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1)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2)

关键词:

东京湾区 | 填海造陆 | 临港工业

环境治理 | 上位规划 | 港口整合

知识经济 | 精密制造 | 城市文化

产业迁移 | 成果转化 | 都市型工业

未来技术验证 | 科技回归都市

Tokyo Bay Area | 東京ベイエリア

《一次读懂!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上篇中,我们梳理了东京湾区近代以来制造业的演变进程,本篇我们继续盘点一下其产业发展规律与特点

纵观东京湾区的制造业发展历程,尤其是战后的崛起经验,体现出了五大成功的规律。

01 东京湾区制造业发展的

五大基石

MEASURE THE WORLD

1. 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将工业贴近港口,是东京湾区最具特色的发展经验之一,这种特色就体现在几乎环绕东京湾一圈的人工岸线上,从卫星图俯瞰,规整的岸线令东京湾看起来就像一片「人造海域」。

▼ 东京湾锯齿状的人工海岸线,几乎覆盖一周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3)

①. 临港工业

是土地紧缺与追求工业效率的合力结果

东京湾的填海造陆早在江户时代就开始了。但是用于近代工业的话,则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川崎市的鹤见地区,成为京滨工业带填海造陆的起始点。

从此,人们发现了填海造陆对于解决工业用地稀缺的重要性。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东京的产业大批迁往横滨,更加促进了京滨工业带临港工业的发展。

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倾向重工业,钢铁、化工、煤炭、石油等需要极大的占地面积,而土地私有的日本,政府只能通过填海才能迅速获得大片的可利用工业土地。

▼ 1860年的横滨与川崎沿海填海地带(来源:Wikipedia)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4)

临港工业模式的精髓就在于工业贴近港口,从而将原材料进口-生产加工-出口的全链条集中在港口周围,以港口为枢纽最高效地完成全部流程,极大提升物流效率。

这是在「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前提下适用的模式,也是日本在战后20年中,重工业迅速崛起的秘诀。

此外,这种模式的物流效率还体现在临港工业区的内部。各厂所需的部件和材料在整个东京湾临海工业带内部也可以通过短途水运、管道等方式运输,不需要面临城市交通的困扰与限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 东京湾临海工业带本地运输、仓储的设施密集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5)

②. 形成两大临海工业带

成为东京湾区的制造业核心

东京湾区临海工业带,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京滨工业带与京叶工业带为两翼的临港工业格局,并各自具有主要的产业功能分工。

京滨工业带:从东京至横滨,包括川崎和横须贺,是东京湾区最主要的产业聚集带。

依托东京与神奈川县的雄厚产业基础,以及横滨与横须贺等天然良港,在战后逐渐形成了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以及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从产业门类上看,输送机械、钢铁、化工、电器机械四大种类合计占比超过55%。

▼ 京滨工业带核心区域示意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6)

京叶工业带:包括从东京至千叶,包括千叶县在东京湾内的所有主要港口。

开发相对较晚,水深较浅也是制约因素。在土地丰富的优势下,偏向原材料进口,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通常由京叶工业带输入,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钢铁、重化工业等为主要产业。

▼ 京滨、京叶工业带示意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7)

③. 临港工业的环境问题,至今影响深远

东京湾大规模的填海造陆虽然为工业化中前期提供了珍贵的土地资源,但却为环境问题埋下了长久的隐患。

东京湾的海岸线已经有超过90%的人工岸线,近海生物丧失了滩涂、湿地等栖息地,这也导致原本海岸线的固碳能力几近消失。

更重要的是,大量填海岛屿使东京湾的水流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据国土交通省研究发现,东京湾一半的水域含氧量不足,在水体交换不畅和赤潮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越来越多的贫氧水团,贫氧水团的上浮杀死了大量的水生生物。

▼ 东京湾千叶县发生的赤潮(来源:千叶县政府官网)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8)

为此,东京湾区各地合作成立了东京湾再生推进会议,并定期开展科学调查,用环境调查结果来指导环境治理对策的拟定。

▼ 东京湾再生推进会议的组织构成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9)

现在每年,东京湾沿岸各地政府都必须拿出大量预算用于东京湾的环境治理。

如千叶县,单是用于三番濑湿地修复的年度决算,在2014年就达到了6.4亿日元以上,而整个东京湾区的水环境修复开销更是天文数字。

日本国内更是有学者感叹,湾区经济高速成长的成果,难道就是为了将财富再尽数还给海洋环境的修复么?

如果这样的话,经济发展的财富是无法积累下来的。而一旦经济增速降下来,环境修复的开支将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长久的压力。

▼ 东京湾硕果仅存的湿地之一,三番濑湿地(来源:Wikipedia)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10)

2. 区域协同贯穿始终

东京湾区作为众多行政区域集合的城市群,要想实现整体发展,必定要实现区域协同。在这个层面上,东京湾区很好地进行了探索。

①. 上位规划先行,统筹区域布局

东京湾区的区域要素协同受益于较早引入了区域上位规划。从1958年至1999年,差不多每十年更新一次的共5版《首都圈整备计划》,是国家层面对以东京为中心的广域都市圈进行的上层战略指导文件。

规划范围从一开始的1都3县,逐步扩展为1都7县,再到现在《首都圈广域地方规划》的1都11县,体现着东京湾区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以及对更广大区域的经济带动作用。

▼ 东京是一个极为广域的湾区城市群的核心代表城市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11)

《首都圈整备计划》对制造业的布局影响,主要来自于对资源过度集中的东京进行疏解:

▼ 历次首都圈整备计划中,对制造业布局的主要内容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12)

至此,东京湾区通过强制定向外迁 区域网络化布局,逐步完成了将制造业从临海地区、东京市区向内陆、外围扩散的过程。

▼ 整个东京湾区的区域网络化规划布局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13)

②. 港口群整合,明确分工

港口,作为任何一个湾区都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是带动经济起飞的关键,也是协同合作的难点。

50-60年代东京湾区各港口各自为战、极为混乱。当时各个港口间不仅存在同质竞争,而且由于管理不善,经常出现大批货船在港口拥堵的情况。

尤其是1959年东京港解禁后,东京湾货运量比1955年增加2倍,造成大量滞船、滞货问题出现,到了1961年,最夸张时出现了60多艘船滞港100天以上的状况。

▼ 20世纪60年代,东京湾拥堵的货运航线(来源:国土交通省)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14)

在此混乱局面下,政府开始通过政策的出台整合各港口。

1950年日本政府制定《港湾法》,确立国家对各港口的宏观战略制定地位,并且确定了各港口的级别分类。

各港口具体有地方政府设立的港湾管理局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可以要求地方重新修改调整发展规划,或者成立联合委员会协调各港口之间的合作问题。

1967年,作为东京湾区龙头的东京都政府,牵头制定了《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通过市场化分工,确定了各港功能,避免同质低效竞争。

▼ 1970年代后东京湾六大港口分工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15)

3. 基于本地产业特色

探索多样化生存法则

作为一个范围广大的城市群,注定了东京湾区内各地的产业发展战略一定是多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寻找适合本地的发展路线,才能充分融入整个东京湾区,获得最大的发展势能。在这种情况下,东京湾区各地可谓「各有各的活法儿」。

▼ 依托政策与交通优势,幕张新城在发展会展产业方面比较突出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16)

①. 转型知识经济枢纽:神奈川县

神奈川县从1973年的新综合规划开始就提出了从资源消费型向知识集约型转换的产业方向。这是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体现。

神奈川县前任知事长洲一二,在1978年的《新神奈川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重工业转向研发,并且提出了「头脑中心构想」,即将过去的资源/资金密集型发展的神奈川,转换为以研发为引领的「人类的大脑聚集地」

▼ 位于川崎市的KING SKYFRONT研发园区,集中了众多顶级科研机构。川崎作为神奈川县的重要城市之一,也在向知识密集型转型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17)

神奈川县充分发挥紧邻东京市中心的优势,通过产业园区的形式,大力吸引产业研发机构,快速实现产业升级。除了港未来21这样的CBD,厚木市、海老名市、相模原市和足柄上等很多中西部内陆地方,也成为了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热门选址地。

▼ 港未来21地区,是很多制造业龙头的研发基地,如日产汽车、富士施乐等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18)

②. 利用好本地工业基础,构建本地产业链:

群马县,枥木县

群马与枥木两县从纺织业重地一路发展为二战时期的军重工业基地,尤其在生产运输类器具方面具有不错的基础。

发源于群马县太田市的中岛飞机公司,在转为民用生产领域后,持续扩大业务。除了以太田市为中心设立核心工厂外,还将生产业务扩大至临近的栃木县,而斯巴鲁总厂所在地太田市,则被称为斯巴鲁的企业镇,其周围的伊势田市、桐生市等地都大量分布有汽车产业上下游的配套企业,以太田市为中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 群马县主要产业城市的本地产业链构成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19)

此外,群马县与栃木县之间,还在广域上形成了自然资源与工业生产的链条搭配。

这里有日本仅次于北海道第二优质牧场的牛乳产地,从而吸引了众多乳制品制造商,如明治乳业、高梨乳业等,推动了两县食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再加上本地汽车制造业的助力,尤其是冷藏、冷冻专业车辆的本地化生产,形成了一个闭环的食品生产-运输的链条,使得高崎市的高梨乳业成为哈根达斯在全球的少数几家生产基地之一。

▼ 高梨乳业(来源:Wikipedia)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20)

③. 大学城迈向精密仪器产业之都:八王子市

位于东京市中心西部40km的八王子市,在60-80年代,因为广阔的用地面积和宜人的环境,成为东京市内大学外迁或扩张的重要选址地,聚集了超过30家大学,堪称东京湾区的大学城

▼ 中央大学八王子校区(来源:flickr)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21)

基于众多大学科研仪器的需求,八王子市发挥本地由东京市区迁移来的精密机械产业基础,并构建产学需求对接,大力发展精密仪器、尤其是分析类仪器制造产业。

大学财团八王子机构,由众多大学加盟而成,能充分对接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加速了科研仪器的产业需求对接。

如今,八王子市不仅能够供应本地大学科研仪器的制造,还成为哈佛、麻省理工等国际知名高校的科研仪器提供者,同时,利用精密仪器的研发能力,吸引医疗器材巨头奥林巴斯的研究所落户。

▼ 奥林巴斯的八王子研究所卫星图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22)

④. 用城市文化寻求突破发展瓶颈的

公司镇们:茨城县

茨城县在东京人的心目中,一直都是很「土」的形象。这源自于其由大型制造业企业所催生出的众多公司镇,以及公司镇「只有产业、缺乏文化积淀」的现实。

日立,作为茨城县的现代化工业创造者,其一个个巨型工厂,也带动了一个个10-30万人口规模的公司镇拔地而起,从日立市这个地名就可看出其影响力。

▼ 日立市的日立集团巨型工厂卫星图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23)

但企业本身的生产规模上限,也决定了公司镇的发展规模始终停滞不前。凭借产业基础,虽然可以让茨城县在近年成为大型新工厂的热门选址地,但城市规模普遍不大、缺乏文化积淀的公司镇们,始终在寻找可以突破的方式。

鹿嶋市的鹿岛鹿角足球俱乐部,作为亚洲足坛的顶级球队,或许可以成为茨城县众公司镇们试图打造城市品牌来突破城市文化瓶颈的一个典型。

这个亚洲红魔作为本地企业日本制铁控股的球队,结合了本地文化符号——鹿岛神社的名称,并凭借出色的运营与光辉的战绩,成为鹿嶋市民最强大的文化自豪。

▼ 鹿岛鹿角足球俱乐部主场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24)

4. 由沿海向内陆推进的产业迁移

东京湾区制造业扩散的过程,大致呈现出一种圈层向外扩散的状态。如果说这个圈层的核心,是东京市区和临海工业带的话,那么从沿海向内陆,就是制造业扩散的主方向。

位于最中心的东京23区,在进入70年代后地价快速升高,环境、交通质量则迅速下降,已经不适合制造业的生存。在工厂三法的影响下,处于工业发展限制区内的东京市中心工业开始外迁。据日本通产省统计,光是1974年东京都就有66家工厂外迁,并且持续增加。

▼ 内陆的八王子市受到产业迁移的红利,获得发展机遇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25)

工业外迁潮之下,具有工业基础,且距离较近的地方成为抢夺东京外迁工业的幸运儿。

其中神奈川县和埼玉县最为突出,一方面它们都紧邻东京市中心,另一方面工业基础雄厚,便于外迁企业寻找配套资源——埼玉县是板桥区光学产业外迁的主要目的地,而神奈川县则是大田区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的主要扩散方向。

最终,制造业向内陆迁移,形成了东京湾区新的制造业圈层格局。

▼ 东京湾区产业迁移与扩散的整体趋势示意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26)

这个新的圈层格局具有「产业迁移伴随着产业升级」的特点。

京滨沿海工业带作为产业扩散的主要源头,在保留部分高端重工业的同时,大量承接由以大田区等东京南部迁移来的机械类制造业。

同时出现了主要临港工业岸线节点的都心化,如横滨港未来21,作为东京湾区的副中心,承接了部分制造业总部与研发功能,如日产汽车等成为带动神奈川县产业升级的大脑。

▼ 横滨港未来21日产汽车总部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27)

位于内陆圈层中的户塚·大船产业带,是70年代开始的第一波大规模承接临海工业带内迁,以及东京南部机械类制造业内迁的区域。而更加内陆的相模川沿线产业带,依托环状高速,集精密制造与高端研发于一身,临近的多摩地区,已经是重要的精密制造企业聚集地。

▼ 多摩市城市俯瞰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28)

更向内陆进发的区域,则是产业研发的新枢纽。位于两条重要高速交汇处的厚木市,以及临近箱根与热海这两大著名度假胜地的津久井・足柄上产业带,则利用70-80年代制造业研发扩容的机遇,适时推出优惠的招商政策,与充足的土地供应,再加上宜人的自然环境,成为众多龙头公司的研发机构聚集地。

▼ 位于厚木市的电气通信研究所(来源:NTT官网)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29)

而外围的区域,如群马、枥木、茨城等县,则成为大型制造工厂近年来的首选。它们依靠圈央道高速的开通,令偏远的区位反倒成为了优势,这些外围地区极为便宜的地价,吸引了大量新建汽车制造大厂的落地。

2011年,日野汽车,宣布将位于东京都郊区的总厂,迁至茨城县古河市,并且一期投资500-600亿日元,建设面积达66万平米的巨厂。这一消息震动了当时的日本制造业界,甚至全球汽车行业。2012-2016年茨城县保持了长达5年的新设工厂面积全国第一。

最核心的东京23区,随着制造业的外迁,则变身成为保留企业总部、销售、核心研发等职能的「湾区心脏」。

▼ 东京市中心成为企业总部的聚集地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30)

5. 官、学并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东京湾区的制造业技术能够保持持续进步,关键之一在于以大学为基础的产学研合作。

①. 构建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体系

从1990年代起,日本为了寻求技术进步而大为加强科研转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的作用得到空前的强化,构建出了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与科技转移体系。

在2003年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法》颁布后,大学能以法人身份自主参与科研合作,扫除了此前的身份障碍。

同时,加上对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的立法(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1998年),规定了对于被承认的大学转移机构给予资助金以及债务担保的优惠政策,使大学和中小企业联系紧密。

▼ 东京大学俯瞰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31)

而东京湾区,在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具有天然优势。

由于事实首都的特殊身份,大量国立顶级高校云集,如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电气通信大学等,免除了经过地方政府谋划和批准的环节,可以直接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参与到自主科研互动活动中。

地方企业也积极利用大学提升技术,如大田区有20多家「町工厂」与大学有合作关系。

▼ 东京工业大学,是日本著名的工业技术科研高地(来源:Wikipedia)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32)

在此情况下,设置专门用于产学研合作的功能部门,是很多大学的标配。

这个想法是日本研究美国科研转化经验而发现的,在大学中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TLO机构),可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到企业中。

如东京大学产学协创推动本部,其重要任务之一是利用东京大学的联合研究结果,将其作为现实世界中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能够实现社会实施的措施为社会做出贡献。

▼ TLO机构的运作体系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33)

东京大学每年与私营公司进行约1,700项联合研发,每年近600项发明,已合作企业类型包括大型通信公司、健康食品企业,化妆品公司,大型电器制造商,外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等。

②. 开放先进科学装置,共享研发基础设施

1996年日本推出了第一期科技基本五年计划,提出加大政府对研究开发的投资,促进尖端先进科学研究设施设备的广泛共享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此后又陆续出台了多个文件,将生命科学、信息与通信、环境、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放在首要优先地位。

日本文部科学省近年修改了大型先进科研设备「研究交流促进法」,将全国大学等科研设施中的近300台(套),价值在3亿日元以上的大型先进科研设备,包括正在试运行的高强度质子加速器等,列入对民间开放的清单。旨在提高下一代半导体、新药物、新型燃料电池等高新技术在国际科研领域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创新。

▼ 高强度质子加速器(来源:Wikipedia)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34)

③. 构建产业集群,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

2001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和文部科学省实施了「产业集群计划」。其重点在于通过行业协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构建信息共享、科技合作补贴、建立孵化器、提供金融支持等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东京湾区借此纷纷成立了众多产业合作集群组织。如首都圈西部网络协作支援活动;中央车道沿线网络协作支援活动;东葛川口筑波(TX沿线)网络协作支援活动;首都圈北部网络协作支援活动;三远南信网络协作支援活动;京滨网络协作支援活动等。

▼ 筑波科学城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协作网络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35)

在这当中,制造业领域包括2210家企业和134所大学,生物领域包括580家企业和11所大学。

1998年成立的技术先进首都圈地域组织TAMA比较典型,它联合了东京都西部内陆多摩地域、神奈川县中央部和埼玉县西南部所构成的广大内陆工业地带。这里承接了石油危机后从京滨工业带内迁而来的制造业与众多高校,成为了新兴产业带。

2007年,TAMA升级成为首都圈西部地域产业活化协议会,以东京西部多摩地区,和神奈川县的厚木市,相摩原市等为核心,针对汽车产业与精密机械产业的振兴与聚集提供帮助。

▼ 多摩地区,现在是精密机械产业的聚集地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36)

④. 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促进创新企业成长

知识产权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能否做好知产的服务,决定了产业创新的上限。

东京湾区从政府层面为产业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如东京都知识产权综合中心,是以知识产权问题为中心,开展相关的协商、合作、培训服务,及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对接服务。

此外,1997年成立的东京都立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合并了很多从1920年代就存在的产业研究机构,是东京都政府设立的面向制造业的公共测试机构。目的是通过进行与工业技术有关的测试,研究,传播,技术支持等,以促进东京的中小企业技术的传播。在整个东京都,各个方位都有其分支机构。

▼ 东京都知识产权综合中心主要服务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37)

02 未来,将走向何方?

MEASURE THE WORLD

在上篇中我们提到了东京湾区现在正面临着制造业的整体规模的衰退,但规模衰退的另一面,是东京湾区制造业正在展现的新趋势。

1. 制造业的三大新时代特征

特征一:都市型工业占主导

印刷业是目前东京核心区都市工业的代表。2019年印刷业在东京都的各工业分类中,无论是企业数还是从业者数都排名第一。东京作为巨大的文化、商务中心,印刷行业靠近布局是可以理解的。

以板桥区为例,印刷及其相关产业企业数量占全区约28%,目前是23区中印刷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最多的区,这和板桥区具有光学产业技术基础有关。

▼ 板桥区保有的制造业规模在东京23区内依然庞大(来源:Wikipedia)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38)

插句题外话,无独有偶的是,远在美国罗切斯特市的昔日光学巨头柯达公司,正在利用尚存的光学技术专利,专攻智能包装与数码印刷领域,希望借此在未来翻盘。可见,先进印刷产业会是未来都市型工业中的重要角色。

②. 特征二:瞄准尖端制造领域

东京湾区各地都将尖端制造作为了制造业的方向。如板桥区政府推出产业发展规划《板桥区产业振兴构想2025》,希望借助光学产业的基础,向更加高端化的方向迈进。

其提出的产业理念「五感产业」,从狭义上解释,就是可以替代人的五感的各项尖端技术相关产业,而其中如医护机器人、医疗器械、远程医疗技术等与光学相关联的产业领域,是未来板桥区主要突破的方向。

▼ 板桥区(来源:flickr)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39)

除了政府外,企业也普遍更希望向高端科技方向进阶——2017年制造业企业调查显示,未来想要新参与度最高的两项,与医疗器械和机器人相关。而在过去10年中新涉足的产业领域前两名则是医疗器械与新一代汽车。

③. 特征三:制造业服务业活跃

随着东京湾区制造业已经达到较高端水平,与制造业所匹配的服务业也愈发成熟。成熟的制造业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并推动制造业进一步升级与完善。

如「东京版的海淀」——文京区,其医疗器械产业中介的崛起就是代表。

文京区聚集了大量医学机构,是医疗器械产业中介发达的重要原因。

▼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来源:Wikipedia)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40)

1870年代,东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东京医学校在文京区的本乡地区开校、1911年日本医疗器械协会也在文京区成立,再加上东京大学、顺天堂大学、日本医科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日本大学等一众医学强校的存在。

上世纪70-80年代就已经聚集了约200家医疗设备生产的企业为这些学校与医院服务。

当现在制造业几乎全部外迁的情况下,文京区的医疗器械服务行业——也就是医疗器械中介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

它们作为中介机构帮助医疗机构或大学寻找产品并联系产品生产、销售,已在文京区聚集了超过360家机构,因此文京区的本乡地区也被称作「Medical Hills 」。

▼ 医疗中介机构集中区卫星图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41)

在新时代特征的加持下,近十年来,东京湾区的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了高端化、未来化的脚步。地方主要的产业规划,如《未来的东京》(也称《东京都2040战略》)和东京都产业振兴基本构想等,都明确指向科技含量高的未来产业。

在产业方面,《未来的东京》聚焦在loT、人工智能、5G和大数据等方面,目标通过以上先进技术的发展,与城市的结合,形成全新的,利用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极大解决现有社会问题,也就是Society5.0的实现。

▼ 走向高科技的东京湾(来源:flickr)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42)

而《东京都产业振兴基本构想》,作为2012年出台的规划来讲,在产业上有很多务实的一面。主要关注了三大类产业的发展:社会危机解决型产业、信息传播型产业、城市功能活用型产业。详细来说包括了环境、能源、健康、危机管理、内容制作、时尚、机器人、航空等领域。

2. 官企学联手,将未来新技术落地试验

这些未来的高端技术如果想要产业化,就必须要先行验证。

因此,在政府、大企业以及学术机构之间合作形成了多个新技术验证特区,如柏叶智慧城,台场未来交通试验区,藤泽生态城,筑波机器人试验区,相模机器人产业特区等。它们在不同的尖端产业领域进行着技术的落地实验。

▼ 东京湾区主要新技术验证区分布示意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43)

3. 科技回归都市

东京湾区的科创产业与纽约的硅巷、伦敦的硅环岛等类似,都在积极抢占市中心。在东京湾区,以「三谷」为代表。

①. 比特谷(Bit Valley),日本版硅巷

比特谷是以东京的涩谷地区为核心,广义上包含进了六本木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非硬性边界地域。从90年代末开始,就成为了东京的IT企业聚集地。

1999年2月,由创业公司Netage创始人西川洁提出「比特谷构想」,得到涩谷地区更多科技创业公司的响应。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空间的限制,邻近的六本木地区也成为了涩谷IT产业的重要外溢区。

▼ 世界级时尚商区-涩谷(来源:Wikipedia)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44)

比特谷构想的目标是让涩谷地区更加适合科创企业生存,形成企业间的协作网络,共享信息、相互扶持,进而成为可以与美国硅谷相媲美的科创圣地。

事实上,目前东京市中心的各大中心商业区都开始成为了科技企业的热土,从区级的范围来看,涩谷区依然是科技企业最多的地方,而港区、千代田区和新宿区等也正在快速追赶。

据JapanVentureResearch公司的调查显示,2000-2013年,东京都新设立IT企业最多的是涩谷区,港区和千代田区紧随其后。而涩谷地区基于年轻、时尚的城市氛围,不断强化其科创中心的地位。

▼ 涩谷就是青春、潮流、时尚的代名词(来源:flickr)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45)

以涩谷为代表的科创产业聚集地们,吸引科创企业的魅力在于:

★ 依托车站,人员往来便利;

★ 处于主要商业区,城市生活丰富、热闹;

★ 具有时尚感,流行文化盛行的地方,尤其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更受科创企业青睐,这也是涩谷长盛不衰的原因;

★ 临近大型科技企业,便于承接外包订单;

★ 拥有丰富的适合互联网办公的空间;

以涩谷站为中心的交通综合体改造,也极大地助力了科技企业的办公空间,随着230m高的涩谷Scramble广场大厦竣工,这座与涩谷站实现一体化的超级综合体,对科技企业回流涩谷起到了重要作用,标志性事件就是谷歌日本总部,时隔9年,被重新吸引回涩谷。

▼ 涩谷Scramble大厦(来源:Wikipedia)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46)

②. 本乡谷,大学生创业高地

本乡谷,即以文京区东京大学所在的本乡地区为核心,所形成的科技企业聚集地,最大的特点是创业企业较多。

本乡地区作为东京大学母校区的所在地,这里的科创企业,多是东大学生或团队所开创的创业公司。东大作为日本最顶级大学,也是目前日本支持创业公司(2019年,108家)最多的一所大学。

这里的科技创业企业,有一大共同点——专注产业应用科技。尤其是在隶属于东大的企业家广场、KERNEL HONGO等孵化器中,聚集了不少AI领域初创企业。此外,在角川本乡大厦,也是专注于AI方向科技企业的研发据点,入住了丰田汽车、欧姆龙等。

▼ 东京大学是日本排名第一的世界顶级学府,也是日本科研产出最多的高校(来源:flickr)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47)

③. 五反田谷,科技巨头的外包中心

五反田地区与惠比寿、目黑等一起成为涩谷的科创企业溢出地点,但是与时髦感十足的惠比寿相比,五反田的优势更加独特——交通便捷的同时,办公空间租金比涩谷便宜得多。同时,临近索尼园区,便于承接外包任务。

这里的科创企业也呈现出一大共同点——专注于生活应用型科技。如电子支付、购物平台、服务网站等面向消费者的科技产品。

▼ 五反田地区卫星图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48)

此外,人工智能产业也在市中心形成若干聚集区,它们的共同规律是布局贴近应用市场。如六本木-赤坂-霞关地区,由于贴近政府机构,政务外包服务的AI科技企业逐渐增多。

▼ 霞关地区被称为中央政府区,聚集了大量日本国家政府大楼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49)

而二次元圣地秋叶原地区,吸引了为游戏公司服务的AI、科技企业聚集;还有作为跨国总部密集区的品川地区,则是为国际企业总部服务的科技企业居多。

最后,填海而建的新城区丰洲地区,则因大型新建办公楼多、且空间较老城区充裕而成为了企业数据中心聚集地。

▼ 丰洲地区由填海造陆而成,建设成为迥异于东京老城区的现代商务区风格(来源:flickr)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50)

03 结语

MEASURE THE WORLD

东京湾区,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先发,为我国带来了值得参考的湾区制造业整体发展经验。贯穿近代以来100多年的东京湾区产业发展史,带给我们最核心的经验,可以说就是:科技驱动。

永远绷紧科技这个制造业进阶的永恒准绳,同时把握好新时代制造业的特征与布局规律,即可更准确地看待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阶段,也就能更好地把握地区产业发展的未来。

但同时,借鉴绝不等于照搬。时代的进步,带来了新的问题解决技术——如都市型工业缺少可用空间的问题,在我国则有「工业上楼」这个蓬勃发展的技术方案可以缓解,这是我国新时代的后发优势。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51)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来源:丈量城市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竹书流年

东京湾区的整体影响力(东京湾区的百年沉浮)(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