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成都高新区30年走出去)(1)

最适宜发展的政务服务环境,让京东方在成都持续增资。(资料图)

成都高新区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成都高新区30年走出去)(2)

英特尔项目的成功,已成为成都说服各路投资者的重要案例之一。(资料图)

将成都高新区放置于世界维度之中,不难发现,这个在地理位置上深居内陆的区域,在产业发展脉络上却与全球产业版图对接得如此紧密。

纵观30年产业发展演进,成都高新区每一次产业决断与发轫,无不伴随着重大企业或项目的落地。英特尔、京东方等龙头大咖引领,撑起中国中西部IT集群;美敦力、赛诺菲等行业翘楚带动,共筑生物医药产业新城……仅世界500强企业,这里就占据119户,产业龙头效应显著。而这些项目的落地,都直指一个路径——具有比较优势的招商政策和专业的招商团队。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40年前,中国拉开改革开放大幕。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引进香港宏德机器铁工厂,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项目——中宏制氧。次年,蛇口工业区首开国门,正式对外招商引资,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招商引资正是彼时改革与开放的最佳注解。

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诞生,到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连接世界,“春天的故事”轮番上演。而成都高新区,亦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诞生。不沿边、不靠海,在改革开放初期,成都高新区并不占据太多天时地利。但这里有一支招商引资“尖兵队伍”,他们作为成都高新区与世界产业基因的直接桥梁,是成都高新区30年产业发展中不可不提及的群像。

这支队伍,是成都高新区招商引资的谋划者、也是实干者,是招商部门的团队,也是每一个为企业服务的干部职工。建区之初,这批高新人排除万难,将招商触角伸出四川盆地。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他们抓住机遇,构建全球招商网络,以专业的能力、周到的服务,将一个个产业龙头引入成都高新区,为区域经济发展凝聚合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招商引资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这支队伍也在“变”与“不变”中开拓了新的工作路径。“变”的,是招商策略的精准化、招商对象的高端化、招商分工的精细化。“不变”的,是敢拼敢闯、倾力奋斗的初心。经历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成都高新区正全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做好“内培”与自主创新的同时,不断强化“外引”,抢抓机遇做大做强产业链,聚力培育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导产业。由此,这支“尖兵队伍”紧跟高新发展的脉搏,积极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做好“引进来”这篇文章,成效显著,为成都高新区产业生态圈建设书写更多传奇。

冲破思想观念禁锢 敢拼敢闯打响高新招商品牌

一直以来“你来我批”的工作思路,随着英特尔的到来彻底打破。这次“交手”,让成都高新区的招商队伍从工作思维和方式上真正明白了何谓“国际化招商”。

从一个荒僻的南海渔村,到改变中国命运的发祥地,深圳蛇口工业区在起步之年便谋划招商引资。招商这条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从改革开放大幕拉起之时便已划定,如今贯穿于全国各地的产业经济发展。招引的是企业项目,更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于刚刚起步的成都高新区而言,要发展产业规模、提升经济质量,招商引资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高新区的“招商队伍”诞生了。1990年8月,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设立了项目发展处;1996年,成都高新区设立招商局;2001年,招商局更名为投资服务局。从机构变革中可以窥见,成都高新区已将招商引资及投资服务作为聚集生产要素、加速资本积累的重要路径。

同样的十年,成都高新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势头。招商队伍从“零”摸索、搭建信息渠道,让有意向的投资者得到及时服务,促进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卡特、美国摩托罗拉、日本日立等企业相继进入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的‘招商’严格来说更多的是‘审批’。有招商意向的项目来到成都高新区,我们来答疑、审批。项目不完全成体系,服务也不够专业化、标准化。”成都高新区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相关负责人直言,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西部地区被推到开放的前沿。而此时英特尔的到来,才让成都高新区的招商队伍在一次次“过招”中,实现了从“审批意识”到“服务意识”的重大转变。

全球第一大芯片制造商、全球唯一的芯片封装测试工厂、改革开放后成都投资额最大的外资项目……项目拥有多少“光环”,就有多大难度。2001年,英特尔开始了与成都高新区的“接触”。

有无公交线路能从工厂直达市中心?如何保证电压不出现毫秒级的波动?……在与英特尔“过招”的两年中,无数问题考验着成都高新区。通宵达旦准备“苛刻”的调查答卷、协调电压保障等难题,数十次的谈判交锋,对高新招商队伍而言都是开拓思路、转变意识的成长。

项目的推进得到省市两级的大力关注与支持。成都市牵头成立英特尔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并在全市20多个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整合成一个精英团队,形成6个专家小组,被称为“英特尔模式”。其项目责任制的精髓,也被沿用至今。

“从接触到谈判,起承转合的推进,我们也渐渐摸索出了一套与全球企业机构对接的经验和模式。”曾任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全程跟进英特尔项目的王琳回忆说,这样“苛刻”的落户条件,让成都高新区的招商队伍真正了解了与世界500强“打交道”的不易。

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成刚曾表示,成都企业服务的力行与创新让他印象深刻:“知道这是一个好事,尽管暂时不知道怎么做,但他们有魄力去拍板。”敢拼敢闯,成为那个时候成都高新区招商队伍的精神核心。因为这样的敢想敢为,不仅为英特尔“量身定做”的变电站落成,特别申请出口加工区也成功获批。这种“变不可能为可能”的魄力,而后也贯穿着成都高新区招商引资的始终。

此后数年间,英特尔多次增资,成为成都用来说服各路投资者的重要案例之一。毫无疑问,英特尔是成都高新区招商引资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勇气,坚韧不拔、志在必得的执着”由此根植进高新招商队的成长逻辑之中,历久弥新。

专业队伍叠加科学机制 理性布局带来的高新竞争力

英特尔项目的历练,让成都高新区的招商引资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如果说,此前高新人的招商引资还是凭着一腔创业热忱的感性拼搏,那么英特尔之后的招商引资则是回归“理性”的一番新姿态。

全力争取英特尔落地之时,成都高新区已然嗅到了全球产业转移的风口。要加快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在这一轮浪潮中占得先机,仅靠税收、土地、资金的优惠和一股执着的劲头俨然已经不具备新时代背景下的竞争力。围绕“招什么”“怎么招”,成都高新区开展了一系列顶层设计,逐步构建招商网络体系,健全招商体制机制,一以贯之地形成一套成都高新区的招商路线图,其成效在招商精兵们的“蜕变”中可见一斑。

2004年,成都高新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有实际工作经验、懂专业、懂法律、会外语的人员,组建一支按照市场化运作、与国际化接轨的专业招商引资队伍。他们能审时度势,瞄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从之前的“以情招商”和“捡到篮子都是菜”,提升到产业精准招商的水平,招商“选”资意味更重。他们又十分“懂行”,过硬的专业知识让他们能与行业专家、企业翘楚平等对话。他们不仅是投资企业的“保姆”,还能当“导师”为企业解答疑难,出谋划策……

在精心谋划之下,全球产业要素先后涌入。仅天府软件园就聚集了IBM、SAP、NEC、马士基、西门子、腾讯等众多世界500强和世界知名企业。

知识水平和工作作风的专业带来了服务的高效。“郑莉追火车”的招商引资“成都故事”在业界已成经典案例。这个有温度的故事背后,是“高新人”敢拼敢干的执着。

2009年,拥有“世界船王”美誉的马士基正为在中国设立新的信息服务中心和物流分公司谋划选址。8月盛夏,马士基代表前来成都考察,在磋商过程中,他们建议成都提供一份全新的综合性投资建议书。头天考察交流已经接近晚上8点,次日一大早马士基的代表们就要乘火车前往重庆。

然而,才从会谈桌上分开不到12小时,时任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郑莉,竟然手捧投资建议书出现在了火车站。这是招商引资团队专门为马士基项目在蓉发展彻夜分析完成的专业投资建议书。基于这样的高效与专业,在多城竞争中,马士基“天平”渐渐偏向成都。

“快、专、准”已成为高新招商人的标签。随着招商网络布局不断科学化,每个招商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最大发挥。

在招商前段,成都高新区以招商窗口前置化开展主动出击。在位于北京CBD一座写字楼里的北京代表处,两间小小的办公室汇聚着行业动态、企业资讯,成为招商工作的靶点。从2004年起,成都高新区外派工作人员到沿海一线城市驻点招商,收集最前沿的招商信息。

围绕投资方式,成都高新区采取信息捕捉、调查研究、宣传推介、拜访联系当地知名企业等方式,逐步建立起链接国内、国际的招商引资渠道。

为了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在项目进入之后,招商队伍也发挥专业所长、协同联动各个部门,为入驻企业提供持续、周到的服务。2006年,成都高新区推出“三段式”企业服务体系,分别是招商段、促建段和企业服务段。招商段的专业队伍负责招商;招商结束后,就交给促建段的专业队伍,由其负责企业的设立报批及项目报建。企业建设完工后,再由企业服务段的专业人员接手。

2007年,成都高新区在西部地区首次启动了新的政务服务模式,再造行政审批流程,全面推行项目报建并联审批。2009年,又创新搭建“962000”企业服务呼叫中心,企业可以随时拨打电话反映问题,被企业们亲切地称为“企业110”。环环相扣无“断档”的全方位服务,让入驻企业拥有最适宜发展的政务服务环境,形成了一股持续增资的政务吸引力。近年来,英特尔、西门子、京东方、宇芯、芯源等项目的持续增资,也是成都高新区招商引力的最好佐证。

开启精准产业链招商 做好“外引”这篇大文章

从产业招商到产业链招商,一字之变,折射出成都高新区招商队伍对产业生态的深入研判、主动作为,让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地图更趋清晰。

2017年2月10日,高新西区响起一片欢呼声——在经过了近半年的接触后,格罗方德格芯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项目破土动工。这个龙头项目的引入,在短短一年半时间中,已经不出所料地彰显出了聚集效应。

同年5月,格罗方德宣布将与成都市合作,共同推动实施FD-SOI生态圈行动计划,一系列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紧随其后落户成都高新区,形成关联“左右”和供需“上下游”的产业链。

围绕格罗方德“一芯”,成都高新区与格罗方德共同组建“生态圈执行委员会”和“生态圈管理小组”,制定FD-SOI产业生态圈建设推进方案。无独有偶,围绕京东方“一屏”,成都高新区开展OLED产业链缺失环节分析,梳理锁定重点目标企业,实施精准招商。

现代产业体系的“链条式”发展趋势已经如此明晰,成都高新区的招商引资路径也不断调整、顺应着产业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这支招商队伍也清楚地认识到,优惠政策只是锦上添花,不再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原因。“如今企业更看重的是这个地方产业生态如何、产业上下游配套好不好,这事关企业的长远发展。”成都高新区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更好地发挥产业生态链的倍增效应,成都高新区逐步建立起精准化的产业链招商体系,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开启了招引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的产业链招商新时代。

2017年4月,随着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的建设推进,临空经济也被纳入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蓝图中。围绕产业生态圈,招商团队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绘就产业发展地图,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强链、补链、扩链”招商。

伴随着成都高新区各条产业链不断升级壮大,产业细分领域越来越多,建设更有针对性的招商队伍的需求也被提上日程。

2017年9月,成都高新区实施机构改革,围绕主导产业新设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生物产业发展局、科技与新经济发展局,集结了一批专业人员,同时承担规划、招引、服务等工作。招商团队的裂变,直指专业、精细的工作要求。由此,成都高新区形成了由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统筹、各产业部门联合的“一体化联动、专业化推进”招商工作机制。有了更精准、细致的工作划分,瞄准产业链缺口,各产业招商部门有的放矢,集中火力进行精准靶向的招商工作。

产业链招商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据2017年的统计,成都高新区全年累计落户项目168个,总投资超过5700亿元。而1990年到1995年的6年间,成都高新区引进项目的计划总投资不过40亿元。

另一方面,成都高新区瞄准高品质项目,主动对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如今已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19家。2017年,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29个,其中实际到位外资21.34亿美元、内资545.17亿元。

站在三十而立的新起点上,今年,成都高新区再次为自己定下招商新目标:全年引进重大项目36个,其中百亿元项目3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实际到位内资632亿元、利用外资实际到位27.36亿美元,目标增长指数均在31%以上。

30年创新之路,在全球产业体系的布局中,成都高新招商队伍的身影已无所不在。他们对产业生态的钻研和谋划、对投资服务的执着与专业,让成都高新区深度融入世界产业版图。下一个30年的征程已经开启,这支队伍将继续以恒久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的创新之举书写更多招商故事,助推成都高新区在世界产业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