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说了两个对比非常鲜明的人物:,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红楼梦中甄士隐的遭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楼梦中甄士隐的遭遇(红楼梦开篇为何要写甄士隐的故事)

红楼梦中甄士隐的遭遇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说了两个对比非常鲜明的人物:

一个叫甄士隐,一个叫贾雨村。

批语特别提示我们:甄士隐代表将“真事”隐去,贾雨村代表“假语”留存下来。

就是要告诉我们,红楼梦看似是“满纸荒唐言”,其实暗藏了“血泪”的真事、真相。

红学家一直认为,甄士隐是作者曹雪芹本人的化身,甄士隐、贾宝玉,都是作者自己,甄士隐只出现在第一回,也只用这一回,就演绎完了贾宝玉后面全部的故事。也就是甄士隐是什么样的命运,贾宝玉就是什么样的命运,也代表曹雪芹、曹家是什么样的命运。

甄家父女遇上一僧一道

红学家的这种解读,完全是基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小说”的牵强附会。所以才会简单地把甄士隐当作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用甄士隐的家庭不幸,来影射曹家遭遇的不幸。

其实《红楼梦》绝不会这么肤浅。细心的红迷朋友,可能发现了一点,《红楼梦》其实是按照时间倒叙来写的,甄士隐的故事,其实是新近发生的;贾宝玉和贾府的故事,反而已经是历史了。

《红楼梦》还有个很奇怪的地方:就是在第五回,贾宝玉魂游太虚,通过判词判画和十二首曲子,已经提前告知了书中人物的最终命运结局了。甄士隐做的《好了歌》注解,也揭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和最终结局。

这等于是剧透了啊。按理说这是写小说最忌讳的事啊,因为一点悬念都没有了!作者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因为《红楼梦》表面上是一部风月小说,其实是一部“风月历史”,是史书,所以又叫《风月宝鉴》——关于清风明月历史宝贵的借鉴。

因为是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最终的结局结果,大家当然都知道了啊。那就不存在剧透的问题了。你看书中的判词、判画,完全是模仿《推背图》。《推背图》的每一首诗每一幅画,都是在讲述一段历史。贾宝玉看到的每一首判词、每一幅判画,对应的也是某个历史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作者在创作《红楼梦》的时候,离南明最近,所以开篇第一回就从甄士隐的故事写起。甄士隐和香菱父女俩,就代表南明。作者用一回的时间,写完了南明的烟消火灭,然后再开始写大明王朝是如何灭亡的。所以先写甄士隐,然后再写贾宝玉,写林黛玉进贾府的事。最后也必然以林黛玉的死,也就是大明王朝的灭亡,将整个故事的悲剧情绪推向高潮。

甄士隐的故事,其实是南明灭亡这段历史的简写。后面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才是整个明朝走向衰亡的详细过程。这才是重头戏。这才是让后人能够引以为鉴的血泪历史。

在当时的人看来,崇祯皇帝上吊殉国,就标志着明朝已经灭亡了。南明只是苟延残喘,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所以红楼梦只用开篇第一回借甄士隐的故事,就简单交代了南明的历史。

而南明的灭亡,代表大明王朝 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甄士隐给《好了歌》做的注解,其实就是对大明王朝兴亡史的注解。最后的结果是“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最后的结果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好了歌,就是兴亡史。

好,就是兴;了,就是亡。

当年有多兴盛,最后“完了”就有多悲惨。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开篇第一回要写甄士隐的故事了。因为整部《红楼梦》是写明亡清兴的这段历史,那重点当然是要写崇祯皇帝的明朝是怎么灭亡的,但南明史也不能不写,于是用第一回来全部交代清楚。

暮年甄士隐跟跛足道人去了

所以甄士隐的故事,在第一回就基本结束了,然后,他只需要三劫过后,在北邙山等着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引度完所有的痴男怨女,一同到太虚幻境销号就完了。

不过当年读《红楼梦》,总觉得甄士隐的故事意犹未尽。虽然在通行本的最后两回,甄士隐再次出场。但还是觉得那个结局太平淡,不过瘾。因为当年我最关心的是,甄士隐和他女儿还能不能再相见?

通行本里是说甄士隐亲自去接度香菱到太虚幻境,这是不合理的,因为甄士隐只是个道士,还不是神仙,没法超度别人。而且根据“僧度女、道度男”的原则,最后引度香菱的,应该是癞头和尚。

真实的结局究竟是怎样呢?我们暂且放一放,先来具体了解下甄士隐这个人。


我们先看甄士隐的第一个谜团:他的名和字。


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

很多朋友对这个名和字,觉得很难理解。因为古人的名和字,往往都是有明显关联的。比如赵云,字子龙,因为云从龙嘛。岳飞,字鹏举,寓意大鹏展翅高飞嘛。

那甄费和甄士隐,能有什么关联呢?

当然有。红楼梦作者不可能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只有红学家才会闹出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的笑话。因为曹霑和曹梦阮,从字意上八竿子打不着。

甄士隐,名费,字士隐,这名和字,其实是来自《中庸》里一句名言:

“君子之道,费而隐。”

什么意思呢?是说君子之道,要付出很多代价,是很难达到的,而且它又是很隐蔽的,不容易察觉的。

所以他“姓甄,名费,字士隐”,就是暗示了“君子之道,费而隐”。而甄士隐的“君子之道”,可以理解为“南明的兴亡之道”。南明之道,可以说也是“费而隐”。南明苦苦坚持了18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后连这段历史都被清朝篡改、隐藏起来了。

甄费,代表南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甄士隐,代表南明这段历史被隐藏。

用一句诗来表示,那就是“白骨如山忘姓氏”。付出的代价是“白骨如山”,得到的结果却是“忘姓氏”。

甄士隐父女

至于有人说,甄士隐,名费,是说谐音废,废物的废,意思是甄士隐是个废物,代表甄士隐影射南明第一个皇帝弘光帝朱由菘。朱由菘确实是个废物皇帝。但如果解读成废物的“废”,那名和字,就没有什么关联了。

我还是认为甄士隐是象征着整个南明,而不是单独指弘光帝朱由菘。他的女儿香菱,我们上一回刚说了,主要是影射永历帝朱由榔。

既然是象征整个南明,那当然也会有南明第一个皇帝朱由菘的影子。


那我们看看关于甄士隐的第二个信息:甄家是本地望族。


书中说“家中虽不甚富贵,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这个本地,当然是指姑苏城。而姑苏城,开篇就明确交代了,是“地陷东南处”,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甄家不怎么富贵,那他凭什么被推为望族?

显然作者说的是反话。甄士隐的真实身份,是富贵之极。

甄家所在的本地,是“当年地陷东南处”。这个问题我们在节目的第二回就说了,开篇的楔子,通过写女娲补天,而隐藏了水神火神大战,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的故事。书中第一回开头就写“地陷东南”,是告诉我们:在此之前,还有个“天倾西北”的故事,还有个“水火大战”的故事。

这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红楼梦》先写甄士隐,然后才写贾宝玉林黛玉?因为“地陷东南”就是隐喻清军南下消灭南明。当时的读者,看到“地陷东南”,自然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马上就能明白后面贾家的故事,就是“天倾西北”“水火大战”的故事。

甄家的故事,是当下的历史;贾家的故事,则相当于前传。所以在说完贾家的故事之后,最后还是回到甄士隐的故事。所以是甄士隐三劫过后,和红尘中一干痴男怨女,在北邙山会齐,到太虚境销号。这样整部《红楼梦》的故事才算完结。


我们再看下甄士隐的第三个信息,他的妻子封氏。


甄士隐的妻子,姓封。封建社会那个“封”。书中说封氏是“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妻子姓封,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封妻荫子”这个成语。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

甄士隐与女儿英莲(香菱)

中国古代伦理中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分成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甄士隐和封氏,是夫妻。但甄士隐影射的是南明的君王,那封氏对应的应该是南明的大臣。所以他们表面上是夫妻,其实影射的是君臣。因为这些王爷们,一夜之间成了南明的皇帝,那自然要封妻荫子,大搞封赏。每一派人马,都想推举自己拥护的王爷当皇帝,那他们就有了拥立之功,也跟着成了王侯将相。这在古代,可是中国人最大的买卖,只要干一票,干成功了,不但自己这辈子不愁了,子孙后代,也跟着成了侯门公府。这么好的事,那当然打破头都要去抢。

于是乎,清军还没南下,南明小朝廷,为了推举谁当皇帝的事,内部就已经自杀自灭起来了。

即便确定了皇帝,内斗依然不消停。尤其是朱由菘的弘光政权,君臣关系非常狗血,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君王荒淫无道,大臣勾心斗角。结果短短一年,拥立朱由菘的江北四镇将领,自相残杀,结果两个被杀,两个降清,连同皇帝也被刘良佐当作见面礼送给了清朝。

接下来的唐王、鲁王和永历帝的南明政权,也好不了多少。除了李定国、郑成功等少数几个民族英雄,南明绝大多数文臣武将,都是趋炎附势之徒、见风使舵之辈。除了和自己人勾心斗角,其他就没干过什么正事。如果内斗输了,往往恼羞成怒,转身就投降了清朝,做了汉奸。

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我们就能理解,甄士隐落魄之后,投奔他的岳父封肃,为什么会被嫌弃了。因为这个封肃,影射的是南明那些见风使舵、争权夺利的大臣。

这里要说一下,有的古本说封肃并不是甄士隐的岳父,而是他的大舅子,也就是他妻子封氏的兄弟。这个说法显然更合理。因为甄士隐已经年过半百了,那他岳父也应该是六七岁的老人了,也应该活通透了。很难想象,六七十岁的老头,还是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小人。何况女婿家遭遇了这么大的变故,岳父大人就是看在女儿的面子上,也不会做得太过分。

但如果封肃只是甄士隐的大舅子或小舅子,那就能理解了。大舅子能真正对妹夫好的,恐怕没几个。何况还是个逃难来的妹夫。

总之甄士隐影射的是南明的君王,那他的妻子封氏、大舅子封肃,当然是影射南明的臣子。他的妻子是个“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的贤妻良母,是南明的忠臣。他的大舅子封肃,则是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小人,是代表南明那帮混蛋大臣。

关于甄士隐,大体说这么多,但甄士隐的最终结局,我们还是没说。别急,下一回我们将他和香菱的结局一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