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吹过湖面上的涟漪,思绪仿佛打开了回忆之门,站在今天的历史长栏上追寻过去的自己,才恍惚明白杨绛先生说的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zhì),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仓央嘉措最经典的句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仓央嘉措最经典的句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仓央嘉措最经典的句子

晚风吹过湖面上的涟漪,思绪仿佛打开了回忆之门,站在今天的历史长栏上追寻过去的自己,才恍惚明白杨绛先生说的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zhì),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有华,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的气质里,会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只是我们未曾回去发现而已。曾国藩有句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其实,读书,是一个人构建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思考书中的内容可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滋养。思想与精神上的获得与满足,是无形无质的,它无法用金钱来明码标价,但它的存在、作用和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想要减肥,她每天都去锻炼,周围的人只知道她每天好像去锻炼,但是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来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我曾经在一本励志文案里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三观藏在她看过的书里 。我一直以为这句话好像很有哲理,可是我却自始至终未曾明白它的含义,我把它记在我的收集本的第一页,每次翻开本子,都会看见它,直到有一天,我顿悟了它的含义——在重读《论语》、《大学》时,我发现它们的思想能帮助我理解我们中国人的性格和追求,以及在中国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与磨难,战争与痛苦,失望与绝望时,为什么还始终保持为一个齐心协力的整体;更能教会我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做选择,哪怕一件生活中很小的事也要用心对待。

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展。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可见《大学》是古之思想之基础,易晓,宜先看。《大学》的【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宗旨。这三条纲领既是对《大学》总体精神的把握,也是我们做人的品德,胸怀天下,怀有一颗“至纯至真的善良”之心,方不枉此生。【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三纲目的的方法和途径,塑造了我的为人处事原则,让我在人生这条进修阶梯明白做人的永恒道理。

一个人读过很多书,但是后来往往大部分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究竟有没有意义?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我们读过的书中内容并不是很深刻地印在脑海里也不能拿起笔就可以写成一连串富含哲理的,能引起人们产生共鸣的语句,但是读过的书的思想却是刻在了我们的价值观里。一个人认真读过的书是早已融进他的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但是读书也不能光去追求数量而忽略思考,不去讲究实践与适度。要始终明确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论语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采则显得粗俗,文采胜过了质朴则显得虚浮。读书也好,学习也好,甚至于做事也好,都讲究一个内外协调,知行合一,把握好书中的思想才是把一本书读得通透。

如果你不曾见过书中优美的语句与丰富的情感,又怎么会明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为人处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