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25日黄昏,我军某部攻克了河北隆化县城后,司令员程子华带着秘书齐肃亲临战地检阅,在一片欢呼声中,他突然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他与齐肃循着哭声来到一座被炸垮的断桥下,只见几名战士拥在一起抱头痛哭,战士们见首长来了,便哭着向程子华讲述了刚刚发生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悲壮一幕程子华听了心情十分激动,他声音哽咽地对齐肃说:“你要连夜收集有关董存瑞的事迹,专门写一篇报道,还要写一篇社论”随后程子华还专门打电话给纵队政委陈仁麒要他尽量为齐的采写提供方便齐肃领命后来到董存瑞生前所在的96团6连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该文经程子华审阅发表于1948年7月11日《群众日报》第1版在这份报纸上还刊登了程子华写的一篇题为《董存瑞永垂不朽》的文章,这也是董存瑞事迹第一次披诸报端董存瑞事迹见报后,由于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中,媒体并没有对董存瑞事迹进行深入报道但董存瑞的战友们却无时不怀念着这位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军委指示在全军评选一批战斗英雄董存瑞生前战友32师96团2营6 连3排7班班长郅顺义由于在解放战争中荣立四次大功被列为后后人其所在部队四十六军文工团编剧赵寰奉军政治部命令采访这位战斗英雄然而令赵寰感到意外的是,郅顺义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叮嘱赵寰要多宣传董存瑞,并向他详细讲叙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经过郅顺义本人在被评为全军战斗英雄,参加全军英模大会回来后到各单位作巡回报告时也总是用大量篇幅介绍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将大会变成了董存瑞事迹报告会,而每每此时,作为报告团成员的赵寰心里总是升腾起一股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一次,当他看到郅顺义在报告中举起左手,模仿董存瑞炸碉堡动作时,突然萌发了将董存瑞炸碉堡事迹搬上艺术舞台的念头他当即将自已想法告诉了同事、四十六军文工团编剧董晓华,两人一拍即合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劳动,他俩拿出一部关于董存瑞英雄事迹的歌剧剧本《舍身炸碉堡》,该剧本经四十六军文工团排练于1951年5月下连队演出,受到战士们的一致好评,董存瑞生前六连指导员郭成华和战友郅顺义等观看时也激动万分,郅顺义还带头高呼“向董存瑞学习”同年六月,歌剧在北京汇报演出中也受到好评八月歌剧《舍身炸碉堡》被推荐参加了在匈牙利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歌剧《舍身炸碉堡》演出成功后,为了更好地宣传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国家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等领导决定将董存瑞形象搬上银幕,并由赵寰、董晓华与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丁洪三人组成了一个《董存瑞》剧本创作班子三人领命后就剧本整体构思进行了反复研究,决定从董存瑞参军一直写到他英雄牺牲,并就创作素材的收集进行了分工赵寰与丁洪到董存瑞所在部队深入生活、采访,董晓华则到董存瑞的家乡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采访董存瑞的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了解董存瑞参军之前的生活赵寰、丁洪来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后从团首长到连、排、班,先后采访了十多位董存瑞英雄事迹的见证者,掌握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赵寰还用了二十多天到长城附近,延庆、怀柔、十三陵一带,沿着董存瑞战斗过的地方,走来了十几处旧战场而董晓华在董存瑞家乡则生活了半年之久经过实地采访,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三人便开始了剧本的构思与创作大家一致认为,银幕上的董存瑞应该是一代军人形象的缩影,因此在他身上应当充分反映出这个时代特有的一些关于军人的故事情节陈荒煤也再三叮嘱他们:要使董存瑞形象在银幕上立起来,就必须正确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加工和创造经过一番努力,三人终于完成电影《董存瑞》剧本的创作赵寰在谈及当时创作时说:“电影《董存瑞》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英雄舍身炸碉堡的壮举是任何一个编剧、导演也创作不出来的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董存瑞我在创作董存瑞系列作品时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必须用董存瑞原名,必须表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别的地方可以进行艺术加工,这两个基本原则不能改变” 丁洪也称:“战斗故事片董存瑞是根据原型,在舍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董存瑞生平事迹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它是文艺作品,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构成电影故事的中心事件和影片所着力表现的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来说,又是真实的”除了基于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构思之外,编剧们在创作中还非常注重通过董存瑞与周围人物冲突来揭示董存瑞内心世界如在隆化战役的誓师大会上,董存瑞当选爆破队长之后,由他点将谁来担任火力掩护队长的时候,他出乎意料地选择了与他素不友好的王海山,这使王海山大出意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一个行将冲进枪林弹雨的爆破队长,将掩护自已生命的重任交给一位与自已矛盾重重的人,董存瑞的宽广的心胸由此得到完全的展示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裴对此评论称:“我以为并不是一定要董存瑞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他才可以叫做伟大的战士,在这一场戏中,他的伟大的战士的性格便已经确定形成了”“董存瑞在授旗给王海山而又在炸桥中牺牲,这就加深和发展了他的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性格”事实证明,编剧们关于剧本的思路和探索是很有意义的,电影文学剧本《董存瑞》实现了新中国电影文学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上的第一次较大突破,为电影《董存瑞》的拍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董存瑞》电影剧本完成后,国家电影局将拍摄任务交给了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厂决定由著名导演郭维执导这部影片 郭维在此之前拍摄了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智取华山》,对拍摄军事电影有着丰富的经验由于《智取华山》描绘的是英雄群体形象,因在艺术上受到很大限制郭维本人当时也非常想拍摄一部突出英雄个人的影片,厂领导的决定可谓正合其意郭维接受任务后,便立即开始演员的挑选当时来到长影候选试镜的演员很多,郭维一眼看中了来自华北军区文工团的张良当时董存瑞生前存留的唯一一张烈士遗像是从日本人颁发的“良民证”上抠下来的,张良的形象不但与董存瑞有些相似,而且试镜效果也不错电影局领导在审看样片后也认可了由张良来扮演董存瑞郭维选定了张良来扮演董存瑞,但张良在看到自已的样片时却没了底气在他的心目中英雄都是顶天立地,高大威武的,而自已小鼻小眼,象个长不大的顽童能担当起这么一个大英雄的角色么?他于是找到郭维说:“我虽然热爱董存瑞,但我不敢演”郭维感到很奇怪:“这么好的角色,你为什么不愿演呢?”张良说:“要是我演的这个‘董存瑞’是这个样子,全国人民都不会饶过我”郭维一听乐了,说:“英雄不是二郎神,董存瑞是普通一兵,他来自人民,来自生活关键是要把董存瑞的思想、品质通过表演展示出来,形象是次要的我相信你能演好这个角色”其实,郭维挑选董存瑞扮演者时要的就是张良的那股子“嘎巴劲”,一笑一个酒窝,一看就是普通老百姓、农村的嘎孩子,而且董存瑞的小名就叫“四嘎子”郭维一席话解除了张良的顾虑,从此他便一门心思扑到了董存瑞这个英雄人物上为了体会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扛起行李,打起背包,来到老百姓家中体验生活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要用董存瑞的精神去拍董存瑞”尽管为演好董存瑞,张良作了充分准备,但一旦真正演起来感觉就不像那么回事了张良虽演过不少戏,但毕竟那是在舞台上,一开始总是找不到感觉,最多的一个镜头排练了三十多次单单是为参军“蘑菇”赵连长那场戏就一连拍了两天当时胶片稀缺,上级给的比例是1比1.5,所以大多数戏只能一次通过为了拍摄一次过关,一个动作需要做上几十遍,直到导演认可时才正式拍在拍摄董存瑞抢救玉兰子这场戏时,董存瑞一遍遍地从很远的拐角处跑来,冲过爆炸的烟雾,卧倒在镜头前手脚都擦破了,头脑昏眩,差点晕倒,但是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他硬是咬牙坚持将这场拍到“逼真”的程度才罢手演员辛苦,导演也不轻松在拍抢救玉兰子这场戏,场面硝烟弥漫,很是危险,郭维因怕出意外,不放心让别的小孩来演,就用了自己的女儿郭玲玲《董存瑞》拍摄外景地是在十三陵和长城,当时正值盛夏,气温最高时达到四十二度,天热得难受,而且伙食也很差当时当时粮食统购统销,北京的粮食到了昌平就被截着了,所以剧组人员天天吃小米饭一些身体不太好的在闷热的天气里拍着拍着就扛不住了拍敌人进村那场戏时,郭维也晕倒了但为了赶进度,他被送到医院医治了两天又回来了当时拍片资金很紧张,郭维在拍片时总是精打细算,能省的尽量省看过董存瑞电影的人对片中那千军万马壮观的场面一定印象很深其实片中的不少场景都是在长影厂搭景拍的,用的兵力实际上也只有一个连,但由于布置到位,给人的感觉就是千军万马的场面再加上参加拍戏的都是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来的,演起来也都非常逼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郭维在影片中对电影节奏的有效把握,使整个影片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如在开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中,入伍新兵走过来,队伍的行进节奏与歌曲的旋律达到了完美的配合,从而使简单的行走场面产生了美感,并由此传达了新兵自豪幸福的心情,为后面董存瑞闹着参军做了很好的铺垫影片尾部,董存瑞炸完碉堡后,战场的喧嚣迅速转为沉寂,静场达四秒之多,随后,就是郅振标跃起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战士也跳出战壕高呼“前进”,这几个重复将董存瑞牺牲后的情绪推到了极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电影《董存瑞》终于收镜了该片在全国一经上映,好评如潮但影片放映后也有人提出董存瑞在拉燃导火线时喊出的 “为了新中国,前进”与事实不符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基于事实基础上的虚构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情节的,并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对这一情节设计的批评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共鸣赵寰在谈及此点时说:“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电影《董存瑞》在全国公映后,董存瑞的英名也由此传遍全国为了纪念这位英雄,1956年冬,经国家民政部批准,隆化县决定修建董存瑞纪念碑由于此前毛主席曾为英雄刘胡兰题了“生的伟大,死得光荣”,隆化县通过民政部也请毛主席为纪念碑题词但毛主席将题词一事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元帅,朱德于是为董存瑞纪念碑题写了“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据民政部领导说:毛主席认为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是军人,所以由朱总司令为董存瑞题词比较合适1957年,电影《董存瑞》获文化部1949-1955优秀影片一等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董存瑞1995年电影?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存瑞1995年电影
1948年5月25日黄昏,我军某部攻克了河北隆化县城后,司令员程子华带着秘书齐肃亲临战地检阅,在一片欢呼声中,他突然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他与齐肃循着哭声来到一座被炸垮的断桥下,只见几名战士拥在一起抱头痛哭,战士们见首长来了,便哭着向程子华讲述了刚刚发生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悲壮一幕。程子华听了心情十分激动,他声音哽咽地对齐肃说:“你要连夜收集有关董存瑞的事迹,专门写一篇报道,还要写一篇社论。”随后程子华还专门打电话给纵队政委陈仁麒要他尽量为齐的采写提供方便。齐肃领命后来到董存瑞生前所在的96团6连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该文经程子华审阅发表于1948年7月11日《群众日报》第1版。在这份报纸上还刊登了程子华写的一篇题为《董存瑞永垂不朽》的文章,这也是董存瑞事迹第一次披诸报端。董存瑞事迹见报后,由于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中,媒体并没有对董存瑞事迹进行深入报道。但董存瑞的战友们却无时不怀念着这位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军委指示在全军评选一批战斗英雄。董存瑞生前战友32师96团2营6 连3排7班班长郅顺义由于在解放战争中荣立四次大功被列为后后人。其所在部队四十六军文工团编剧赵寰奉军政治部命令采访这位战斗英雄。然而令赵寰感到意外的是,郅顺义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叮嘱赵寰要多宣传董存瑞,并向他详细讲叙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经过。郅顺义本人在被评为全军战斗英雄,参加全军英模大会回来后到各单位作巡回报告时也总是用大量篇幅介绍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将大会变成了董存瑞事迹报告会,而每每此时,作为报告团成员的赵寰心里总是升腾起一股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一次,当他看到郅顺义在报告中举起左手,模仿董存瑞炸碉堡动作时,突然萌发了将董存瑞炸碉堡事迹搬上艺术舞台的念头。他当即将自已想法告诉了同事、四十六军文工团编剧董晓华,两人一拍即合。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劳动,他俩拿出一部关于董存瑞英雄事迹的歌剧剧本《舍身炸碉堡》,该剧本经四十六军文工团排练于1951年5月下连队演出,受到战士们的一致好评,董存瑞生前六连指导员郭成华和战友郅顺义等观看时也激动万分,郅顺义还带头高呼“向董存瑞学习”。同年六月,歌剧在北京汇报演出中也受到好评。八月歌剧《舍身炸碉堡》被推荐参加了在匈牙利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歌剧《舍身炸碉堡》演出成功后,为了更好地宣传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国家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等领导决定将董存瑞形象搬上银幕,并由赵寰、董晓华与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丁洪三人组成了一个《董存瑞》剧本创作班子。三人领命后就剧本整体构思进行了反复研究,决定从董存瑞参军一直写到他英雄牺牲,并就创作素材的收集进行了分工。赵寰与丁洪到董存瑞所在部队深入生活、采访,董晓华则到董存瑞的家乡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采访董存瑞的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了解董存瑞参军之前的生活。赵寰、丁洪来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后从团首长到连、排、班,先后采访了十多位董存瑞英雄事迹的见证者,掌握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赵寰还用了二十多天到长城附近,延庆、怀柔、十三陵一带,沿着董存瑞战斗过的地方,走来了十几处旧战场。而董晓华在董存瑞家乡则生活了半年之久。经过实地采访,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三人便开始了剧本的构思与创作。大家一致认为,银幕上的董存瑞应该是一代军人形象的缩影,因此在他身上应当充分反映出这个时代特有的一些关于军人的故事情节。陈荒煤也再三叮嘱他们:要使董存瑞形象在银幕上立起来,就必须正确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加工和创造。经过一番努力,三人终于完成电影《董存瑞》剧本的创作。赵寰在谈及当时创作时说:“电影《董存瑞》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英雄舍身炸碉堡的壮举是任何一个编剧、导演也创作不出来的。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董存瑞。我在创作董存瑞系列作品时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必须用董存瑞原名,必须表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别的地方可以进行艺术加工,这两个基本原则不能改变。” 丁洪也称:“战斗故事片董存瑞是根据原型,在舍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董存瑞生平事迹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它是文艺作品,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构成电影故事的中心事件和影片所着力表现的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来说,又是真实的。”除了基于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构思之外,编剧们在创作中还非常注重通过董存瑞与周围人物冲突来揭示董存瑞内心世界。如在隆化战役的誓师大会上,董存瑞当选爆破队长之后,由他点将谁来担任火力掩护队长的时候,他出乎意料地选择了与他素不友好的王海山,这使王海山大出意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一个行将冲进枪林弹雨的爆破队长,将掩护自已生命的重任交给一位与自已矛盾重重的人,董存瑞的宽广的心胸由此得到完全的展示。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裴对此评论称:“我以为并不是一定要董存瑞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他才可以叫做伟大的战士,在这一场戏中,他的伟大的战士的性格便已经确定形成了。”“董存瑞在授旗给王海山而又在炸桥中牺牲,这就加深和发展了他的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性格。”事实证明,编剧们关于剧本的思路和探索是很有意义的,电影文学剧本《董存瑞》实现了新中国电影文学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上的第一次较大突破,为电影《董存瑞》的拍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董存瑞》电影剧本完成后,国家电影局将拍摄任务交给了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厂决定由著名导演郭维执导这部影片。 郭维在此之前拍摄了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智取华山》,对拍摄军事电影有着丰富的经验。由于《智取华山》描绘的是英雄群体形象,因在艺术上受到很大限制。郭维本人当时也非常想拍摄一部突出英雄个人的影片,厂领导的决定可谓正合其意。郭维接受任务后,便立即开始演员的挑选。当时来到长影候选试镜的演员很多,郭维一眼看中了来自华北军区文工团的张良。当时董存瑞生前存留的唯一一张烈士遗像是从日本人颁发的“良民证”上抠下来的,张良的形象不但与董存瑞有些相似,而且试镜效果也不错。电影局领导在审看样片后也认可了由张良来扮演董存瑞。郭维选定了张良来扮演董存瑞,但张良在看到自已的样片时却没了底气。在他的心目中英雄都是顶天立地,高大威武的,而自已小鼻小眼,象个长不大的顽童能担当起这么一个大英雄的角色么?他于是找到郭维说:“我虽然热爱董存瑞,但我不敢演。”郭维感到很奇怪:“这么好的角色,你为什么不愿演呢?”张良说:“要是我演的这个‘董存瑞’是这个样子,全国人民都不会饶过我。”郭维一听乐了,说:“英雄不是二郎神,董存瑞是普通一兵,他来自人民,来自生活。关键是要把董存瑞的思想、品质通过表演展示出来,形象是次要的。我相信你能演好这个角色。”其实,郭维挑选董存瑞扮演者时要的就是张良的那股子“嘎巴劲”,一笑一个酒窝,一看就是普通老百姓、农村的嘎孩子,而且董存瑞的小名就叫“四嘎子”。郭维一席话解除了张良的顾虑,从此他便一门心思扑到了董存瑞这个英雄人物上。为了体会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扛起行李,打起背包,来到老百姓家中体验生活。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要用董存瑞的精神去拍董存瑞”。尽管为演好董存瑞,张良作了充分准备,但一旦真正演起来感觉就不像那么回事了。张良虽演过不少戏,但毕竟那是在舞台上,一开始总是找不到感觉,最多的一个镜头排练了三十多次。单单是为参军“蘑菇”赵连长那场戏就一连拍了两天。当时胶片稀缺,上级给的比例是1比1.5,所以大多数戏只能一次通过。为了拍摄一次过关,一个动作需要做上几十遍,直到导演认可时才正式拍。在拍摄董存瑞抢救玉兰子这场戏时,董存瑞一遍遍地从很远的拐角处跑来,冲过爆炸的烟雾,卧倒在镜头前。手脚都擦破了,头脑昏眩,差点晕倒,但是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他硬是咬牙坚持将这场拍到“逼真”的程度才罢手。演员辛苦,导演也不轻松。在拍抢救玉兰子这场戏,场面硝烟弥漫,很是危险,郭维因怕出意外,不放心让别的小孩来演,就用了自己的女儿郭玲玲。《董存瑞》拍摄外景地是在十三陵和长城,当时正值盛夏,气温最高时达到四十二度,天热得难受,而且伙食也很差。当时当时粮食统购统销,北京的粮食到了昌平就被截着了,所以剧组人员天天吃小米饭。一些身体不太好的在闷热的天气里拍着拍着就扛不住了。拍敌人进村那场戏时,郭维也晕倒了。但为了赶进度,他被送到医院医治了两天又回来了。当时拍片资金很紧张,郭维在拍片时总是精打细算,能省的尽量省。看过董存瑞电影的人对片中那千军万马壮观的场面一定印象很深。其实片中的不少场景都是在长影厂搭景拍的,用的兵力实际上也只有一个连,但由于布置到位,给人的感觉就是千军万马的场面。再加上参加拍戏的都是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来的,演起来也都非常逼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郭维在影片中对电影节奏的有效把握,使整个影片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如在开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中,入伍新兵走过来,队伍的行进节奏与歌曲的旋律达到了完美的配合,从而使简单的行走场面产生了美感,并由此传达了新兵自豪幸福的心情,为后面董存瑞闹着参军做了很好的铺垫。影片尾部,董存瑞炸完碉堡后,战场的喧嚣迅速转为沉寂,静场达四秒之多,随后,就是郅振标跃起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战士也跳出战壕高呼“前进!”,这几个重复将董存瑞牺牲后的情绪推到了极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电影《董存瑞》终于收镜了。该片在全国一经上映,好评如潮。但影片放映后也有人提出董存瑞在拉燃导火线时喊出的 “为了新中国,前进!”与事实不符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基于事实基础上的虚构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情节的,并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对这一情节设计的批评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共鸣。赵寰在谈及此点时说:“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电影《董存瑞》在全国公映后,董存瑞的英名也由此传遍全国。为了纪念这位英雄,1956年冬,经国家民政部批准,隆化县决定修建董存瑞纪念碑。由于此前毛主席曾为英雄刘胡兰题了“生的伟大,死得光荣”,隆化县通过民政部也请毛主席为纪念碑题词。但毛主席将题词一事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元帅,朱德于是为董存瑞纪念碑题写了“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据民政部领导说:毛主席认为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是军人,所以由朱总司令为董存瑞题词比较合适。1957年,电影《董存瑞》获文化部1949-1955优秀影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