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后,权力集中于中央,为协助帝王处理全国的事务,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三公:丞相,主管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主管全国监察事宜;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宰相的名称这时叫丞相,有时还分设左右丞相。

汉承秦制,延续了秦朝的丞相制度。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出现了内廷,又在内廷中设置了尚书台,丞相的职责和权力逐渐集中到了尚书台长官这里。到西汉末年汉哀帝时,将丞相改名为“大司徒”。到东汉后期,宰相的职权分别由司徒、司空和太尉三个官员共同执掌。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恢复了丞相,如曹丞相(曹操)等。

……

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书;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分化。

到了宋朝,相权进一步削弱。宋廷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正宰相),还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处理政务;设三司使,分管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握国家财政大权;此外,还设枢密使管理全国军务。

到了元朝,宰相机构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一般是太子来担任,副相是左右丞以及参知政事,不过人数比较多。但是,此时的宰相权力极大,军国大事均由宰相处理,甚至还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元朝的相权是中国封建时期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势的重要反弹。

封建社会内阁制(内阁封建统治的畸形产物)(1)

元世祖 忽必烈

明朝初年沿袭了元朝的中书省,左右丞相。明洪武十三年,爆发“胡惟庸案”。胡惟庸被除掉后,朱元璋罢免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亲领六部,处理全国政务,延续两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宣告终结,宰相的职责由皇帝亲自担当,皇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后来,朱元璋又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

明成祖时期,为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繁琐的政务,朱棣设置了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晓机务,被称作内阁。内阁制度由此建立。

封建社会内阁制(内阁封建统治的畸形产物)(2)

明代宗 朱祁钰

在以往的朝代,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将原来宰相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交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在地方分设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管行政、司法、军事,直接对六部负责。但此时的内阁只是一个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权力机构。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渐加重,内阁官员兼任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呈上的奏章以及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设立六科,长官为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六部)校对下发。

明仁宗时期,杨士奇、杨荣等皆为东宫旧臣,仁宗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皇帝的重视。

“土木堡之变”后,能制约文官集团的武将勋贵势力受到严重的打击,以文官为主的内阁权力愈加膨胀。到了成化、弘治年间,内阁已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

封建社会内阁制(内阁封建统治的畸形产物)(3)

明世宗 朱厚熜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乐于嬉戏,不理朝政,幸有杨廷和等内阁重臣辅政,才未酿成大祸。明世宗朱厚璁在位,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其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明朝的内阁首辅(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虽无宰相之名,但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权臣严嵩入阁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几乎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封建社会内阁制(内阁封建统治的畸形产物)(4)

明神宗 朱翊钧

经过嘉靖、隆庆两朝的发展,万历早年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使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核心,张居正已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

内阁大臣将自己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但是随着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大,为牵制内阁的权力,明宣宗朱瞻基不仅更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教太监读书认字。这使得内阁、皇帝、宦官集团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和制约关系……

内阁制度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维护了封建统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内阁是明代的独创,和地方督抚制度一样,只是一个临时机构,但统治者却不曾想到这将会成为一项长期制度,导致内阁在明代一直未获得官方的正式承认。它不是以往最高行政长官——宰相的办公机构;也不是分割皇权的民主机构,内阁大臣甚至都没有执政权力,只不过是执行皇帝旨意的工具;与此同时,内阁的地位取决于内阁大臣的能力和政治手段、以及皇帝的信任程度等因素,缺乏稳定的政治地位;内阁也成为众矢之的,一旦军国大政出现问题,内阁大臣就成了皇帝的替罪羊和牺牲工具……

内阁带来了一些益处:这大大减轻了皇帝的政务压力,使之能较为及时地处理各种事宜;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为国家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局面(在明朝,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以内阁为首的官僚体系正常稳定运作)……

但是内阁也有一些弊端:终明一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正式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能够正式统领文武百官,与朝廷六部为争夺权力产生了许多矛盾;随着内阁的权力扩张,皇权与内阁产生了重重矛盾,但最终又不得不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之下;内阁受到以司礼监为首的宦官集团的压制,两者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当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大臣便会得到重用;当皇帝信任宦官时,宦官集团便会得到重用),宦官参政使得明朝成为宦官为祸最为惨烈的朝代;与此同时,内阁阁臣之间为争权夺利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出现了极其激烈的党争(主要是东林党、阉党以及浙党),导致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腐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