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了这篇论文,分享给大家!作者为:王少帅,侵权删!

那英为什么可以成为内地歌坛一姐(从歌手那英看内地流行歌坛发展)(1)

摘要:内地流行歌坛的演变有其明显的跌宕轨迹,媒介方式的 改变对流行歌坛影响甚深,瞬息即时代。寻找能横跨多个时代的代表 人物作为流行歌坛发展寻迹的有效例证尤为重要。本文从歌手那英的 几次成功转变为线索,刍议内地流行歌坛发展。

关键词:内地;流行歌坛;那英

众所周知,流行乐坛年在大陆站稳脚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 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港台流行音乐偶尔渗入,譬如邓丽君等 人成为人们能对那个时代的最好追忆。八十年代以后,广东音乐 的发轫和壮大为大陆流行音乐掀起巨浪,各类歌唱比赛应运而 荣,加之我国电视剧事业的起步,一大批流行歌手横空出世。毛 阿敏、毛宁、刘欢、那英、李娜等人成为歌坛时代的宠儿,为内 地流行歌坛的发展贡献了力量,这一批人也成为内地流行乐坛发 展的重要研究代表。然而,流行歌坛不似艺术的古典音乐,迅速 的交替更迭是其特点,无数代表性歌手在短短数年被新的流行浪 潮所淘汰,鲜有能横跨歌坛风云变化的几个时代的。笔者认为, 要研究内地流行歌坛的发展,就必须寻找经得住乐坛变化而始终 活跃在时代尖端的代表性歌手,纵观内地流行歌坛三十多年的发 展,笔者选取歌手那英作为索引,以论述内地流行歌坛的发展。

一、在“西北风”中发轫与亮相

内地流行歌坛的春风并非温柔细腻的,而是一股霸气豪迈的 西北风味。“西北风”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文化 界普遍兴起反思和寻根意识的社会背景下,音乐创作者和演唱人 员追求与先前缠绵阴柔的港台流行歌曲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大 量采用陕北黄土音调,同时借用流行于欧美摇滚、迪斯科的节奏

有意识传播。虽然师傅带徒弟传授技艺,也有不少俗字谱和工尺 谱刊行等等有意识的传播着,但无意识的传播却是其主要的传播 途径,如我国的戏曲、说唱音乐、各地方民歌、古老曲种(如: 福建的南音,新疆的“木卡姆”等)、中国古老乐器的传承与发 展,大部分是通过民间歌手、乐手、艺人的演唱演奏流传下来 的,无论是自娱自乐也好,或是谋求生计也好,虽然是处于无序 的、自生自灭的状态,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精神财产。

尽管很多人对于这次比赛中原生态艺术文化的概念带来了许 多争议,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想一下,就不难发现,过去“无人 问津”“自生自灭”的传统音乐不仅重新登上了现代化的舞台, 并且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有“争议”不失为一件大好事:过去我们讲保护传统音乐, 拯救濒临消亡的艺术文化遗产,但苦于找不到一条合适的途径, 难于让大众接受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别谈它的传承发展了。而今 天,传媒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力量,让传统音乐的新生得到了 可能。当传统音乐走向市场,有些人势必会对传统音乐是否能够 经受得住市场运作模式的冲击而真正“正统”的传承下来表示怀 疑;但风险同样伴随着机遇,市场运作模式的介入何尝不是对我 国的优秀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了了?这同样是让 人们真正接触、认识并重新接纳传统文化和艺术好的契机啊。

特点,创作出的新的粗犷豪放的流行音乐风格。此类作品的代表 有《信天游》、《我热恋的故乡》、《黄土高坡》等,成为中国 流行乐坛发展史上典型的表现风格作品。上述歌曲经由当时的当 红歌手杭天琪、胡月等人轮番演唱,风靡中华大地,一时间快炙 人口,八十年代末期出道的歌手那英,也藉此搭上了“西北风” 的末班车,以一首同样高亢的《山沟沟》成名,成为“西北风” 音乐的代表。

随着“西北风”的迅速减弱,一股不大不小的“东北风” 伴随着一系列农村题材电视剧紧随其后而生,然而当时的歌坛似 乎已没有“西北风”时期那种强劲的表现力度,红极一时的女歌 手们逐渐偃旗息鼓,那英的一曲《山不转水转》成为歌坛“东北 风”时期的最佳代表,也成为流行歌坛发展转变的又一典型力 作,随后的“东北风”也逐渐消失。可以说,八十年代中后期的 “西北风”和“东北风”代表了内地流行乐坛原创力的巅峰时 代,产生了流行歌坛除上述外最具歌唱实力的一批代表人物。

二、晚会形式的推波助澜

流行音乐的传播和发展需要媒介的支持,网络时代到来之 前,电视媒体无疑是传播的宠儿。如果说西北风音乐是让内地流 行音乐走入大众视线的话,那么晚会的推动则是让流行音乐更近 百姓内心。1983年,央视推出春节联欢晚会,中国的电视文艺从 此拉开帷幕,流行音乐作为电视文艺中一个占比不小的文艺类型 迎来了新的机遇。这一时期,以毛阿敏为代表的晚会歌手人气暴 涨,大有超越老一辈歌手李谷一、郑绪岚等人之势,但到了九十 年代,一样显出颓势。歌手那英正式登上春晚是在1992年,以歌 曲《好大一棵树》成为晚会常客,其1995年的《雾里看花》以反映市场经济发展中真假难辨的市场乱象为主题,成为当年春晚主 打歌曲,此举也奠定其在流行歌坛的领头位置。在此还要一提的 是,广播电台在这一时代的流行成为电视媒介之外一个促使流行 音乐走进百姓家的重要手段,以那英的《雾里看花》为例,当年 占据各大电台排行长达二十多周,足证听众对其歌曲的喜爱和对 广播媒介的认可。

当然,晚会时期的流行音乐不仅这些,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 年代中期以前,许多港台歌手就成功通过内地大大小小的晚会走 进大众视野,诸如香港四大天王、台湾的孟庭苇等人不仅通过内 地晚会成功实现自我的事业营销,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连接两岸 三地的文艺符号。此现象一直延续至1998年,以那英和王菲二人 为代表演唱的即赋政治意味又颇具流行性的歌曲《相约1998》达 到借晚会成功推出流行歌曲行为的巅峰效果。

三、走向海外的渴望

内地流行乐坛发展至九十年代中期遇到了瓶颈。一方面,新 潮的港台流行唱片大批量冲击着内地音乐受众;另一方面,内地 流行歌手的唱腔普遍老派,且未能真正适应唱片销量为市场导向 的时代,面对新的环境,原创力下滑,使得内地流行音乐郁郁不 得志,形成许多歌手一首歌包打天下的半荣半僵的市场现象。港 台公司唱片营销力的强悍和对歌手包装手段的多元吸引着内地许 多歌手跃跃欲试,寻求出路,纷纷和港台等海外唱片公司合作, 意图转变风格,这其中不乏许多在晚会时期就成名的优秀歌手, 诸如毛阿敏、毛宁、陈明等人,最终上述人或难以完成从内地歌 曲放声大唱到港台细腻收缩唱法的改变,或难以适应其快节奏的 商业环境,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唯独那英初获成功。那英在1994 年发行《为你朝思暮想》、《白天不懂夜的黑》等唱片,可以说 是内地流行歌手首次在台湾地区成功发行唱片的纪念性事件,也 是第一个冲破晚会歌手的局限,成功走出内地的流行歌手。而后 几年,那英在港台顺利发展,签约EMI百代唱片后推出《征服》 等高品质流行音乐唱片,一时间风头无二,成为内地流行歌坛发 展的标杆性人物。

流行音乐的评奖作为音乐制作者或者歌手成功与否的标志 是无可厚非的,内地中歌榜,香港十大劲曲,台湾金曲奖等都是 知名度和认可度双高的华语音乐评奖活动,这其中以台湾金曲奖 权威度最高,规模最大。获得金曲奖在一定意义上是很多流行歌 手封王封后的标志,早年的台湾歌手蔡琴、苏芮、刘文正等人也 因获金曲奖赢得高度评价和长久的市场魅力。作为一块即权威又 肥美的蛋糕,无数音乐制作者和歌曲演唱者都为其垂涎,但遗憾 的是,直到20世纪末年,大陆地区始终无一人得此殊荣,幸运的 是,21世纪的第一年,在内地连续多年垄断“最受欢迎女歌手 奖”的那英凭借《心酸的浪漫》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 手,一时间轰动两岸,为内地流行歌坛挣足了面子,那英又一次 成为内地流行歌坛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但纵观20世纪最后十年的 内地流行歌坛发展,尽管那英个人取得了彪悍的成绩,又成功走 出内地,大部分老牌歌手的创作动力和活跃程度都出于下滑势 态,仍旧无法挽回唱片市场日渐衰弱的颓势。

四、老牌歌手的掩映与网络流行乐的兴起

网络时代的到来是这个世纪初最为惊动的事情,网路的影响 波及到工农业生产和文化娱乐的各个方面。在流行音乐方面,歌 曲免费下载代替了传统的专程购买卡带、唱片的旧方式,移动手 机和MP3等设备以其强大的存储和播放功能成为新一代年轻人钟 爱的聆听助手。海量音乐产品涌入网络,后现代式的生活方式和 娱乐态度悄然成为主流,媒介方式的改变使得各式各样的音乐风 格碎片化漫天飞舞,老牌歌手纷纷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遭遇前所 未有的冲击甚至淘汰。四大天王早已成为历史,那英、王菲等标 志性天后也鲜有适应时代的新作问世,偶尔在大型晚会中承担压 轴献唱的角色,受到新一代的喜爱和敬佩但却极难像以往一样狂

揽新的巨大听众,倒也算没被市场遗忘。 与其说网络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唱片时代,倒不如说是

打开了音乐市场。也正是如此,本世纪初期几年,一大批新生代 歌手应运而生,以周杰伦、林俊杰、薛之谦、刀郎等人为显著代 表,他们借助网络传播迅而广的特点,成功推出个人作品,不同 程度地打下自己的领地,网络流行乐的时代完全到来了。

网络的巨大空间使得流行音在类型上乐百花齐放的同时也产 生在质量上良莠不齐的问题,一些歌词露骨,尺度不严的歌曲漫 天传播,对网络时代的流行乐以青年为主体受众的人群产生负面 影响,最终被禁的歌曲亦不在少数。总之,这一时期的内地歌坛 发展陷入某种程度的断层,网络流行乐瞬时兴起却难有口碑,老牌歌手掩映江湖。

五、呈现在电视综艺中的繁荣

网络快餐式的音乐传播逞得一时之快,依旧无法改变内地 流歌坛动力缺乏、一片低迷的市场面貌,于是以音乐比拼为形式 的电视选秀蔚然兴起。《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音乐真人 秀,吸引数万观众的关注,年轻人们用更为通俗的方式演唱歌 曲,给内地流行音乐市场掀起一股热风,但最终因过分商业和原 创动力不足昙花一现,电视业和音乐市场共同陷入新的低潮。直 至2012年《中国好声音》等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横空出世再次吸引 大众视听,以那英、刘欢等人为主组成的老中青导师班子力图通 过电视媒介引领华语歌坛新生力量,吸引了身负才华的八零后九 零后音乐人如雨后春笋掀起音乐市场巨浪。音乐选秀一时间炙手 可热,继而产生《我为歌狂》、《中国梦之声》等肩负流行音乐 人才选拔的高品质节目,那英、毛阿敏、刘欢等沉寂多年的老牌 实力歌手倾巢出动,几年间创造了以音乐选秀为主的中国电视综 艺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带领一批新生代歌坛音乐人图谋新的发 展,老将那英更是接连带出几个收视率最高的音乐节目冠军,演 唱会从美洲开到澳洲,又成为内地流行歌坛全球个唱第一人,风 头无限,流行歌坛呈现新老共荣的繁华景象。

除此之外,近几年国内电影市的场日趋繁荣和流行歌曲形 成互助共进之势,尤以青春系列题材为主,此类电影在内容方面 遭受不少诟病,制作班底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粉丝,在主题曲制 作演唱上也是力邀那英、王菲等天后级歌手,例如2015年高票房 电影《夏洛特烦恼》、《何以笙箫默》等电影主题曲皆由那英演 唱,《默》等极赋现代爱情观念的歌曲经由那英演唱后难得一见 地传遍大街小巷,口碑和点击下载量持久居高,反映了这一阶段 流行音乐在题材选取和受众定位上的走向。

流行音乐始终是一门艺术,新歌手冠军好选,好作品词曲 难作,老歌手唱功了得,旧曲子总会腻味,电视音乐选秀成了大 片,也成了电视快餐。诸如那英这样的老牌流行天后成就新的事 业高峰,从过往的歌坛时代标杆变成如今的助推力量,带动歌坛 回暖,但今后的流行歌坛是否会再现能人辈出,佳作久传的辉煌 呢,也许还要很久才得见。

参考文献: [1]赵朴.从“西北风”到“中国风”—社会文化对流行音乐的影响刍 议[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3.

[2]朱子.那英•那歌•那情 [J].当代电视,2000.17.005. [3]王琳.大陆音乐人“金曲奖”历史:那英曾“封后”[Z]. 中国经济 网,2014.6.30. [4]任飞.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D].山东大学,2012.6.

作者简介: 王少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14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