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征文#

《三国演义》远远要比《三国志》好看,因为它具备了中国最早爽文小说的经典元素:开局就是一穷二白的刘备在街头遇见两个打架斗殴的猛男,在他庞大的主角光环映照下,在王霸之气的影响下:三国历史上武力值最高的两位选手关羽、张飞眼含热泪,拜倒在刘皇叔的纯手工草鞋之下。活脱脱一个从草根到皇帝的励志故事,古代版“屌丝男士翻身记”。在电视剧《风起陇西》中,蜀汉政权已经进入了日薄西山的局面,只剩下诸葛亮苦苦支撑。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1)

这就是政ZHI本身,三国演义那是小说,一个朝代不仅仅是打仗,还有很多很多的内部斗争。想想为什么曹操兵败赤壁就调整方针,专注朝堂了,一是年纪大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内部很复杂很乱,不处理好,自己的权利会旁落的,就比如司马篡曹。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2)

曹魏的朝堂相对比较简单,曹丕篡位时采取了九品中正制笼络士族,因此他和曹叡时期曹魏的朝堂就是铁板一块,曹叡死后则是皇帝和权臣的矛盾,主要是曹家和司马家的较量。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3)

《风起陇西》电视剧版对原著进行了大幅改动,狐忠应该不是烛龙了。如果保持原著的结局,即烛龙是诸葛亮的一枚棋子,那么我猜应该就是荀翊了!就是荀翊,他第一次得知白帝时的神色有内容,这虚构的名字就是曹魏的,不揭发白帝,可以继续利用他传递消息!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4)

我追到了第十集,本来也以为狐忠不是烛龙了。但是,如果诸葛亮的总目标是李严,顺便收拾张郃呢?这样一来,狐忠的行为就可以解释了。他撺掇李邈,制造内部矛盾,诸葛亮正好可以借机把李严势力连根拔起。李邈本来就是益州的死硬派,曾经当面怼过刘备,被废为庶人……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5)

张郃的大军动向为什么要依赖于间谍提供的情报?你的侦察兵呢?古代行军速度又不快,大量安排侦察兵就能知道对方动向了。况且大军一出发,间谍就不再能更新情报了,你怎么知道对方主将不会中途改变进攻方向呢?不也还得靠侦察兵嘛?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6)

双方都在拼计谋,虚虚实实,只靠侦察兵难以判断真实意图,必须要谍报人员先拿到情报,才能提前准备,以前的古代战争剧都是大场面,缺少这个部分,这部剧蛮好的。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7)

靠斥候是可以侦测到离前锋大约二三十里左右的敌情的。这个距离留给中后军大规模兵马调动的时间是不足的。再看看马谡在街亭的防御工事,想要及时调整过来难度有点大!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8)

蜀国派系就好些个:外来的就有河北派 荆州派;完了进了益州还有本土派;另外还有降将派。后者基本没多大作为,就是前两个一直在斗!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9)

直接以黑白评价历史人物本来就存在很大偏见,诸葛亮未被重用,你还让怎么重用。刘备世之枭雄,做大事的人,更是屡战屡败锲而不舍是三国时期少有能为理想奉献青春奋斗终身的典范!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10)

刘备是三国基础最差的一个,可以说基本是开局一个碗,打仗基本没赢过,能建立政权43年确实不容易。刘备艰苦创业是一回事,诸葛亮临危受命是另一回事。就算我处在刘备的位置,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毕竟当时靠的是士族力量,诸葛瑾是嫡长子,带着家中主要力量投奔东吴,诸葛亮是家中老二。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11)

哈哈哈,你看看小说就知道了。这就是架空历史,马谡失街亭后这一时间是空白的,根据史书《三国志李严传》中将军李严反对诸葛丞相常年征战,蜀地困苦,粮草不济,最终导致粮草供应没跟上,北伐失败,李严被贬为庶民。作者凭空想象勾勒出这段时间发生的故事,新版的李严与诸葛亮的内斗,和吴魏之间精心斗争的间谍与反间谍的故事。以烛龙为主线,各种支线汇聚到最后,都是小人物的结局。只有丞相诸葛亮统筹全局。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12)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13)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14)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15)

三国各英雄去世年龄(风起陇西烛龙三大嫌疑特征)(16)

#影视杂谈##八卦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