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不只是一种迷信活动(1)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有一篇标题为《贵池傩》的文章,读罢令人思绪翻飞。仅看标题,还有为是与水有关的什么旅游胜地呢,因为《文化苦旅》客观上就是一篇类似于游记的书籍。然而,读了几段才觉得有些不对劲。“傩”这个字读音究竟是什么?tan?nan?jia?翻箱倒柜找本字典一查,原来叫“nuo”;再看其意,曰:旧时的迎神赛会,也做驱逐瘟神役鬼解释。

弄了半天,原来是这个意思。傩事,是我从小至今常见的一种古老而又奇诡的法事活动。迎神驱鬼,哪个农村的人还没有见过这种事情?只是普通人家请来道士(在我们甘肃陇西叫做先生),写写画画,弄些纸幡,摇铃念经,手舞足蹈,多是驱逐邪魔的。而迎神的事宜,一般都是新建了庙宇,这才要请有关的神灵前来下榻居住,自然少不了一套隆重而又严肃的傩事。

傩事,既然能从古延续至今而不衰,就不能简单的与封建迷信活动画上等号,这种活动有其一定的文化背景,懂艺术的人还能找到一些关于音乐、舞蹈、书法方面的研究材料,甚至期间还夹杂着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

散落在各个民间的傩事行为,其艺术行为的确极为粗糙,也极为自由。很多道士平日里也是种地的农民,一到用场,才草草地研磨泼墨,写写画画,字迹扭曲丑陋;其手舞足蹈,动作简单;摇铃念经,音律平平。然而,如果不是傩事行为的发生,你在乡村地方,很难见到用毛笔写字的人,也难见到男人们的“舞蹈”,更难听到与乐器相配合的歌声(这歌声指的是念经)。

傩事的本质意义,是人们驱逐邪魔,祈求神佑的一种精神活动,但这其中也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民俗文化,三言两语是讲不清楚的,更何况,笔者从未对此做过深入研究,在此只因《贵池傩》一文而引发的些许感想而已,据说甘肃陇西已经有人着手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希望能发表一些对于傩事的权威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