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13岁那年,和弟弟一起有了自己正式的大名。苏洵大概是爱车一族,给儿子起的名字都与车有关。他写的《名二子说》,解释了自己为什么给儿子起名“轼”、“辙”。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轼一生轨迹图及美食(东坡13岁才有大名)(1)

苏轼一生轨迹图及美食(东坡13岁才有大名)(2)

苏洵说,车子当中,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各有用途,唯独车轼可有可无。但一辆车如果缺了车轼,也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所谓“轼”,就是车子前面用来作扶手的横木。这根横木,有些过于张扬显露,所以苏洵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对于苏辙,苏洵比较放心。车辙不如车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会遭人忌恨,出了事也找不到自己头上。

苏老泉的这篇短文,还真像对两个儿子的预言。苏东坡一生不懂外饰,真挚坦率,豪放不羁,却屡遭嫉妒,历尽贬斥;苏辙没有哥哥的那样名满天下,却也少了许多磨难。

从现存的各种史料来看,苏洵是个很容易走偏激路线的“愤青”,而且越老越“愤”,终其一生。就褒义的一面来看,可以说是嫉恶如仇;而就贬义的一面来看,又可以说是偏执独断。这从八娘之死这件事上可以看出。

宋仁宗皇佑5年,苏家发生了一个不幸的事故:苏洵的女儿、东坡的姐姐八娘,嫁给了表兄、程夫人的侄子程之才。表兄妹结成亲家,这本是古代中国亲上加亲的喜事。然而,八娘嫁过去后,却得不到舅姑的喜爱,程之才又在外地做官,有苦无处诉,结果忧郁成疾,出嫁不到两年就死了。

苏轼一生轨迹图及美食(东坡13岁才有大名)(3)

苏轼一生轨迹图及美食(东坡13岁才有大名)(4)

“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对于这样的爱女之死,苏洵大为怨愤,当即宣布与女婿家断绝关系,并告诫家人子弟,必须永远遵守这个禁令。他写了一首《自尤诗》,为女儿的死自责。然后,他在苏氏祖坟建了一座“苏氏族谱亭”,把他考订编修的族谱刻石立于亭中。碑成之日,苏洵把全族人都请了来,当众痛言其乡风俗的败坏,起于某人,而某人就是其乡颇有名望的人物。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人人都知道,苏洵骂的正是眉山豪绅、程夫人的父亲程浚。

苏洵列举了程家的“六宗罪”:一是刻薄寡恩,不恤其兄之遗孤;二是霸占仙人遗产,不仁不孝;三是丧失礼仪,为族人所讼;四是宠妾压妻,混别嫡庶;五是笃好声色,政乱闺门;六是贪财无厌,不顾廉耻。此外,苏洵还指斥他声色犬马,蛊惑人心,以金钱勾结官府,败坏社会风气,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是州里之大盗也。”

最后,苏洵告诉族人说:我们族里的人,谁如果有一条符合上述罪状,就休想跨进我家门半步!今天我不说这个人的名字,希望他自己看了,“面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也!”

在苏洵眼里,程家是败坏透顶了。不过,如果稍作分析,我们就可以认为,苏洵的指责言过其实……

苏轼一生轨迹图及美食(东坡13岁才有大名)(5)

苏轼一生轨迹图及美食(东坡13岁才有大名)(6)

无论是相比于之前的汉唐,还是相比于之后的明清,两宋时代都算得上是国力衰微、疆域狭小。北宋的统一,实际上仅限于五代十国的旧地,而在中国范围内,同时存在着辽、西夏、大理、吐蕃、西州回鹘和以后的金、西辽等政权。直到元朝统一之前,宋朝始终处于辽、金两大政权对峙,更多的政权并存的局面,分裂状态并没有结束。然而,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赵宋王朝也让中国文化在那个时代焕发出最灿烂的光辉。史学大师陈寅格先生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就揭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关于宋代文化高峰形成的原因,历代学者都有著述与探讨,各发一端,各执己见。不过,明代学者徐有贞的一句话说的最浅显易懂:“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

苏轼一生轨迹图及美食(东坡13岁才有大名)(7)

明代学者徐有贞

苏轼一生轨迹图及美食(东坡13岁才有大名)(8)

对,就是人才。社会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涌流。只要充分地挖掘人才和尊重人才,只要阶层之间的流动渠道保持畅通,那么,人才自然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有幸的是,宋代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也只有在这样的时代中,像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偏居西蜀一隅的眉山苏家,才有可能出人头地,名留青史。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熟读韩愈(字退之)文章的苏家父子,这一著名的《马说》必不会放过。特别是作为父亲的苏洵,心里更为清楚:一个人才能再高,也需要有人赏识与提拔。所谓“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幽谷一叟耳”。

毋庸讳言,雷简夫是第一个赏识苏洵的人,但光靠雷简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苏洵必须通过雷的举荐,向更上一层寻找支持。

至和元年,也就是苏东坡与王弗结婚的那一年,四川地区流传着一个谣言,说是安南(今越南)酋长侬智高在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将要率领军队攻打西蜀。谣言之下,人心惶惶,秩序大乱。朝廷得到警讯,决定派朝中重臣、礼部侍郎张方平镇守西蜀。

这年7月,张方平以户部侍郎出知益州。张方平到任后,断定战事传言纯属谣言,遂追查谣言的始作俑者,枭首示众,并于次年的上元节,照例放灯,于是民心安定,雾散云开。

苏轼一生轨迹图及美食(东坡13岁才有大名)(9)

张方平

苏轼一生轨迹图及美食(东坡13岁才有大名)(10)

蜀人为了酬答张方平,照当时的习惯,将他的画像供奉于成都的净众寺。苏洵为此作了《张益州画像记》。

北宋时期有一种良好的为政风气,就是朝中大臣在地方任职时,有为帝国发掘人才的责任。张方平出知益州时,就注意蜀地有哪些人才可以留意。这时,他听说了苏洵的名字……

内容来源:阅读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