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邢台日报-邢台网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全省唯一分会场设在市十九中

30名中学生与“太空教师”同步做实验

科学小实验小学生和老师(30名中学生与太空教师)(1)

扫码看视频

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又开讲啦!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相互配合,给地面观众上了堂“宇宙级”的网课。

航天员们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等实验,介绍与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市十九中是全省唯一“科普大篷车”分会场,该校师生与“太空教师”同步操作了实验。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哲/文 张振朝 田晓丽/图

30名学生“天地同步”操作实验

科学小实验小学生和老师(30名中学生与太空教师)(2)

“天宫课堂”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科技馆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2021年12月9日,“天空课堂”第一课开讲,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4个地面分课堂,共约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

3月23日15时40分进行的是“天宫课堂”第二课。“天宫课堂——河北省分课堂”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馆、邢台市科学技术协会、市十九中承办。市十九中是全国四个“科普大篷车”分会场之一,河北省唯一“科普大篷车”分会场。

当日14时30分,市十九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等年级的30名学生,早早来到该校科创中心,等候“天空课堂”第二课的开始。

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课。“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视频向主分会场的师生们问好,并与翟志刚、叶光富互相配合,进行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

市十九中学生们利用实验包,与航天员同步操作了四项实验。为确保实验和授课效果,市科协、市十九中还组织多名专业教师,现场进行了讲解、指导和辅助。

“天地差异”帮学生理解失重

科学小实验小学生和老师(30名中学生与太空教师)(3)

虽然实验项目相同,但太空中的实验效果,与地面分会场的实验效果,却有着明显差异。

在太空冰雪实验中,地面学生们的乙酸钠溶液在塑料签子触碰下很快结晶,而太空中的乙酸钠溶液则会先悬浮在空中形成一个小球,随后在触碰下成为“冰球”。同样,太空中用饮用水,就可以轻松在两块塑料板间形成液桥,在地面上则很难做到;太空中的油水分离实验,需要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才能成功;王亚平在太空中抛出的“冰墩墩”,则会在空中慢慢地旋转前进。

造成实验“天地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太空中的失重环境。“空间站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条件,让我们更加直观理解了许多物理规律。”王亚平说。

随后,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还展示了空间站内的工作生活场景,并介绍了太空离心机、核心舱高微重力、无容器实验机柜等科学设备,展示了本次任务中开展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

“原来失重环境对科学研究这么重要,我们以前对失重的理解太简单了。”市十九中初一学生秦子杰说道。

初二女生对话航空航天专家

“天宫课堂”授课结束后,中国科技馆会场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刘勇等专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全国各地分会场学生提出的科学问题。

“通过这两次‘天宫课堂’,我了解到微重力环境对工业制造等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那么在地球是否可以长期实现微重力的环境?”市十九中初二(14)班学生张予馨,向专家提出了一个问题。

“利用太空环境来改善生活,甚至应用到工业制造当中,始终受到不少科学家的关注。”专家解答道,但到目前为止,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工业制造面临着成本高等现实困难。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物理现象和其他学科研究,用结论指导地面工业生产,已经取得了实际成果。此外,通过“落塔”、抛物线飞机、微重力火箭等方式,可以取得短时间的微重力环境,能够开展大量科学实验。

当天,全市共设置12个县(市、区)分会场,市二十八中等352所学校21万余名中小学生同步观看了直播。

本文来自【邢台日报-邢台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