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出自哪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为根本,在不动摇中国既有的核心思想与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学习和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这种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政治制度是优于西方的,落后的只是器物方面和一些具体的社会制度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出自哪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冯桂芬在《校匏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此种观点成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出自哪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出自哪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

其后,礼部尚书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十九世纪晚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抨击洋务派持“中体西用”的态度,认为向西方学习的行为是舍本求末。提出学习西方议会,实行君主立宪,从根本上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由此方可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出自哪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5)

张之洞对维新派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于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观念。

当时的一些外国殖民主义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也鼓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调。二十世纪初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仍然奉行“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出自哪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

“中体西用”,是中国封建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产生过很大影响。这一思想不放弃“中学”之本,大规模地引进了“西学”之用,对中国近代的工业、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积极作用。

(图源网络,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