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大利导演著名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海上钢琴师》从一上映就广受好评。在二十年前,这部既没有任何冲击性的视觉场面,也没有任何俊男靓女的电影深深俘获了观众的心,当这部电影的修复版上映之后,七天之内就狂揽5000万票房。

从心理的角度海上钢琴师深度解析(看似悲情的人生)(1)

在我们已经对电影情节非常熟知的情况之下,是什么驱使我们踏入电影院再一次欣赏这部佳作呢?我想1900对人生,对命运,对爱情,对名利的深度思考才是让我们禁不住再看他一次的理由。

作为托纳多雷最引以为傲的作品之一,《海上钢琴师》并没有像《天堂电影院》或是《大家一切都好》一样讲故事的背景放在自己的故乡西西里岛,而是将其置于一艘往返欧洲和美国两地的豪华邮轮弗吉尼亚号之上。

平淡无奇的故事,悲惨的人生

故事的主人公1900是一个被父母遗弃在钢琴上的弃婴,挖煤工人丹尼对这个婴儿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收养了他,并且给他取了一个像火车一样长的名字,我们暂且叫他1900。在丹尼的葬礼上,1900第一次听到了音乐。本应被送到孤儿院的1900在一个夜晚向大家展示了他无师自通的音乐天赋。他坐在琴凳上,却连脚都碰不到踏板,但是他用钢琴演奏出的美妙动听的歌曲,不仅吸引了旅客,也感染了船长。

从这之后,1900就开始了他的音乐之路,不过这条道路是伴随着这艘大邮轮的,天赋异禀的1900一生中都没有踏上土地。在邂逅了一个陌生女孩之后,本来下定决心的1900却止步于船舷,他面对熙熙攘攘的大都市却无法适应,最终还是回到了船上。

从心理的角度海上钢琴师深度解析(看似悲情的人生)(2)

在弗吉尼亚号上,1900似乎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所以当他面对没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都市时,他退却了,即便那里面有自己心爱的女孩陆地上的复杂让1900感到茫然无措,最终他也没有离开这艘船半步,就像当初选择留在留在船上一样坚决,1900伴随着爆炸声和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轮船一起沉入了水底。

生活在轮船上的1900生性单纯,但是却能够洞悉每一位游客的心理,它能够用音乐的舒缓湍急来展示旅客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歌声的激越来描绘一个与情人私奔的女人,舒缓悲伤的旋律来刻画陷入往事不能自拔的男人,富有节奏的探戈声用来展现与人共舞的风尘女子,诙谐急迫的节奏去讽刺混迹于上等舱的小偷。1900就是这么的富有才华,当客人要求他演奏特色小调时,他只需要稍听一下旋律就能弹奏出正确的旋律,从而赢得观众的青睐;当“爵士乐发明者”杰利要和他斗琴时,他用自己的惊人实力赢了这个狂妄自大的“祖师”,最终杰利只好灰溜溜的下船。

从1900第一次接触到音乐开始,他的一生都在和钢琴打交道,他可以在豪华的舞池边演奏,也可以在下等舱演奏。他可以用自己的音乐和风浪一同起舞,也可以让众人沉浸在自己的歌声中久久回不过神。他可以在弹钢琴的时候去揣摩他人的心理,也可以在爱情来临时毫不费力的弹奏出旷世之声,甚至到了临死之前,1900还在那台无形的钢琴上弹奏属于自己的声音。此时的声音虽然温柔却又彰显恢弘,导演似乎在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再感受一遍整个故事,平复自己的心情。

从心理的角度海上钢琴师深度解析(看似悲情的人生)(3)

1900是一个天才,如果放到现实世界中的话,他一出生就已经到了贝多芬穷极一生想要到达的境界,和莫扎特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但是天才就有天才的孤僻,天才就好像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怪物,他拥有世人难以拥有的音乐天赋,但是却因为自身性格而不能融入到这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船客对他的态度同样也能够显现出这个世界和1900的难以融合。在船上,每个人都痴迷于他的音乐,他们伴随着1900的琴声起舞,听着1900的乐曲入眠,可是当自由女神像映入眼帘的时候,一句“America”足以让众人忘记这个天才钢琴家的优美旋律。下了船之后,船客们都忘记了他,只有马克斯能够一直记得他。在弗吉尼亚号将要炸毁之前还能够去拯救他,这是1900的悲哀,同样也是他的幸运。

即便是有着悲惨的人生经历,但是托纳多雷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依然赋予其批判现代社会追名逐利的角色设定。作为一个弃婴,1900的出生就注定了与现实社会的水火不容,在锅炉房中的成长经历更是对传统观念的讽刺。1900为讽刺追名逐利的社会而生,他的一生也确实在在践行这一性格特点。1900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在他的眼中,幸福就是能够坚守自己的音乐,面对外界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他选择了更为静谧的环境,1900在用88个琴键去弹奏出无限的生活。

处处可见的象征艺术

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杨德昌

马克斯作为整个故事的讲述者,画面也在跟随着马克斯的思想不停的转换,从陆地到海洋,从过去到现在。如果说马克斯代表着人们对物欲的追求,那1900就是人们心中的最后一片净土,一个只有音乐的乌托邦。

从心理的角度海上钢琴师深度解析(看似悲情的人生)(4)

托纳多雷在执导《海上钢琴师》时,用了很多的象征手法。象征作为一种基本的艺术手法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运用,不论是在文学还是影视方面,作者通过某一事物的外在特征,将自己的思想寄托于其中,从而传达给读者或者观众。象征的本体和喻体或许并没有特别神的联系,但是导演在对本体的某一突出特点进行放大时,观众就会将这两者进行联想,进而去找到导演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思想。在《海上钢琴师》中,托纳多雷就是用马克斯象征名利,1900象征对人生追求的坚守

每当轮船靠岸的时候,那些满怀物质生活追求的船客就会选择上岸,踏上这个给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土地,在自由女神的指引下追逐自己想要的富足生活,他们对于陆地是痴迷且狂热的,这种狂热并不亚于在船上听到1900的歌声。但是1900注定是那个不能下船的人,自由女神给1900指的那一条路没有尽头,这对于想要掌握一切事物的他来说是极为可怕的,于是1900站在船舷上将自己的帽子扔到了水里,象征着与陆地撇清关系的决心

1900可以沉迷于自己的音乐中,将自己的人生和音乐融为一体,他的心灵从未受到来自花花世界的污染,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在他看来是极为可怕的。他就像是一生都飞翔在海面上的海鸟一样,用音乐与大海相容,但凡踏上陆地,就会失去人生的方向,所以他不能够理解船客的欲望,在面对马克斯的再三邀请时也不为所动。

从心理的角度海上钢琴师深度解析(看似悲情的人生)(5)

在杰利和1900斗琴的那一段,1900的胜出也可以说是托纳多雷的刻意为之。1900的最终胜出就相当于是在物质利益和精神文明的战斗中,精神文明毫不费力的就能够胜出。杰利带着巩固地位的心态上船,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就已经是剑拔弩张。杰利对1900是不屑一顾的,他认为这个从来没有下过船的人就是一个懦夫而已。斗琴的第一个回合,杰利带着对1900的蔑视演奏了一段曲子。杰利是一个从风尘之地长大的孩子,他的歌声虽然轻柔但是却充斥了对金钱,地位,荣誉的渴求。即便是婉转动听的音乐到了杰利的手上之后也披上了世俗的外衣。相反,1900的《圣平安》看似败了气势,但是在心理上1900已经赢了。

在前半段斗琴时,1900是带着欣赏与感动的情绪去听杰利的歌曲的,但是杰利却一直在嘲讽。1900的音乐是为自己而弹奏的,他的感动也仅限于杰利弹奏音乐的时候。那种对音乐的纯粹追求才是托纳多雷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精神文明永远是高于物质文明的,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同样会是这样。

从心理的角度海上钢琴师深度解析(看似悲情的人生)(6)

人生的抉择:坚守还是放弃

1. 对自由的真正追求

对自由以及人生旅途的态度同样是托纳多雷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当马克斯和1900一起站在下过雪之后的甲板上时,马克斯问1900为什么不想船。1900说,他非常不理解陆地上的人,他们在夏天的时候向往冬天,在冬天的时候向往夏天,所以他们一直不会厌倦旅行,想到一个无限远的地方找到宜居之地。但就是因为这种没有意义的旅行,让他们浪费了太多的光阴,我并不羡慕。

1900从不下船,表面上是对音乐,对海洋的坚守,但是在内心深处却是对自由的真正追求。在船上的时候,1900可以旅行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即便没有去过新奥尔良,但是依然能够想象到那里起浓雾的样子。甲板上的人们在看到自由女神时会高声大喊,1900目送着两千人对陆地的狂热。在这些人眼中,美国就代表着财富和自由,但是在1900心中,只有音乐才是通往自由的唯一途径。

从心理的角度海上钢琴师深度解析(看似悲情的人生)(7)

2. 在爱情中坚守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

世上任何一个人在面对像1900这样的爱情时,都不可能会隐藏这种对爱情的渴望,他同样是如此,1900唯一下定决心想要下船时,他在船舷上站了很久,但是他最终还是放弃了。

就像裴多菲所说的那样,当自由摆在我们面前时,爱情和生命都会显得异常得渺小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非常纯粹的境界,就是不愿意沾染陆地上的俗气。那些船客和1900的人生追求是截然相反的,即便是他最好的朋友马克斯也同样是如此。

1900就是一位捍卫音乐的勇士,他选择了与孤独为伴,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在爱情中坚守的力量是最为强大的。

3. 关于选择

即便是导演不认可的人生态度,对于拥有那种形象的角色来说,他们的道路也是一种选择。马克斯的离开,杰利的强势,演奏竖琴老人的抗争,以及1900的坚守,不同的选择就意味着有着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关于1900,托纳多雷是赞同的,很多观众也是赞同的。即便是1900真的下了船,他肯定也不会像马克斯描绘的那样生活,因为那种生活和自己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从心理的角度海上钢琴师深度解析(看似悲情的人生)(8)

小结

《海上钢琴师》之所以会被推崇到这么高的地位,是因为托纳多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美的自我。一个不被世俗沾染,坚守自我的形象,1900拥有着世界上最纯净的灵魂,他代表的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自由。

在这个被物质利益深度“污染”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奔波, 对于精神文明的关注是如此的微乎其微。看完影片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是在为信念而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