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个人笔记,仅供个人参考阅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红楼梦公开课第27讲欧丽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楼梦公开课第27讲欧丽娟(红楼梦谶语式的表达策略1)

红楼梦公开课第27讲欧丽娟

台大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个人笔记,仅供个人参考阅读。

一、隐语和谶的定义与区别

谶语式的写作手法之于《红楼梦》非常重要。原因在于作品本就是作者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式写作,对已知的悲剧性结局做一些预告,同时,这些谶语也隐含了作者的价值观。

脂砚斋:「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其中隐语,惊人教人,不一而足」

评点家周春《阅红楼梦随笔》 :

「十二钗册多做隐语,有象形,有会意,有假借,而指事绝少,是在灵敏能猜也。 」

所谓隐语, 本为修辞的一种形式,即以隐约闪烁的话来暗示本意。 而其隐语类型, 主要即是回目中所直揭的「谶」 ,如第22回的〈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与第75回的〈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脂砚斋也於第42回有关刘姥姥为巧姐命名之用意一段批云: 「作签(谶)语以射后文。」第5回「宝玉看正册一段」脂批:「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儿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

「谶」字初见於汉初贾谊〈鵩鸟赋〉 ,其原义本与「验」相通,而称谶不称验,或与方士有关。所谓「谶」者,是一种特属於中国人的预言形式:

《释名》:「谶,纤也,其义纤微而有效验也。 」

《后汉书·张衡传》:「立言於前,有徵於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谶「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

梁.刘勰《文心雕龙》 :「天命神道」 观,「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是以后来辞人, 采摭英华。」

隐语和谶的区别:隐语偏重寓言式的言说趣味(道德规戒),谶语是隐语的一种,集中于对祸福吉凶的预言功能。《红楼梦》所用的隐语,更偏重于谶。谶语的使用可以增强文学性,同时表达作者的天命神道观。

二、历史中隐谶的主要类型

(一)先秦(最早):谶谣——韵文形式的隐语,有时配合图画而形成「图谶」

「言∕事」之顺向落实,预言式的先见之明。

拆字法、双关法(一词多义,一语双关) 、谐音法、别名法、关系法(社会关系或家庭

关系)、特徵法、五行法、生肖法、对象隐喻法、时间隐喻法、地点隐喻法、过程隐喻法、直言法、综合法

例如《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许芝上奏汉献帝,劝他禅让,引谶语“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运用了拆字法。

(二)两汉:谶纬 纯粹是朝代兴亡的政治预言,《红楼梦》完全不涉及。

(三)西晋:诗谶——「言∕事」之逆向追验,穿凿附会的后事之明。

《晋书·潘岳传》潘岳〈金谷集作诗〉 :「白首同所归。」

《南史》梁简文帝〈寒夕诗〉 :「雪花无有蒂,冰镜不安台。」

〈咏月〉:「飞轮了无辙,明镜不安台。」

冰镜和飞轮都指的是月亮。侯景叛乱时,后人重新理解这些诗句,认为是诗谶,“蒂”本指的是花蒂,谐音“帝”,“不安台”指台城不安,而台城是金陵中央政府所在。

诗谶vs谶谣区别:诗本身不能做谶谣式的解读,因为谶谣是「言∕事」的顺向落实,而诗谶是「言∕事」的逆向追验。诗本身是抒情言志,后辈将诗句和后来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大作文章,形成诗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