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而返回于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还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今后就按您的这话去做。” 【注释】

(1)《皇疏》:“克,犹约也。复,犹反也。言若能自约束己身,返反于礼中,则为仁也。”

(2)《朱注》:“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归,犹与也。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

(3)《康注》:“仁者,天性之元德;礼者,人道之节文。性无善恶,而生有气质,既有毗阴毗阳之偏,即有过中失和之害,甚者纵欲任气,其害仁甚矣。惟胜其气质之偏,节其嗜欲之过,斯保合太和,还其元德。”

(4)《今读》:“‘仁’不是自然人欲,也不是克制或消灭这‘人欲’的‘天理’,而是约束自己(克己),使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制(复礼),从而产生人性情感(仁)。”

【解读】

此篇以孔子的大弟子颜渊冠名,按照唐文治的说法,其主旨当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也。他说:此五德“或曰始自孟子,非也,盖实始于《论语·颜渊》一篇。”并谓:“凡‘仁义礼智信’五德,参互错综于一篇之中,仁为之主,义礼智信为辅。其义理若不相蒙,而实相贯也;其文法若不相联,而实相间也。”(《论语大义》)其中妙处,读者可随文渐次体会之。

这里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以礼释仁”思想。“仁”是什么?朱子讲其为“本心之全德”,康有为讲其为“天性之元德”,李泽厚则讲其为“人性情感”,总之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之所在。而“礼”呢?朱子讲其为“天理之节文”,康有为讲其为“人道之节文”,即礼是一种行为规范、社会规范。仁不可能自发形成,必得通过外部行为的规约而来,此即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之原因。基于建构现代社会的考虑,李泽厚曾主张将礼归为“社会性道德”,将仁归为“宗教性道德”,进而主张将两者予以区分处理(《论语今读》),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在孔子那里,两者肯定还是贯通一气的。礼以行仁,行仁即行礼,礼仁本不二也。《周易·系辞上》讲“显诸仁”,“仁”的显现,主要就是通过“礼”来完成的。也正因此,当颜渊问什么是仁时,孔子答以“克己复礼”,这是很高明、很务实的说法。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社会规范,礼当然是他律性、限制性的东西,故当颜回进而“请问其目”时,孔子乃以著名的“四勿”之说作答。我们知道,《周易》以履为礼,履卦以“履虎尾”之象喻礼,可谓惟妙惟肖矣,正可与此“四勿”互参;此在《乡党篇》已有讨论,此不多言。又《周易》艮卦六四云:“艮其身,无咎。”盖艮卦六四位于下体之上、上体之下,乃身之象也;人如能自止其身,令四肢感官不妄动,故无咎也。此与本章所讲“四勿”亦通,故吴曰慎说:“视听言动,身之用也。非礼勿视听言动,艮其身也。时止而止,故无咎。”(转引自李光地《周易折中》)另《周易》大壮卦《大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显而易见,一个人不仅要在处境艰难时行礼,即使在阳气盛大时也要行礼,这是《周易》反复告诉我们的。颜回于后世被尊为“复圣”,正因其恪守孔子“四勿”之教训,有“克己复礼”之功也,吾辈勉之!#阅读海淀#


《论语易解》作者,孙福万教授,1964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市,现为国家开放大学教授,中国成人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1986年山东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哲学、教育学及远程教育研究及教学工作,曾在英国、比利时、马来西亚等国的多所大学或机构访问或学习,并在本校负责哲学引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管理学、教育学等课程教学。著有《远程教育哲学导论》、《敝帚集》,《远程教育百词辨析》、《远程教育概论》和学术论文多篇。

论语33一34章(论语易读1201)(1)

孙·教授的《论语易解》是他潜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读《#论语#》,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以《易》解《语》,以《语》证《易》的学术性著作。书中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和新认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书的重点在于对《论语》的解读部分,书中大量汇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学术性参考资料。同时,对《周易》和《论语》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读物。好,我就说到这,隆重向您推荐孙福万教授的《论语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