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是一部古装谍战剧,有人戏言,如果给司闻曹铺上电话线,给白帝、烛龙配上无线电,这就是《潜伏》了。

但《风起陇西》同样有着很浓厚的历史剧味道,主要剧情都是以三国初期蜀汉两次北伐为历史背景。其中,诸葛亮、李严、杨仪、狐忠、魏延、郭淮、马岱、蒋琬、谯周等角色都是历史名人,而且其行事风格和思维立场均与历史相差不大。

更有意思的是,《风起陇西》还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侧面解读,而且还非常专业。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1)

比如,陈恭和李严交谈时称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君可自取”其实是“杀机已现”,这个说法也符合很多历史专家的意见,同时也很贴近历史规律。

在诸葛亮决定二次北伐前,《风起陇西》对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坚持北伐的解释则更为专业。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2)

一、相府议事

《风起陇西》第16集中有一段剧情是讲诸葛亮在丞相府内召集群臣议事的,诸葛亮当时有开府资格,召集群臣讨论国家大事是常规操作,而且不用背着刘禅。

参与议事的蜀汉官员有十来个,其中发言的有四位,只有一个人的发言毫无意义,也就是魏延。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3)

魏延把他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议事时说的“子午谷之谋”又说了一遍,诸葛亮用同样的话又驳斥了一遍,对于熟悉三国历史的观众来说,这段对话虽然明确是第二次说,但内容和第一次北伐时雷同,听起来还是有些尬。

不过,《风起陇西》台词细节处理得不错,魏延始终没提“夏侯楙”三个字。

其他三人谯周、蒋琬和邓芝的发言则颇有深意。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4)

谯周也是又一次重复了他的“天象论”,通过天象判断曹魏形势不错,北伐不可行。

这段台词并不是《风起陇西》重复谯周在诸葛亮首次北伐前的对话,实际上,不论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姜维九伐中原,谯周很多次都用天象不支持北伐的理由阻挠,毕竟他的职位就是太史。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5)

姜维时期,谯周还写了一篇《仇国论》来解释蜀汉不能北伐的原因,再结合谯周两次劝降经历(刘璋、刘禅),可以说他就是三国第一“投降派”。

事实上,谯周此举的背后就是不愿意益州发生战乱,他是蜀汉巴西人,代表的是益州士族的利益,发生战争对益州当地士族不利,所以谯周一再阻止北伐并两次劝降。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6)

蒋琬是跟随刘备入川的官员,诸葛亮对他则有救命和提携之恩,因此蒋琬是蜀汉和诸葛亮的铁杆支持者。

蒋琬的发言看起来虽然是陈述北伐的困难,因为有李严为代表的两大士族集团拖后腿。实际上他也是提醒诸葛亮注意益州士族这个隐患,这是非常清醒的观点,历史上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邓艾偷袭,而是失去了益州士族的支持。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7)

蒋琬的观点背后,益州士族的不满也是诸葛亮之所以不断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北伐才能牢牢控制住兵权,也能压制住益州士族。

事实上,邓艾的曹魏大军一到,即使蜀汉依然能战,但在谯周等益州士族的诱惑和胁迫下,刘禅还是干脆投降了,其做法和刘璋当年投降刘备并无本质差别,背后都是益州士族在起作用。

正因为蒋琬对蜀汉面临的内外形势有着非常清醒的头脑和眼光,而且对诸葛亮的北伐国策非常支持,所以诸葛亮去世前指定蒋琬为接班人。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8)

邓芝最后一个发言,他是新野人,但他并不是刘备的老部下,而是先到刘璋手下的益州担任小官,刘备慧眼识才偶然发现了他,将邓芝提拔到权力中枢,后来又得到诸葛亮的重用。

邓芝不仅亲自参与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还和赵云一起担任诱敌和断后任务,诸葛亮死后邓芝是蜀汉军队里的中坚力量,并且一直和东吴保持良好关系,是蜀汉政权里坚定的“联吴抗魏”派。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9)

邓芝的观点可以浓缩为八个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北伐,蜀汉很快就会土崩瓦解。他的观点不仅适合蜀汉,也适合东吴。

三国鼎立之势形成后,明显呈现出一强两弱的格局,蜀汉和东吴都属于弱势一方,而且不论从人口、资源还是人才上都难以和曹魏单独抗衡。关键是,如果三国和平发展,曹魏巨大的经济和军事潜力将会迅速碾压蜀汉和东吴,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10)

因此邓芝的观点正好和谯周的《仇国论》相反,小国更要图强而不是坐以待毙,只有不断进攻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邓芝的发言和诸葛亮的主张高度一致,这也是他在《后出师表》中一开始就表达的观点: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意思是:不北伐曹魏,蜀汉也要败亡的,到底该选择坐以待毙还是选择北伐呢?答案不言自明。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11)

二、朝堂议事

在相府议事后,诸葛亮和李严面见刘禅,在御前展开了唇枪舌战,《风起陇西》的这段戏很有意思,因为诸葛亮和李严的大部分对话几乎照搬了《后出师表》里的内容,诸葛亮是《后出师表》作者,李严代表的自然是《后出师表》针对的那帮人。

诸葛亮面对李严的几次质问都强硬怼了过去,其中有些内容也和《后出师表》基本一致,比如面对李严所说的“街亭之败”,诸葛亮用曹操也经常失败怼了回去,这是《后出师表》中的“此臣之未解四也”。

诸葛亮最后说服刘禅继续北伐的则是《后出师表》中的“此臣之未解五也”。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12)

诸葛亮提出,他到汉中不过数年“损失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我西蜀一州之所有,再过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若是此时再不起兵伐魏,蜀汉则更无任何优势以讨贼。”

这也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蜀汉在前期汇聚的人才来自于全国各地,最早的有涿州时期和徐州时期的,大批文臣武将则是荆州时期的,这些人才都不是益州本地人,一旦这批人去世,剩下的益州本地人才更难以挑起“兴复汉室”的大旗。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13)

别忘了,当年从涿州、徐州和荆州就开始追随刘备的人才,很多都是奔着“兴复汉室”大旗才集中到一起的,等他们不在了,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士族根本没有任何远大理想,蜀汉将毫无前途,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诸葛亮的观点。

正因为此,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了千古一句: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尽人事听天命,北伐能否成功,不是诸葛亮能控制的。

诸葛亮为什么举兵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一再北伐)(14)

《风起陇西》作为一部古装谍战剧,能在谍战剧情之外展现出一幕历史画卷,将书本上的文章完整且深刻表现到电视剧里,把历史事件解释得非常专业,不仅是一种惊喜之作,也展现了主创人员们浓厚的三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