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周王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继商王朝之后的朝代。周亦是“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王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两周前后共计约791年。

周王朝是华夏文明的鼎盛时期,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奇观。西周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迄今所知,西周最具代表的青铜文化的分布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高速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传世重器。西周王朝创立了完备的国家礼乐文化,东周时期涌现出诸子百家,有难以数得清的历史文化名家和大家。周文化的基因数千年传承,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王朝,由于时间久远以及文字没有统一等原因,很多历史至今都还处于支离破碎和片段的状态,譬如西周王朝、东周王朝;西周国、东周国,很多问题至今都难以弄得很清楚。这里我们不妨先就西周东周王朝、西周国东周国这两个问题作一梳理!

东周与西周历史时间(西周东周)(1)

西周诸侯分封图

一、西周王朝与东周王朝

历史上,周王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还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史书关于周朝的起始年代并没有明确记载, 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工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夏商周断代工程”于2000年9月15日结题。其公布的年表显示:西周王朝起始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按照荀子的说法,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之国共有53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16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籍此直接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西周初期,按武王生前的遗愿,周公还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又在洛邑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农业繁盛,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周王朝强盛时, 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甘肃省,东到山东省。

西周王朝终结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后,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及“战国”两个时期。东周时期,王都在洛邑,其王城的位置变换了三个不同的地点。一是春秋早期王城在西周成王、康王时期的王城王都(今瀍河西岸金元明清老城);二是在春秋中期周襄王时期新建的王城(紧邻涧河东岸);三是战国时期的王城(遗址在今汉魏故城)。东周王朝与西周王朝的最大不同是,西周王朝是周王的天下;而东周时期周天子则是天下名誉上的共主。西周从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历时275年,共传12王11代。东周历时515年,传22王19代。两周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

二、西周国与东周国

“西周”和“东周”除了朝代名,还是东周时期的国家名称,即“西周国”和“东周国”。它们都是战国末年周王室分裂的产物。对于西周侯国(前367--前256),《战国策》中有“东周与西周争”、“昌他灭西周”等记载,显然战国时代出现的“西周”并不是那个灭亡于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王朝,而是西周国。

东周与西周历史时间(西周东周)(2)

周天子、西周国君、东周国国君

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内乱,京畿之内分出东周、西周二侯国。两国以伊洛河交汇处为界,西属西周国都王城,东属东周都巩,经东西周一分,天子周赧王失去了养生地,孤居成周城,经济依赖于西周国。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破周王城洛阳,攻灭西周国,周赧王及西周君被废为平民,迁出成周城与王城,不久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卒,挂名天子不复存在,秦取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宝器置于咸阳。周不再称王,历史开始以秦纪年。

周考王(?-前426年),全谥为周考哲王,《帝王世纪》云“考哲王”,或曰“考悊王”。华夏族,姬姓,名嵬。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与周思王之弟。按照《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大约在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崩,其有四子,长子姬去疾继位,即周哀王。三个月后,二子姬叔弑兄篡位,即周思王。五个月后,三子姬嵬又弑兄篡位,即周考王。姬嵬弑兄篡位之后,忧前事重现。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 周考王划王畿河南之地,封其弟揭于王城,建周国,疆域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是为西周桓公。

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公元前367年,威公卒,公子朝代立,即西周惠公,公子根遂叛。赵成侯与韩懿侯乘乱侵周,分周为两,逼周显王封公子根于巩(今巩义西南),即东周惠公。周王畿于是分裂为西周、东周两个诸侯小国。周王地盘越来越小,只剩下一座宫殿和几户人家以及几千军队那么小。

考王姬嵬在位期间,东南方的越国日益强大,和齐国、晋国、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越王灭了滕国,开始向中原发展。到周赧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韩、赵一分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以巩附成周为东周,分别由东、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迁于王城,依附于西周公。

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西周公恐,以西周三十六城、人口三万降秦,秦尽收其地,归其君于周。之后不久,周赧王悲愤而死,秦没有立新王而取九鼎和礼器置于咸阳,迁西周公于憾狐。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

西周和东周之后,周朝彻底灭亡。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楚国、赵国、齐国,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统天下。

对于东周国,如果从现在巩义的市区出发往西,过康店洛河桥,有一块文物保护碑---古东周国遗址。那里就是古代封国“巩伯国”(战国考王时期的一个姬姓小国)。巩伯国灭亡后,后人就以国名的巩字为姓,此亦为巩姓的来历。20世纪五十年代康北还有巩王庙,现在只剩下巩王庙的红阁存在。

东周与西周历史时间(西周东周)(3)

西周国国君墓葬区

对于西周国,1957年5月,洛阳考古队在西工小屯村东北汉河南县城东北角的外面发现了比较大的四座同样的战国墓葬。其中发掘一座,为积石积碳墓葬。出土有墨书“天子”字迹的石圭。专家推测,这一带很有可能是西周国国君的墓葬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