为孩子健康成长、为家庭幸福快乐、为民族兴旺发达、为国家富足强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家庭教育对照清单(校园论语如何领会落实家庭教育)(3)

注:原创首发。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