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良佑

这篇文章,“中国香学第一人”刘良佑谈麝香。作者潜心研究香文化,为两岸公认香学研究第一人,有“一代香学宗师”、“中国香学第一人”之称,他除了理论上的著作,还提出了一套香席的完整体系,开创了一条进入香学领域的新道路。

道家七重香(在古代用香实例中)(1)

所谓“香引”类的香料,就是它们本身并不直接拿来品评,但它们在香席活动中,却十分的重要,缺少了它们的参与,将使香席活动为之失色。从典籍记述来看,在古代用香实例中的“香引子”类别里,最重要的莫过于麝香和龙涎香了。

道家七重香(在古代用香实例中)(2)

麝香是雄性麝鹿的性腺囊中的分泌物,此性腺囊位于雄麝鹿肚脐后方的尿道口前面。只有在冬日将尽交配季节来临的时候,麝鹿的香囊中才会大量分泌麝香,其他的时间去捕杀麝鹿,其实并得不到好的麝香。

麝鹿是一种体型大小似中型犬、头上有小尖角的鹿科动物,它性喜高冷缺氧的自然环境,因此成鹿在春季的求偶交配行为,一般在三、四千公尺以上的高原和高山上进行。

虽然麝鹿分布于以西藏高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但即使在春夏两季也并非随处可见,且只有十年以上的雄性成鹿才有香囊可采。可惜的是,未成年和已成年的麝鹿,以及雄鹿和雌鹿,在远距离从外观上并不易分别,所以误杀的情况相当多,生态保育的课题十分严重,目前已被列入保育类动物。

道家七重香(在古代用香实例中)(3)

麝香因麝鹿产地的不同,而分为四种级别和品类。其中品质最高的产于西藏和四川的西北部,以及青海东南部的山区,以康定市和成都市为集散地,统称为“西藏麝香”。

西藏麝香的香囊(或称为香荚),在香孔的一面,四周有整齐的黄白色毛丝同心排列,毛丝不甚长:另一面为囊膜,色泽深褐油润,依麝鹿的大小、鹿龄,其外表可分为三种:呈微扁椭圆形囊膜,膜色似有蓝光的叫“蓝团”,这是最高档的。次级的囊膜为黄褐色,叫“菜油麝香”。再次级小而尖的叫“蛇头麝香”,它们的价格比蓝团都要便宜一些。

第二类的麝香,产于中国北部的甘肃省、山西省,以及蒙古国和俄国西伯利亚南部的亚特拉斯山区,称为“卡巴洹麝香”,卡巴洹( Gabardine)这个名词,源出于麝香的蒙古语 KABARGA,这种麝香的品质,虽比“西藏麝香”要差一级,但还算可以使用。

一般认为,此种麝香中国地区甘肃和山西产的较好,其次为蒙古,西伯利亚的产品极差。它的外形比“西藏麝香”扁平,面积较大,香孔不若西藏麝鹿的清晰,香孔四周的毛长而呈深棕色,在外观上和西藏麝香很好分辨,当然气味强度和油脂量也差得多,有时市场上也叫“俄国麝香”或是“蒙古麝香”。

第三类的麝香产于云南,品质和“卡巴洹”类似,不过它的香囊膜皮上有天然的褶皱,看来像个猪脸,所以云南麝香在市场上又俗称“猪脸麝香”。

第四类麝香,产于西藏南方的阿萨姆和尼泊尔一带,这个地区可能因为气候比较湿热,麝鹿的香囊很小,麝香的品质也就更差了,这种麝香通常只在当地使用,很少进入市场。

道家七重香(在古代用香实例中)(4)

麝香,虽然也可以像配中药时,直接从麝囊中钩取香粉来用,不过在配香时这样不但太浪费,而且无法在配香时掌握实际的比例。正确的方法是,先将麝囊中香粉取出后,用烧杯在十倍重量的热水中充分融溶,剩余下的渣子再用十倍重量的热水萃取一次。将两者溶液混合后,再加总重量十倍的纯水就得到琥珀色半透明的“熟麝香”溶液,将之密封在瓶中可冷藏保存。熟麝香冷藏时,其中的脂肪会凝结聚合,用熟麝香配香,才有可能精确控制和计算分量。在配置香丸、香饼、塔香或者线香时,可随时取用。

道家七重香(在古代用香实例中)(5)

道家七重香(在古代用香实例中)(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