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1)

无妄卦卦象

接着上一篇 易经详解第57篇—取法乎上者,仅得乎中;取法乎中者,仅得乎下 的内容,来看无妄卦的爻辞。

初九:无妄,往吉。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初爻当位,是纯净的初发心,也是下卦的主爻。“无妄”,没有贪嗔痴慢疑,往,当然吉。爻辞还可以做另外一种断句:“无妄往,吉”,无妄而往,则吉。没说出来的话是:有妄而往,则凶。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2)

没有贪嗔痴慢疑

小象说:“无妄之往,得志也。”志是“士之心”,心有主宰就叫志。“得志也”,初爻没有任何妄念,这个得时得位的阳能是人之初、卦之初。无妄卦的卦辞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其匪正有眚[shěng],不利有攸往”,不正、有妄就会有祸患,哪都去不了。反过来,无妄,就叫“得志”,当然可以往。

做人做事,初发心通常都是正的,随着事态的发展,慢慢就有了私心、开始计较。

六二:不耕获,不菑畬[zī yú],则利有攸往。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3)

菑田

“菑”是生田,刚开始耕的田。“畬”是开垦了两到三年的熟田,三有多的意思,经过多年耕种的田,收成肯定比生田大很多。“不耕获,不菑畬”是说,不要还没耕耘就想着收获、不要生田想着熟田的收获。这里还暗含需卦的卦义,需,是要等待的。“不耕获,不菑畬”是前提,做到了,“则利有攸往”,“则”是规则规律,反过来,如果做不到,“则不利有攸往”。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4)

畬田

小象讲得很清楚:“不耕获,未富也。”“未富”就是还没到时候。“不耕获”,意思是不要想着“不耕而获”。“不菑畬”,意思是不要想着“菑耕而欲畬获”,这些都是妄念。初爻无妄,到六二爻已经即将有妄了,他已经滋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爻辞才强调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六二爻中正,和九五爻阴阳相应,本来应该是很好的,可是却容易出问题,为什么?具备一定条件和资源之后,人就容易冒进和急功近利,这就是“妄”。阴爻就叫不富,小象说的“未富”,指六二爻本身。从面上看,跟六二相应的九五是很富的,君位嘛,资源肯定多,六二就想着能不能搭上对方的车一步登天。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别人有的是别人有的,跟自己关系不大。再说,九五也有自己的问题,作为六二来讲,还得当心不要被九五的问题传染。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5)

脚踏实地

六二爻爻变是履卦,“主于复”,就叫履。这是告诉我们,不要空想,也没什么机巧好取,脚踏实地一步步做下去,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易也是这样,不要想着弄通几个概念就“能掐会算”可以出去混江湖了,哪有这样的好事。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无妄之灾”有两个意思,一是说不要有妄,否则会有灾。二是指遭受到了那种“意外的灾祸或平白无故的损害”,六三爻就是这种情况。“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或”,有不确定性。不知道谁把牛系在这,被路过的行人牵走了,邑人却遭了殃,邑人指原住民。牛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农耕工具,牛没了就没法开展农业劳作,进而收成会减少,进而会导致吃不饱的局面。丢牛的人肯定是很急的,行人已经走了,找不到人,可不就得找“能找到的人”么。对邑人来说,他平白无故承受了这个无妄之灾。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6)

邑人遭灾

这一爻有两个问题,一是掉以轻心,“或系之牛”是管理上的疏漏,随便往那一系,自己离开了现场。在离开的这段时间,牛被人牵走了,说难听点这叫活该,谁让他随便把牛系在路边还不看紧的呢。六三爻还可能导致第二个问题,有点像现在的“碰瓷”。这个丢牛的人发现牛不见之后认为跟附近的人有关系,挨家挨户去质问撒泼。对邑人来讲,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根本不知道什么事就遭到了冤枉。这个一来二去产生的争执和干扰还有牵连,是很伤人的。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7)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这个故事有三个对象:失牛人、行人,邑人。行人得利、失牛人活该,邑人受无妄之灾。小象是站在邑人的角度来说的:“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对邑人来说,碰到这种无妄之灾怎么办?首先本次只有受着了,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下次不要再被牵连,不被牵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发生。真的是无妄之灾吗?也不见得。邑人有“本位主义”的影子,觉得牛是别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结果往往意外就会发生进而对自己造成影响。孟子有句话讲得深刻:“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一爻爻变是天火同人卦,这正是六三犯错的地方。同人的理念当然好,可在无妄的环境里,是不合适把邑人跟行人等同看待的。行人属于外来人,还不了解情况,应该在社会层面有一些防范机制,就像入境得做检查一样,确定没问题,大家再求同。邑人这是完全放了,作为主人翁,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失牛”这样的事件,难道一点责任没有吗。恐怕未必。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8)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六三爻最严重的还不是邑人受点牵连,是“行人得牛”就像个被划开的口子,一旦没有及时收住,会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样慢慢全局崩盘。大家会想,原来这么容易就可以把牛牵走,还不用遭灾,我也去“顺手牵牛”好了,人人都这么想、这么做,全社会都有妄念、妄行,那才是真的“无妄之灾”。

管理上的疏忽让行人的妄念牵走了牛,行人得了不该得的好处,邑人却遭受了不该遭受的灾难,最终大家都想去得那个没风险的“牵牛之利”,导致局面失控。看着是一件小事,如果处理不好,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事情已经发生了,指责行人有用么?没有。而是应该站在管理者的思维角度,从顶层设计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上监察机制以解决这个问题,确保行人不敢再妄动,这样邑人才不会有灾。

九四:可贞,无咎。

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九四爻是不正的,阳居阴位,爻辞很直接,上来直接就说“可贞”才能“无咎”。“可”是可以,当副词用的时候表示强调作用。“贞”是固守正道,守住自己固有的东西,就叫“贞”。小象说:“可贞无咎,固有之也。”进一步强调“可贞无咎”,因为这个可以去守的东西,本来就有,就叫“固有之也”。

也可以把九四爻看成对六三爻遭遇问题的修复,六三爻不具备整体性修复无妄之灾的能力,因为他在下卦,影响力不够,能管好自己就很不错了。九四不一样,这一爻走到了上卦,四这个位置代表执政高层,有制定规则的权利,如果他“可贞”,就能把影响面扩大,推及开来。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9)

写到这里的时候特别难过,正在谈无妄的问题,就碰到了现实中无妄之灾的情况。对MU5735航班的乘客和机组人员来说,他们何其无辜、他们有什么错?可就是有这样的对他们来说突如其来没有任何征兆没任何道理的灾难降临到他们身上。他们招谁惹谁了?同时我也在想,都说易经包罗万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既然易经这么博大无所不包,怎么解决类似MU5735这样的问题?答案可能是“可贞无咎”。一定有环节疏漏了,只是现在我们还不知道。疏漏的环节就叫“不贞”,变“不贞”为“贞”,确保所有的环节都“贞”,就不会有咎、不会出问题。

可是从实际来看,这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做什么都属于事后补偿、补救机制,这种机制对后面的情况可能管用,对已经发生并遭受了“无妄之灾”的人来说,做什么都迟了。要想完全杜绝,得整个社会都“无妄”才行,说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这也是卦辞上来就说“元亨利贞”,接着讲“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的原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会很大。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九五爻是君位,患了“无妄之疾”。“疾”字的字形是人腋下中箭的样子,本意为流矢导致的外伤。“无妄之疾”的意思是九五生病了,他认为是外部原因导致的,实际不是,是由自己的心魔产生的。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10)

齐宣王、孟子

“无妄之疾”是典型的“寡人有疾”。在《孟子 梁惠王下》篇里有一段对话,背景是孟子劝齐宣王施行仁政,齐宣王没接这茬,只用三个“寡人有疾”做了回应。分别是:“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的回答概括起来也很简单:“王如好勇(货、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问题是,孟子的这段回答用白话文应该怎么表达和理解。通常的解释是说:大王好勇、好货、好色,都没关系,如果能想到百姓也有这些喜好,并兼顾到他们这方面的喜好,这对施行仁政又有什么影响呢?这种理解显然有问题。按这种说法,如果人人都好勇、好货、好色,怎么会没关系呢,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岂不全乱套了。

孟子讲错了吗?并没有。“王如好勇(货、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大王如果像爱好自己的爱好一样,也能爱好百姓的爱好——百姓的爱好是和平、是安定、是仁政,那你的这点好勇、好货、好色的爱好,又有谁会计较呢?对推行仁政又有什么障碍呢?这个话题聊着聊着,“王顾左右而言他”,聊不下去了。齐宣王的本意可能只是搪塞一下,被孟夫子一顿怼,不知道怎么接了。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11)

孔孟之道

儒家思想在当时推行不下去,不是思想本身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确实不合时宜。当时的诸侯国之间是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沙,稍不留神国都没了,谈仁政没有用,远水解不了近渴。孔子孟子不知道这些吗?连我们稍一琢磨就清楚的事,他们肯定知道。知道还坚定不移地推行,这是跨越时空的“有所必为”,如果没有这种坚持,很难想象今天的华夏文明会是什么样子。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12)

上位者的兴趣很重要

回到爻辞里来。九五就像齐宣王,“好勇、好货、好色”,他的爱好是由妄念产生的,妄念根深蒂固,像疾病一样长在身上了。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是培养人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会传染的,好的兴趣爱好可以育人,不好的兴趣爱好是毁人的。九五的这个爱好,特别在君位来说,影响很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13)

本心

“勿药,有喜”,药是外物,九五的疾是内心固有的,“勿药”是说外物解决不了,那潜台词是说,解决的办法在内部,心病还须心药医。这点佛家讲得透彻,一旦参透如来本心,可以破除一切妄念。“有喜”是针对“有疾”说的,疾去为喜。小象说:“无妄之药,不可试也。”“无妄之疾”不是真疾,用药就真的吃坏了,试都不要试。一切就看九五的妄念能不能调整过来,心态一变,马上就好了。那到底治没治好呢?从爻辞来看,“勿药有喜”,治好了。实际能不能治好,还得看个人。比如上面举例的齐宣王就没治好,有个人治好了,唐太宗李世民。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14)

魏征

《资治通鉴》记载:“上尝得佳鹞[yào],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大致意思是说,说皇上(唐太宗)曾经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隔得大老远看见魏征来了,就把这只鹞鹰藏在怀里。可是魏征这家伙,显然是老早就看见了,故意一件接一件事的跟这禀奏,魏征走了之后皇上一看,鹞鹰在怀里闷死了。

这个故事体现的是唐太宗对“寡人有疾”的本质认知。他为什么要把鹞鹰藏起来?魏征是著名的谏臣、诤臣,看到皇上不对他肯定是要说的。藏起来是因为太宗知道,作为九五之尊来说,玩物丧志肯定不对。史料记载虽然只有这么一小段,可我们捋一捋,还是能捋出些其他信息的。第一:太宗应该是经常玩这只鹞鹰,他肯定很喜欢,不然他怕魏征啰嗦的话,直接放掉不就行了么。第二:魏征有可能是专门来跟皇上讲这件事的,就像孟子劝齐宣王一样,不同之处是他还没有开口,就已经不用开口了。第三:后面再没有相关的记载,证明皇上心念一转,“勿药有喜”,就已经好了。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15)

瘦金体

九五责任重大,一己的“无妄之疾”不是自己的事,治不好是会影响全局的。像宋徽宗、唐后主,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就登峰造极,可这些艺术方面的爱好和追求,对九五这个位置来说,是灾难性的,结果怎么样我们也都知道,一个失身、一个失国。

上九:无妄,行有眚[shěng],无攸利。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上九爻可以做两种解读,我都摆出来,供大家参考。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16)

第一种:“无妄”指“没有破除妄—也就是有妄”,产生的结果是“行有眚,无攸利。”“行”字需要特别注意,“行”不一定有主,行人、行走,他可能随便走走,没有固定目的地。跟“行”相对的是“往”,“往”是有明确目的地的。汽车行驶在路上,往山东去,行是过程,往是目的。过程可以调整,目的不能改变。“行有眚”,这个很严重,就是他无论去哪,还没到目的地呢,去的过程、路上都有灾祸。“无攸利”,完全没有正面效益。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17)

宜静不宜动

第二种:“无妄”指“不妄、没有妄”,上九是退下来的九五,他在九五爻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自身“无妄之疾”的问题。可即使是这样,依然“行有眚,无攸利。”原因小象说了:“无妄之行,穷之灾也。”穷是指走到了尽头、达到了极限。上九已经走到了无妄卦的最后,既然已经“无妄”了,就不宜再动、不要再动,保持下去,时机一到,就可以大有所蓄,开启下一个局面了。

易经三十五卦问疾病(易经详解第58篇无妄之疾)(18)

善自身

两种解读之间并不特别冲突,有相同点。无论是“有妄”还是“无妄”,处在穷之极的位置上,都应该静保自身。爻辞没那么死,“行有眚,无攸利”,也可以反向理解,行动会有灾眚会无攸利,那不行动不就行了么。自然也不存在“有攸利”还是“无攸利”的问题。上九是乾卦亢龙有悔的位置,亢龙有悔就是处在变化之极的时候不知道收敛,动得太厉害了,以至生悔。

稍微总结一下。初九是纯净的初发心。六二已经滋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六三爻有三个对象,分别是:失牛人、行人,邑人;行人得利、失牛人活该,邑人受无妄之灾。九四爻得固守正道,解决六三爻的问题。九五爻患了“寡人有疾”,得治。上九爻宜静不宜动。

无妄卦先分析到这,下一篇讲大畜卦。

往期内容,欢迎点击头像,到个人主页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