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1日讯 济南南部山区的大山深处有一个金钢纂村,村子位于三面环山的葫芦峪里,村南面的道路直通锦绣川水库,往北翻过一段蜿蜒盘旋的盘山路驾车一小时左右,可以到达济南市区。而为了打通北去济南的道路,地处大山深处的金刚纂村却用了整整11年……

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爬山记(开山劈路十一载)(1)

金刚纂村约500口人,总面积3500亩,土地大多是山地。从前这里是个出了名的小山村,缺水少土,交通不便,去济南需要翻山越岭。穷则思变,1994年,改变开始发生。这一年,“当代愚公”故事的主人公——马广业,来到了村庄,属于金刚纂村的“光荣与梦想”由此开始书写。

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爬山记(开山劈路十一载)(2)

马广业,1959年出生,1994年成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初,马广业发现金刚纂村的面貌很差,群众没盼头,干部没劲头。1994年,他将目光望向了北岭,下定决心劈山修路。他在全体村民大会上,眼含热泪地说:“是老祖宗把我们生在这个穷地方,不干没盼头、没出路。”

金刚纂村北去济南需要翻过一座大山,经过测量,上下山的路共3.5公里,山头需要下落40米,总工程量20多万立方米。这对几百人的小村来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开工日子定在1994年11月29日,在头一天晚上,马广业一夜没睡,除了工程量大,人员缺少也是一大问题,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子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妇女。但马广业决心已定,为了改变全村的面貌,只有横下一条心,打通北岭。

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爬山记(开山劈路十一载)(3)

1994年11月29日上午8点,金刚纂村的修路队来到山脚下,撬开了挡在村子通往济南城区的第一块石头,劈山修路的仪式是一挂小鞭炮,从此拉开了十一年的修路工程。

马广业将全村划分为15个施工小组,人们推车挑筐,有车的推车,有锤的拿锤,干不了重活,那就干轻的。年轻人砸石起石,妇女负责运石头。有的人把孩子放在筐里挑着上山,用棉被把孩子裹住放在路边。无论是寒冬,还是炎夏,金刚纂村北岭上的锤声一天也没停过,开山的炮声也一天没有断过。许多金刚纂村的孩子,就在目睹着父辈们修路的过程中长大。

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爬山记(开山劈路十一载)(4)

2005年9月29日,这是金刚纂村人圆梦的日子,历经十一年的拼搏,一条宽8米、长2500多米的进城路通车了。那一天,村里比过年还要热闹。马广业说,在漫长的十一年修路历程中,自己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没太流过眼泪。但是在通车的前一天晚上,他哭了,因为祖祖辈辈都没有修起来的路,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终于打通了。

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爬山记(开山劈路十一载)(5)

如今的金刚纂村史馆里,一组简短的数据记录了修路的艰辛付出:十一年里,金刚纂村累计使用炸药20余万斤,金刚纂村人用镐、锨、锤等原始工具,肩挑人抬,硬是凿开了北岭。

路通了之后,金刚纂人去济南城区更加方便了,但马广业很清楚,修路是为了致富,与修路相比,致富的路或许更难。“现在村里还不富裕,还需要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和创新,让老百姓过上更富裕、更美好的日子。”马广业说。

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爬山记(开山劈路十一载)(6)

马广业与村民们一起因地制宜,设计修建旱地水窖900多个,新修防渗渠3000多米,引进优质蔬菜。在他看来,“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南部山区工商业历来是短板,只有乡村旅游这条路子。在他的带领下,金刚纂村利用村民房顶、空闲地等建造民俗20余套、发展了四家餐饮,结合劈山修路的事迹,金刚纂村的旅游人气也渐渐高了起来。

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爬山记(开山劈路十一载)(7)

曾经的穷乡僻壤,现在已经成为济南十大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未来,金刚纂人与大山的故事将续写下去……

闪电新闻记者 董洁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