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裔 萼

美术家王少伦的油画《1978年11月24日·小岗》是表现中国改革开放重要历史事件的代表性作品。作为策展人,我在策划相关主题展览时,此作是必选展品之一。这件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频频展出,甚至远渡重洋,在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精彩亮相。很多观众通过这件杰出的油画作品,记住了1978年冬天那个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乡村之夜。

山东七八十年代回忆(一九七八年那个乡村之夜)(1)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油画)王少伦 中国美术馆藏

在这件作品的海外展出经历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俄罗斯。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的日子里,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了“开放的中国艺术”展赴俄展出。此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俄罗斯联邦文化电影署联合主办的高规格国际交流项目。我有幸参与策划,遴选了1978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40余件中国油画作品,向俄罗斯人民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油画的发展概貌。在国立俄罗斯博物馆(圣彼得堡)米哈伊洛夫城堡的展厅里,《1978年11月24日·小岗》静静地展示着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艰辛起点。许多俄罗斯观众在这幅作品前驻足,流连,感慨,感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史上中国社会的每一次重要变革都与农村有关。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叶的中国最重要的一场变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1978年11月24日夜,在安徽凤阳一个普通村庄里,一群农民在油灯下讨论并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在一份“大包干生死状”上摁下手印,把原来属于集体的土地分给个人耕种。小岗村的这18位农民敢为人先,点燃了改革的火种。同时,广东、贵州、云南等地许多生产队也采取了类似做法,并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迈向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王少伦用朴素的油画语言再现了这个对中国农村生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了创作《1978年11月24日·小岗》,他于1999年初深入小岗村考察,走访了事件的参与者,搜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回京后,他并没有刻板照搬当年会议的具体情形,而是艺术地表现这一历史事件。这位出生于山东临朐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画家,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对农民充满感情。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对农村生活场景的谙熟、对农民性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农民命运的深深关切。他朴实的画风中所蕴藏的炽热情感、人文关怀,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艺术涌入中国,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写实艺术独尊画坛的格局被打破,中国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与此同时,对写实艺术的批判也出现了,有人甚至认为写实艺术过时了,落后了。其实,写实艺术仍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当代也依然有大批艺术家坚守在写实主义艺术阵地。他们多接受过学院严格的写实教育,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王少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对写实主义绘画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写实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应该具备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他曾先后于中央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和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打下了扎实的写实功底。同时,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其实是他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思考愈深,笔端愈沉,满腔家国情怀铺陈其作品的底色。

今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我负责第三篇章“迈向新时期”的策展工作,又一次重温了《1978年11月24日·小岗》这件佳作,依然被画中那群顽强、坚毅、敢为人先的农民所深深打动。我想,所谓经典,就是百看不厌,常看常新吧。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

【经典回放】

油画《1978年11月24日·小岗》描绘的是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在1978年11月24日夜晚,秘密商量“分田到户”的历史性场景。画面的正中是一位站着的村民,正在“秘密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手印。围坐在四周的村民神情各异,有几位看着那张契约,有几位抽烟沉思,左边的一位村民用手挡着油灯,后方的一位村民望着窗外,暗示着这场聚会的隐秘性。画家巧妙地利用光影效果,以增强画面的戏剧感。前景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蜷缩的老人、灰暗的灶台、破烂的瓦盆以及泥地上的一只空碗,紧张、压抑之气似乎要溢出画面。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明亮的光源犹如舞台的追光投向那张桌子,不仅聚焦为视觉中心,同时也喻示着桌上的那纸契约正是光明和希望之所在。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