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读一首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诗。这首诗的题目叫《读陆放翁集》。他写道: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近代的中国人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之苦,因而特别注意历史上民族灾难严重的时期,特别推崇鼓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家、思想家。梁超把南宋文学家陆放翁推崇为“亘古一男儿”,着眼点就在于放翁诗以鼓吹抗金为基调。

“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放翁是他的别号。他生于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就是金朝发动侵宋战争的同一年。那年陆放翁十月十七日,当他在寿春淮河沿岸船中出世的时候,金太宗已于十天前下了伐宋的诏书。八十五年以后,他在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15日)去世,又在因开禧北伐失败而订立的嘉定元年和议后一年有余的时候。放翁念念不忘恢复,最后终于含恨而逝,所以临终写的《示儿》,实在是一生爱国思想的结晶。《示儿》诗说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放翁的希望固然落了空,然而这首诗七百多年来传诵不绝,在民族灾难严重的时候,经常起着鼓舞人心的作用。如果放翁地下有知,只要看到这一点,便可以得到极大的安慰了。

现在让我们简略地回顾放翁的一生。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1)

图|陆游

陆游在襁褓中经历了兵荒马乱的生活。陆家先住在荥阳,不久南迁寿春,在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回到山阴。建炎四年,金完颜宗弼渡江南侵,山阴也不是乾净土了,陆家逃避到东阳(今属浙江)的山里。这时陆游虚岁六岁,已经开始读书了。陆家依靠一位乡兵首领的保护,在山里住了三年,才回到老家。 陆家是世代仕宦的人家,也是文化气息极浓厚的人家。陆游的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高足弟子,父亲陆宰在北宋末做过转运副使等官,也很有学问。陆家藏书极富。南 宋政府在临安重建秘书省,为了补足缺的书,曾向家借钞一万三千余卷之多。陆游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也努力攻读,经常围坐书城,吟诵到深夜。

在南宋初年,陆家又是爱国思想极强烈的人家。陆宰反对和议,闲居在家。往来的朋友谈到国事,或流泪痛哭,或咬牙切齿。陆游受了他们的影响,又从见闻的时事中受到强烈的刺激,于是发展成为青年爱国之士。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2)

图|陆游像

试看少年陆游所见所闻的时事。十四岁,绍兴八年(1138年),和议开始;十五岁,宋金第一次和议成立;十六岁,金朝破坏和议;十七岁,宋朝杀岳飞,与金再次议和;十八岁,金朝册封赵构为“大宋皇帝”。他怎么能不愤怒?怎么能不痛恨秦桧之流的奸贼?怎么能不为岳飞惋惜?

这些看法后来经常在诗句中流露出来,例如: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

这说的是中原遗民见了宋朝到金的使者时流泪悲痛,但是遗民怎么知道南宋内部的情形呢?那实情是大臣们不支持收拾东京残局的宗泽,政府不能用善战的岳飞,否则中原是可能收复的。又如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一《追忆往事》

他不仅仅归咎于一个秦桧,霸主和误国的朝臣,都加以鞭挞。夷吾是春秋齐国管仲的字。新亭对泣是东晋初年朝臣在建康新亭宴饮时想念中原而哭泣的故事。陆游说江南不仅没有振兴国家的管仲那样的人物,当道者甚至心都死了,把中原都忘了。他对主和派的责极重,他自己的心情的沉痛,也到了极处。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3)

图|《钗头凤》

陆游在功名上很不得意。他二十九岁和三十岁时两次应试,都被考官列为第一名,也都因为文字涉及恢复,被秦桧所黜落。他只靠门荫在十二岁时补了个登仕郎的官衔,算是有功名的人。三十四岁时,到福建宁德县当个主簿(相当于秘书),才进入官场。孝宗即位后,因大臣中的亲戚帮忙,赐了个进士出身,其时陆游年已三十八岁。

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冬天,陆游得到费州通判的任命。第二年的闰五月,他离开山阴,到十月里才到达夔州,在途中花掉了五个月以上的时间。走得慢也有慢的好处,一路上可以细细地观察。他每天都写日记,记录观察所得,结果编成《入蜀记》六卷。这是一本写得极好的游记,文笔自然,写景状物,历历如绘。如写九江以东长江中的小孤山的一段,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他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庙在山之西麓,……晚泊沙夹,距小孤 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4)

图|陆游像

我们看他写得多轻灵,仿佛把读者引到了他的身旁,与他一同领略了江山的胜概。真是绝妙的文字!他的书中还有不少有关当日情况的记载。如说鄂州沿江有不可胜数的客商船只,首尾相衔,有好几里路,这是关于南宋时长江中游经济繁荣的记载。又如他说的水军演习状况,有每艘长二三十丈的战船七百艘,船上有城壁楼橹,旗帜鲜明,鸣锣击鼓,破浪往来,疾如飞翔,这是关于南宋水军军容的记载。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到南郑(今陕西汉中)的宣抚使司去当他的幕僚。他在南郑的时间不长,三月里到达,十一月初便离南郑往成都,前后只有七个多月。但是在以后的三十七年中,他始终怀念这一段生活,对它充满着激情。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5)

图|陆游

为什么?因为陆游感到自己站到国防第一线来了。汉中在今陕西南部,北面越过秦岭山脉,便是受金朝统治的关中。汉中,当年刘邦从这里出兵与项羽争夺天下,后来诸葛亮又把它作为北伐中原的基地。陆游到了这里,观察形胜,怀念史事,又看了韩信将坛、诸葛武侯祠庙等古迹,尽管他已经四十八岁了,胸中却激起一浪高似一浪的豪情壮怀。他出去打猎,亲手刺死过一头老虎。他登山远眺,浮想连翩,仿佛望见了关中的山川。他亲眼看到关中的汉族将官送到南郑来的蜡丸,原来许多人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断地把金人的情报告诉宋政府。他还筹划用兵方略,上条陈给王炎。

不幸的是,非但王炎不能用他的建议,而且王炎被召还临安了。陆游接受了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的任命,到成都去了。从乾道九年(1173年)到淳熙五年(1178年),他在四川寄寓了五年以上。他兼任过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代理过几个州的地方官,还闲居领过祠禄(不任实职,以“提举”某宫、某观的名义领一份俸禄)。淳熙五年春天,宋孝宗读到他在蜀中写的诗,想起了这个人,才把他召还。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6)

图|宋孝宗

陆游在四川并不得志,但是巴蜀的山川风土以及诸葛亮和唐代诗人杜甫、岑参,北宋文学家苏轼等人的遗迹,在冶炼他的诗歌上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四川是南宋上游要地,在军事上有重大战略意义,更是他念念不忘的事实。他显然很重视这一段生活,所以把生平所作的诗题为《剑南诗稿》。他的别号放翁也是在蜀中起的。他的老朋友范成大做四川制置使,是他的顶头上司,但是他不大注意上下级的礼节规矩,有人议论,他就索性自称为放翁。我不能多引放翁诗句,试举几句为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一《剑门道中遇微雨》

我们读这首诗,仿佛被诗人的笔锋领到剑门道中,看到一位年近五十的文士(当时陆游只是个七品官,又不过是幕僚,所以不会有什么排场),在濛濛细雨中,骑驴缓缓而行。从四句诗来看,他的心情很复杂,有淡淡的哀愁,也颇自负诗才,哀愁里面,几分是恢复之志未遂,几分是仕途失意,几分是离乡万里,很难分析,但肯都是有的。 再举一例:

诸公勉画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

一一《登剑南西门感怀》

这是对制置使范成大失望后的感怀。他希望范成大在恢复上做出番事业,但是老朋友却无所作为,只是诗酒游宴,因此他很有感慨。当然,范成大也有难处,没有朝廷的授意,他能够做什么呢?放翁只好说诸公努力筹划平戎的策略,我到老年时等着看太平日子吧。这其实是句反话,用意还在激励。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7)

图|《示儿》

陆游虽是被孝宗亲自召还的,然而到了临安后,并没有受到重用,只在福建、江西和浙江的严州(今浙江建德)做了几年官。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十五岁,在临安做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被人弹劾,无中生有地说是“所至有污秽之迹”,罢官回家。以后就在家里领祠禄。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朝廷修史,把七十八岁的老人重新起用。第二年,任务完成,仍旧回家。

韩侂胄发动的“开禧北伐”一 度燃起八十衰翁的希望之火(参见《开禧北伐的是和非》篇)韩侂胄贸然开战,招致兵败的恶果,有误国之罪,然在战前削去秦桧的王爵,改变谥法,追封岳飞鄂王,立韩世忠庙等措施实行的时候,确有一股伸张正义的气氛。放翁因此激动起来,是很自然的现象。他老了,不能为国效劳了,但是气概依然壮烈,“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里那匹老马显然是他自己的写照。他曾为韩侂胄写过篇《南园记》,有人便说他依附权奸,这实在是太苛刻的批评。陆游拥护的是抗金,当韩侂胄能够倡导恢复的时候,陆游自然用不着同他划清界线的。

北伐失败了,陆游失望了。但读者从《示儿》诗里,可以看到这个老人从来没有绝望。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8)

图|陆游纪念馆

一代天骄

早在公元143年,就是宋高宗正式向金称臣的第二年,一支蒙古军攻入金国境内,打破了二十多个寨子。这支蒙古军的统将是出于孛儿只斤氏族的忽图剌汗。他就是后来威震欧亚的成吉思汗的叔祖父。

十二世纪的蒙古各部落混战不断。忽图刺汗只是一部分蒙古人的首领,而且这个氏族也不能长久保持强盛的地位。1170年,首领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属下的酋长纷纷散去,也速该家只剩下孤儿寡妇,陷入极困难的境地。这几个孤儿中,有一个名叫铁(帖)木真,年方九岁,他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

少年时代的铁木真经历过许多磨难。为了躲避敌对部落的袭击,他曾忍饥在密林中潜伏了好几天,但是一走出森林仍不免被捉,被戴上了 枷示众,然后得到友好者的帮助,逃脱回家。他家里有八匹骗马(阉割过的马)被人抢走,他得友人博尔术的帮助,奋勇追去夺回。其时,他家里仅有的一匹马,就是他的坐骑。

铁木真就是在这样困难的境况下,依靠自己的两个兄弟和博尔术等不多几个人做帮手,收拾父亲的旧部,逐渐养成了气力,而且被贵族们推举做了汗。这是同忽图刺汗一样的汗,而且还不是蒙古各汗中最强的一个。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9)

图|成吉思汗

十三翼之战是铁木真刚刚兴旺起来时遇到的第一次挑战。一度和铁木真合作过的酋长札木合,怕他的势力过于强大,纠合了十三部三万人,向他进攻。铁木真所统各部,也有三万之众,兵力相当。他见敌有十三部,就把本部人马分成十三翼,在答阑版朱思与敌大战。所谓翼”,是把几百个蒙古包围成的圈子,首领的蒙古包位于圈子的中心。这个分兵迎战的方法,其实不太高明,大概铁木真初期缺乏经验,所以出此下策。一战结果,铁木真败了。他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但是札木合的愚蠢的举动,使他从失败者变成了成功者。札木合残酷地杀死了一些俘获的贵族,这在蒙古贵族的混战中原是常事,但是这次交战的双方原来彼此很熟,所以这个举动竟激怒了札木 合手下的一部分贵族。他们愤而投奔铁木真,铁木真的实 因而大增。以后,他彻底击溃了札木合。札木合只好投奔强大的王汗。

1202年,铁木真击灭了他的世仇塔塔部。他处置俘虏的手段极残酷,“将男子似车辖大的尽诛了,余者各分做奴婢使用”。这种办法比札木合杀俘虏,残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很清楚的事实。,铁木真击灭塔塔儿部,是他的创业史上很重要的步骤。塔塔儿部游牧的区域包括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在内。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10)

图|成吉思汗雕像

铁木真强大起来了,但是他要成为蒙古各部的首领,还有两个劲敌。这两个,一个是蒙古中部克烈部的首领王汗,一个是蒙古西部乃蛮的太阳汗。铁木真对付这两个强敌都是以弱敌强,他突袭王汗的驻地,王汗败走西奔,被乃蛮人所杀。铁木真处置克烈都人口的办法,与对塔塔几人完全不同,全部分配给自己的部下,从而加强了实力。

1204年的杭爱山战役,铁木真一举击败乃军,杀死 太阳汗。这一战的成功,是铁木真成为蒙古君主的关键。 乃蛮与畏儿人是邻居,受其影响,文化程度在蒙古 其他各部之上。铁木真要打败他是不容易的。他出兵之前 与群臣商议,不少人认为春季马瘦,以等秋高气爽的时 候为宜。其实蒙古马瘦,乃蛮的马也瘦,游牧民族一般不 愿在这种时候用兵,所以倒有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好处。 铁木真的两个兄弟就以此为理由,支持他的主张。 蒙古兵出动之后,太阳汗纠合各部,东进到杭爱山, 兵盛很盛。札木合在王汗败后,投奔太阳汗,这时也在军中。乃蛮的君臣开头很瞧不起蒙古军,说是如同羊, 可以一口吃光,蹄和皮也不留。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11)

图|1207年大蒙古国

不过太阳汗本人还有点头 脑,想用计取胜。两军对垒时,蒙古军的一匹瘦马受惊乱窜,跑到了乃蛮营里。太阳汗见了,与众将商议道:“蒙古的马如此之瘦,一定不能耐劳。我军可诱敌深入,乘其力乏之际,一战可以全胜。”他手下的勇将火力速八赤听了大怒,愤愤不平地答道:“先王用兵,有进无退,马的尾巴,人的背心,都不让敌人看见。“太阳汗被他一激,不愿担个胆小鬼的臭名,丧失了理智,立即跃马出阵,和蒙古军决战。这是骄兵必败的形势,自然不是作好充分准备的人的对手。

札木合在太阳汗军中望见蒙古军,发见军容严肃、队伍整齐的状况,便惊恐万状,说铁木真非往日可比了。两军激战的时候,他便乘机溜走了。这一天,两军恶战到黄昏时刻,太阳汗被擒杀,乃蛮军失掉主宰,完全溃散。到了第二天,余部完全投降。后来,札木合也被捉住杀掉。

时机成熟了。依照蒙古贵族的习惯,1206年,全体贵族在斡难河畔开了叫做“忽烈尔台”的贵族会议,推举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称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很快就向蒙古以外进行扩张。1209年,蒙古军攻西夏,包围首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迫西夏求和而去。1211年,成吉思汗进攻金国,少数骑兵直达中都(今北京市)郊外,会河堡(今河北万全西南)之战,歼灭金大将纥石烈执中的三十万大军。此后,蒙古军连年进攻内地。1213年,成吉思汗突破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进入河北平原,进逼中都。1214年,金宣宗被迫作城下之盟,与蒙古议和。

蒙古兵一撤,金宣宗马上迁都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成吉思汗大怒,认为金没有诚意,又从古北口进兵,围攻中都。1215年,中都陷落。蒙古军一部从西夏境南下,穿过陕西进河南,威胁汴京,然后渡黄河退还河北。金在今东北、内蒙的土地,也陆续落到蒙古汗国的手里。以后几年里,蒙古军攻占河北、河东、山东等地。由于成吉思汗在12191224年间进行了蒙古第一次西征,兵锋席卷中亚,进逼东欧,没有用全力攻金,所以金国还能够苟延残喘。

1226年,成吉思汗再攻西夏。1227年8月25日(旧历七月十二日)在清水县行营去世。这时距西夏投降,已经只有几个月了。

成吉思汗并没有取得全中国,但是他已经为蒙古贵族统治全国,为他的孙子忽必烈做全中国的元朝皇帝打好基础。最主要的一点是,成吉思汗善于在被征服的民族中吸收人才,使蒙古贵族的统治逐步适合中原的情况。没有这一条,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是不可能在中原站定脚跟的。

历史上成吉思汗四杰的结局(陆放翁及天骄成吉思汗)(12)

图|蒙古文字

结语

成吉思在中原、在中亚、在东欧,屠杀了无数人民,毁灭了许多城市,这些举动都应该受到谴责。但是成吉思汗毕竟是个雄才大略的历史人物,他开创的大帝国使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一个新局面,他为中国的统一也打好了基础。这些都是应该承认的。在他指挥下的一部分降官降将,为蒙古贵族从草味走向文明,起了一点积极作用,这也是应该承认的。

我想,对于有些历史人物,我们不必歌颂,歌颂就未免过分了,客观地承认其作用,则是应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