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知派# #国防科普# #历史冷故事#
1942年五一大扫荡的时候,冀中军区22团,曾经在5月13号,对日军中机动性最强,对我军威胁最大的,110师团加岛步骑炮混合支队,发起过连续伏击。将其中的110骑兵大队重创,打伤了大队长加岛武夫,并创造了自己零伤亡的战争奇迹。
在这以后,日军开始搜寻22团主力的下落,试图报复。双方其后发生了多次,棋逢对手的精彩战斗。这里说的,就是22团总支书记贺明,带着二连单独活动时,被加岛步骑炮混合支队的余部发现,发生的一次遭遇战。
一、当时的局势
前面说过了,22团是个基干团。该团没有营级,团下面直接就是四个主力连,还有一个装备重机枪、迫击炮的警卫连,和一个侦察连,全团不过655人,也就是一个营的大小。
在当时遇到敌人的大扫荡,我军的策略,都是化整为零,分成连队级别的小目标,单独进行活动。22团当时的策略,是拆成各300多人的两个部分。
由团长左叶带第一连、第二连,和一半的警卫连活动。而政委梁达三,带三连、四连,和其余的一半警卫连作战。
当时的作战方针,是当敌人分进合击的时候,要想办法跳出敌人的合围圈,以不被敌人击着为原则。当友军被敌围困时,要把握时机,予以牵制策应,同时掩护地方干部群众撤退。但是当时,五一大扫荡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各部队连续作战,无法休整,战士们都非常疲劳,武器弹药消耗也很大。
而22团伏击加岛支队后,吃了大亏的日军,特别是其中隶属于110师团的部队,从上到下,都感到受到了奇耻大辱。在其后,对22团开始了疯狂的围剿和报复,一有蛛丝马迹,就疯狗式得咬着不放。
到了5月23号,他们终于在赵户村,发现了左叶团长所带领的22团一半主力。但是发现的太晚,经过一下午的作战,却最终被滑不溜手的左大团长,带队在夜间成功突围而去。
但就算是这样,部队再以三四百人的规模活动,也明显是不行了。于是左叶团长的这一部分,就再分成了两半:左叶团长本人,带团直和一连在无极县、深泽县作战。而二连,主要由总支书记贺明带领,去定县南部、无极县北部一带活动。这样部队规模较小,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性比较低。而且机动灵活,也方便获得补给。
要知道当时的八路军,为了游击战的轻便灵活,都是只带着基本枪支弹药机动的。这样单兵全部负重才不过十几斤,跑起来很快。而日军带着全套武器弹药和补给品,单兵负重三四十斤,往往是跑不过我们的。
而八路军的粮食补给,都是依靠平时建设的堡垒村和仓库,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当时冀中平原的村子,规模都不大,供养一二百人的连级部队,相对比较容易。要是一次性涌进七八百人,光是做饭就要动员全村,目标太大不说,也耽误时间。
二、22团二连的精干领导班子。
当时带队的,是时任22团总支书记的贺明将军。
贺明将军,1919年出生,陕西省武功县人,原籍山西省临猗县闫家庄,后随母定居陕西省武功县(今杨陵区杨村乡夏家沟村)。
1937年18岁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入陕北公学学习。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吕正操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任民运干事,曾任冀中军区第六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十二区队政治委员。1942年五一大扫荡时候,时任冀中军区七分区22团总支书记。
当时贺明将军只有23岁,但是已经是参加革命多年,在战斗中成长起来,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八路了。而且他受教育程度较高,善于学习,还善于总结经验,在艰苦的游击生涯中,还坚持着记日记的习惯。从后世留下的文章和回忆录来看,将军文笔很好,心思细腻,逻辑清楚,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而所带的22团二连,是该团响当当的第一主力,连长王国旺、指导员曹霆九、副连长庾治国,都是久经沙场,各有所长的老将。贺明将军贯彻民主集中制选择,遇到事情召集大家开诸葛亮会,一起商量探讨才决定,领导班子很和谐。而整个二连的战士,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又刚刚连续打了不少胜仗,部队士气很高。
有好的带头人,有和谐的领导班子,又有贯彻力强、执行力高的团队,这是胜利的基础。
就这样,贺明书记带着二连,又单独活动了十来天,部队多次在敌人包抄的夹缝中,穿插来去,虽然惊险,但也显得游刃有余。但是到了6月份,敌人的据点越来越多,蚕食范围越来越大,我军能够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了。
而在6月5号,二连周围敌人调动非常频繁,种种迹象表明,日军要调动大部对,对定县南部下手。在此情况下,他们的迫切需求,是如何跳出敌人即将要清剿的圈子。
二、部队往哪里去。
到哪里去呢?据贺明将军回忆,在6月5日下午,他和连长王国旺、指导员曹霆九等,围着地图,反复地研究着夜间转移的去向问题。他们当时的讨论结果是:
往东或往北去的话,都是老根据地,那里将是敌人这次“清剿”的重点区,当然去不得;
往西去的话,历来都是敌占区,我军工作基础薄弱,可依靠的群众不多。而且距平汉路不足20公里,也去不得。
往南去的话,以前是我们的根据地,最近刚刚被敌人蚕食占领。那么,去这些敌人新占领地区,可不可以呢?
他们也没有草率决定,而是让熟悉部队情况的曹指导员,找来了当时跟我们一起活动的无极县区小队长,和二连的一班长王振山。那个区小队在那一带很熟,而王振山班长,就是里贵子村的人。把他们找来后,二连当时的指挥员们,就详细了解了一下,那一带特别是里贵子的地形、工作基础和周围的敌情。
里贵子村一带,是年初刚被日军“蚕食”的地区。当时村子周围,一共有五个敌人的据点。再远一点看,距平汉铁路线,和日军战略要点石家庄,也不过50公里,确实有不少被敌人发现的可能。如果决心到里贵子去,的确是有很大风险的。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
1.里贵子村群众基础好。
那里虽是敌新占区,我们的群众工作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可以利用“双面干部”,以假情报迷惑敌人。这是不被发觉的一面,我可“出其不意”地钻空子。
2.里贵子村有利于防御。
该村有围墙,村子较大,也比较富裕,有不少砖瓦的高房大院。一旦遭敌人进攻,我有工事依托,可以争取时间。
3.部队里有本地人。
伴随的无极县区小队,都是本地人,对那一带地形非常熟悉。而且二连自己,包括一班长王振山,就有两个是里贵子村人,不仅地形熟,而且人熟。
4.日军的兵力薄弱。
敌人这次“扫荡”的重点,在中心区及老根据地。而里贵子是敌人的新占区,因而也是敌人主力远离的地方。即使被驻守据点的敌军发觉了,他们大部分是伪军,对我们也是无可奈何的。于是,二连领导讨论后,一致同意到里贵子隐蔽待机。
三、第十一回的决斗:八路22团二连VS日军110骑兵大队残部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二连这个“灯下黑”战术,明显是只成功了一半。
首先一方面,所谓“最危险的地方”,真不一定是最安全的。
里贵子村那个地方,就在日军五个据点的眼皮底下。而新被占领区里面,投敌的汉奸和土豪劣绅那么多,给日伪军通风报信的,能确定一个也没有?这想着在人家眼前隐蔽,又不泄露消息的可能性,实在是不大啊。
然后另一方面,就是对当地日军情况了解不够。
日军主力,当时在西面和北面扫荡,周围据点多是一些驻防的伪军,确实不假。问题是,当时有一支前期被重创的日军,没有参加西北面的扫荡,正驻扎在无极县城里休整。
他们,就是22团的老冤家,日军110师团110骑兵大队!而说是休整,但是大队长受伤,部队损失一半的恨意,哪能消除?这些日军骑兵,不断以小队规模,从县城四处出击,正红着眼睛四处搜寻八路,特别是22团的下落呢!
我能说,这算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吗?从五一开始,泗水、小陈、崔村,大汉、小汉、营里,木刀沟、小吕王村、王先村,加上前几天的赵户村一战,这一个月的时间,你们都打了十回了。
这还不算完,还眼巴巴凑上去,等着要打第十一回!什么仇什么怨啊……
好吧,还真是国恨家仇。那么,也甭废话了,既然阴差阳错碰到了,那就摆明车马,见真章吧!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