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乙九说语文

大一轮复习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1)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

第一, 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①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与诗的主旨吻合。

【注】干谒诗: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例② 山中留客 高适

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入云深处亦湿衣”,即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例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勃勃朝气。从尾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也正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例④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末二句含有哲理的诗眼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这也正是朱熹读书心得。分析鉴赏时一定要扣住读书这个主题。

例⑤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末两句有其哲理是诗眼所在。它揭示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住的。

例⑥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为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诗句,故为诗眼。它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

例⑦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颈联的“刀丛”尤为传神。因此该联为诗眼。同时,此联的“忍”和“怒”含意甚深:生活充满着黑暗的磨难,梦里萦回着慈母的泪影,眼看着战友们惨遭屠杀,作者对于反动派的罪孽真是忍无可忍,但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又不得不忍。正如气球在暴力作用下,产生强大的内压,它终于爆发,以雷霆万钧之力,铸成一个“怒”字。“忍”“怒”二动词,如此曲折回荡,把深深郁结在作者胸中的悲愤和战斗激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

例⑧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眼应是“有情”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给人以娱乐。同时把风拟人化,构思尤新。

例⑨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句中第三句的“绿”字为诗眼。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它既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又极富有表现力。据洪迈《容斋续笔》载:开初为“到”改为“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首,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视觉形象——春风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例⑩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只是抒写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但颔联尤为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宿”“敲”成为诗眼。对后世诗歌锤炼词语影响很大。“推敲”二字有这样的故事:一天作者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最佳矣。”后来两人便成为忘年交。这两句话初看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看到吗?其实,这正是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因为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宿鸟,或是引起鸟一阵不安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若用“推”字,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也并非每首诗都有诗眼,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下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并无诗眼。四句四景,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春光画卷。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诗歌的背景,吃透诗中的用典,扣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全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认真体味,多读鉴赏作品,尤其是历代“诗话”“词话”。久之,找诗眼也就不困难了,鉴赏也就找到了捷径。

编辑:乙九先生

声明:公益分享,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