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辉南县是辉发流域文化的发源地,被清王朝视为王室发祥地之一,曾设“盛京围场”严加保护;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曾多次到此行围射猎、凭吊祭祀,留下了《行围辉发诗》、《辉发故城怀古》等诗赋。

民族传统民间剪纸(五代传承辉发满族剪纸)(1)

我家乡的辉发古城

辉发满族剪纸始于明朝,产生于辉南县抚民镇。当时的女真人出于对“嬷嬷神”的崇拜,产生了“嬷嬷人儿”剪纸,加之对动物神灵的敬畏,动物剪纸也十分多见,常常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窗户上,这就是满族剪纸艺术早期的作品。

民族传统民间剪纸(五代传承辉发满族剪纸)(2)

辉发满族剪纸

清王朝建立后,国力昌盛、国泰民安,满族剪纸艺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辉发满族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从开始的剪小人、剪小动物慢慢发展成为表现萨满祭祀活动、反映辉发满族习俗、透视辉发满族文化的艺术珍品。

民族传统民间剪纸(五代传承辉发满族剪纸)(3)

辉发满族剪纸

辉发满族剪纸是依附于辉发满族民间特定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之上的艺术符号。其剪纸题材与当地林海雪原的原生态生活密不可分,旗装、马靴、“嬷嬷人儿”是满族剪纸的突出特点,人物以对称的正面造型、展开的四肢替代人的躯体去完成捍卫生命、尊重神明的使命,古老的辉发满族剪纸绝大部分以表现满族人的生活以及罕王创业称世的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

民族传统民间剪纸(五代传承辉发满族剪纸)(4)

辉发满族剪纸

辉发满族剪纸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特定的语言和风格,是一种承载着辉发古城一带灿烂而厚重文化的民间艺术。其色彩单一、明快,剪法具有“稳、准、巧”的特点,彰显着辉发部落的热情与奔放,突出和保留了辉发部落的原始色彩。辉发满族剪纸体现了劳动人民最原始、最淳朴的审美理念,是古老的民族精神在劳动者手中理想化的艺术再现。

民族传统民间剪纸(五代传承辉发满族剪纸)(5)

多层彩色剪纸

“辉发满族剪纸”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依附于辉发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之上的符号美术,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特定的语言和风格。最早是满族人民用于祭祀、新婚装饰,节日点缀之物,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辉发满族剪纸已经发展成家居装饰、馈赠亲朋、国际交往的重要礼品,也成为了当地居民一项发家致富的文化产业。

民族传统民间剪纸(五代传承辉发满族剪纸)(6)

彩色剪纸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产业

  辉发满族剪纸题材广泛,主要形式有横轴、竖轴、表框等,多采用“寓意”、“谐音”、“象征”等托物寄情的手法,主要特点是形象夸张、简洁、优美,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作者抓住物象特征,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形象大胆地摄取,使主体形体一目了然。

民族传统民间剪纸(五代传承辉发满族剪纸)(7)

写真剪纸

现在辉发满族剪纸已经经过了五代人的传承,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当地的文化产业,带动了很多村民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