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伟人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出此话,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兵聚如蚁箭矢如蝗(日拱一卒友敌)(1)

敌人还是朋友,本来泾渭分明,但最近听得一词叫“友敌”,顿时颠覆了以往的概念。

友敌,是朋友和敌人两个词的组合,指伪装成朋友的敌人或者竞争伙伴。

举个例子,学校里最受欢迎的两个女生,很可能就会视对方为“友敌”。因为都很优秀,两人可能成为朋友;也因为都很优秀,两人免不了有竞争、嫉妒、敌视。当面你好我好,转身一脸不忿,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兵聚如蚁箭矢如蝗(日拱一卒友敌)(2)

竞争是这种关系形成的主因。双方势均力敌,互相欣赏又互相竞争,一不小心就成了“友敌”。知心姐姐常会收到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嫉妒我的好朋友?看到她受挫、失败,我为什么反而感到有点高兴?——其背后的逻辑,就是你与对方已经构成了“友敌”关系。

事实上,“友敌”并不是新词,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有一本叫《友与敌》的书,主要讨论东西两个大国间集合了朋友和敌人特性的关系,并提出了“友敌”概念。这个词在2008年被收入了《牛津词典》,定义是“尽管不喜欢、或者彼此敌对,但表面上仍表现得很友好的一种关系”。此后,“友敌”一词更多被应用到人际关系以及商业关系。

兵聚如蚁箭矢如蝗(日拱一卒友敌)(3)

我今天才关注到这一个词,算是孤陋寡闻了。

活到老学到老,诚然。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在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过具体是什么角色还要看朋友的属性来分,有些是知己,福祸与共;有些是泛泛之交,点头就过;还有一些则是友敌,笑脸相迎,背后暗战。

从青春期开始,纯粹的朋友和纯粹的敌人都会变少,你周边的“友敌”则会越来越多。生活中常要面对不同的社会角色,尽管不喜欢或者彼此敌对,但表面上仍然要表现出友好的一种关系。仔细想一想,这样的“友敌”真是到处存在。

心理学家认为,有一种方法可以检测友敌:“当他取消和你的约会的时候,你更多地感到大舒了一口气而不是感到失落,这样的人就是你的友敌。”

兵聚如蚁箭矢如蝗(日拱一卒友敌)(4)

有人宽慰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时候友敌反而是一种更长期更稳固的关系。它的存在能够帮助你更客观认识自己——重视负面信息和可能到来的危险,针对未来进行更充分的准备。

对我而言并非如此,无法预测的爱恨交杂会使我的血压升高。所以,如果我不喜欢那个人,一般来说是退避三舍,离“友敌”越远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