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取消“名师工作室”的呼声来源于前期胡红梅抄袭事件,后有教育学者熊丙奇写的一篇文章,仿佛戳中了许多老师的痛点,引进了广大教师们的共鸣。只是大家并没深入想过,取消“名师工作室”就能不再让教师争名夺利?老师们抨击的许多教育问题,其实问题都非出在制度的本身。

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取消名师工作室)(1)

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取消名师工作室)(2)

“带头人”作用不应被否认,“名师工作室”也不是没有存在的价值?

我们每一位老师,是否真的静下心来想过,是否真有”名师“存在?

不说别的,就说我们身边,有没有老师从工作态度、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真的比别的老师高呢?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我们每一所学校中都有超出于一般老师的优秀教师,只是他们不一定是”名师“。

如果这样的老师,还非常好学非常无私,那受益的不只是学生,包括身边的同行也会受到有利的影响。

在过去我所工作的学校,有一个学科,正是有这样一位老师存在,平时课前课后总愿意与同学科的老师讨论教学,探讨教法,慢慢的这个学科组形成了共同探讨的风气。因此学校每年这一学科的中考成绩一直排在全县的前几名。当然这位老师也没评上”名师“,他也够不上评”名师”的条件。

但我身边也有一位评上“名师”,有自己的工作室,也影响了很多本校同学科教师的一位名师,可惜的是其辐射作用也仅仅限于本校。

在各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成立“名师工作室”是常规操作,各地成立“名师工作室”是想以此来激励更多老师追求“名师”,发挥名师们的带头引领作用。而也存在不少老师在成为“名师”后也的确能带动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师。不能因为出了一个胡红梅就否定所有“名师”为教育所做的努力。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不少地方“名师工作室”仅仅是一个招牌,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带头引领作用,但这并不是“名师工作室”这一形式之过,而是不少地方只管搭台,却不管台上在唱什么戏。

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取消名师工作室)(3)

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取消名师工作室)(4)

何为“名师”?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到底什么是“名师”?在很多老师心里,会教书,学生出成绩的是“名师”。而在所有地方,评“名师”可不只是出教学成绩,教育教学成果才是关键因素。

那能教出好成绩的老师能称为“名师”吗?我认为不能,这充其量只能称为一名好老师。那出了很多成果,甚至还有专著的老师能称为“名师”吗?我认为也不能。

我所理解的“名师”应该符合上面两个条件,而且能给身边其他教师以正向引导,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理念,并能辐射到更多的人。

同时我们更不能否认每一位成为“名师”的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以胡红梅来说,在她迷失自己之前,她一定是一位领导眼中的积极进取的好教师,在同事们眼里她也一定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好同事;在学生们眼里她会是一名富有爱心的好老师;在家长们眼里她又是一个业务精湛的教育者。只是成了“名师”后,太多的诱惑让她迷失了方向。

每一位成为“名师”的人,他们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一定有超出常人的付出。

别说“名师”,就说我们身边,为什么有的老师年年教学质量好,有的老师一参加什么比赛就能拿奖?可惜我们不少老师总是不承认,自己教学不如别人总说自己运气不好,没遇到好学生;在别人获得这样那样成果时总会不屑一顾,总认为别人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他们没看到的是,这些老师每天为教学付出了多少心血,在你正惬意地娱乐时别人正在学习笔耕。

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取消名师工作室)(5)

追逐名利是人性使然,对此无需讳疾忌医

也许正是太多地方“名师工作室”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其没有存在的必要。

那反过来,没有“名师工作室”,老师们就不追逐名利了?追逐名利的老师都是奔着成为“名师”去的?

很多“名师”在成为“名师”的过程中才是真正不热衷名利的人,他们能成为“名师”是自己性格和价值观有别于普通人。正如李西贵说的,“名师、名校长从来不是培训出来的”。

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许多普通教师才更注重名利,更热衷追求名利,名不好追就追求利。否则哪来的那么多有偿补课,违规行为。

是什么让老师们也追逐名利,其实很好理解,生存于社会上的人,谁不追求名利,从某种意义上讲,追求名利是人前进的动力。也因此有了制度,而制度却要引领人以正确的方式追求名利罢了。

因此并不是当有一项工作出现了问题,大家就嚷着废除,而是应该不断地完善制度,健全监管机制。

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取消名师工作室)(6)

“名师工作室”如此,“职称评审”不也是如此

比起对“名师工作室”的态度,老师们更是对“职称评审”深恶痛绝。

可以说“职称制度”从设计之初就注定不被老师们接受,作为一项激励制度,金字塔式的设计,站在塔尖的总是少数人。不说“正高级职称”,就说“副高职称”,中学20%、小学8%的比例,在每一所学校里,能评上副高职称的只会是一小部分人,这对大部分老师而言,自己不能成为既得利益者,这就不是一项好制度,这也是人性。

反过来说,当“职称制度”失去了其竞争性,哪里还有什么激励作用,如果职称制度成为普惠性的制度,按有些老师的说法,到年限自然晋升,那还有什么存在的必在,老师工资组成中只需要基础工资加星级工资不就行了?

当然不能否认“职称制度”存在问题。如怎样保障职称评审过程中的公平性,不能否认在学校推荐环节和主管部门评审环节都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如存在老师评职称要靠运气,有的老师很优秀,却因为本校没有职称岗位而很长时间评不上,而有的老师并不优秀却由于学校有岗位却很快评上了;再如有的老师一评上高级职称就“船到码头车到站”,工作没有积极性甚至有的就不怎么带课的问题等等。

前期还是因为胡红梅事件,很多老师谈到了教师写论文,有些老师认为天下老师一般抄,抄论文不正是被“职称制度”逼的吗?

“反思”应该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没有基本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能成为一名好老师?自己不能静下心来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反而怪不该让你写论文是不是有些可笑?

在我看来,当前我们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在很多人心里,只要知识层次够了就能做教师,而在我们很多老师的心里,我能上课就是好教师,却不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上课。什么才叫真正的上好课。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等重要,经验主义、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更是我们许多 教师的致命弱点。

这一切同样不是“职称制度”废除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不断完善制度,让制度真正起到激励教师们的作用。

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取消名师工作室)(7)

没有“名师工作室”,没有“职称制度”,老师们就能安心教书?不知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取消名师工作室)(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