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时世界格局,以及建国前的经济情况,更好了解当时全球经济运转的逻辑,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所有政策选择的背景,明白独立自主发展路线的难能可贵。(共6801个字,阅读需要约19分钟)

二战后的世界斗争是主题、恢复发展是主旋律

每一次战争,都是实力、格局转变。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告诫人们战争一定要谨慎。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教训,世界秩序也发生大转变。人们看到在工业能力加持下,战争的破坏威力。飞机、坦克、重炮,最先进的科学技能点,都用在了战争输出上。

先后60个国家、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战争,7000万人死亡。欧洲作为主战场,成了一片废墟,英法德意也从国际秩序制定者的位置跌落。

美国一方面参与军火买卖,得到天量财富,一方面加入战争,赢得国际认同,成为西方世界新话事人,奠定了自己的全球地位。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1)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政权,以壮烈牺牲,在顶住德国疯狂进攻后,巩固了在全球的话语权。

1945年,英、美、苏3国首脑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对战后各国边界、势力范围进行划分,确定了战后东西方对峙疆界。

美苏都希望扩大全球影响力,获取更多话语权,攫取更多资源。

美国积极组建自己的同盟力量,并于1949年,同西方国家组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在东欧不断建立联合政权,并逐步将这些政权转变为社会主义阵营。1955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2)

苏联高喊民主,美国高喊自由,形成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争,两大集团开始抗衡,两强争霸格局就此形成。

而嘴里喊着民主、自由,心里想的都是生意,二战后的国际局势,看的是谁能帮助更多的小伙伴进行战后恢复,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美苏以其绝对的经济实力,开始全球描绘各自美好蓝图。

不要在意昨日的忧伤片段,不要理会那些未曾兑现的承诺,忘记所有伤痛来,明天会更好,一起摇摆吧!

美国战后成为新的经济霸主

(1944)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期间,大量订单让美国生产能力全开,成为世界工厂,大发战争财,在战争高潮的1943—1944年,其工业生产增长了2倍以上。几乎没有失业工人,蓝领崇尚劳动、热爱奉献,成为美国光荣一代。

美国在世界范围影响不断提升,成为灯塔国。

1944年,美国在强大综合国力基础上,加上全球独一档的买卖能力,建立了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3)

自此,美国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国家,美元变成了美金,成为了全球信誉货币,开始了全球霸主之路。

美国开始用美金开路,贿买全球,开启了金钱大于一切的金元政治时代,有钱就是“兄弟”,没钱就是“敌人”,“苏联不给,我找美国”,钱在手,我才跟你走。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开始打造自己的全球体系,决定了二战后西方世界运转的逻辑,也奠定了如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

这个过程和互联网“砸钱大战”一样,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或者叫秩序、组织,叫什么本质没有区别。都是花血本、砸大价钱,吸引用户,等完成垄断后,就开始收智商税。美国和他的全球扩张公司,金钱开道、构筑体系壁垒,大概已经深入骨髓了吧。

(1947)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的3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56.4%,成为了顶级强国。

战后经济恢复也责无旁贷落到了美国的肩上,美国通过资金支持,完成对西方世界的绝对话语权。

1947年,美国提出“欧洲复兴方案”,也称为马歇尔计划。英、法等16国联合向美国提出4年224亿美元援助要求,受援国以减少限制、开放市场为让步条件,与美国签订了“援助”协定。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4)

到1952年,西欧国家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平,经济重新出焕发活力。

同时,美国为日本提供了23亿美元贷款和“援助”。1945年至1950年,为削弱日本,美国先后进行了“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客观上铲除了利益团体,为日本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1948年,美国生产工业总值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超过50%,黄金储备占74.5%,成为了西方世界唯一的霸主。

开启了引领发达西方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打造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工业、农业、商业、金融、对外贸易体系,进一步奠定了其全球话语权。

在美国组建的经济体制下,西欧国家积极克服通货膨胀,弥补外汇短缺,增加对食品(包括农业)、消费品工业的投资,同时大力促进住房建设,重点恢复能源工业。

战后各国大规模的投资,释放出消费品需求热潮,刺激经济增长。5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高达45%,出口占1/3。美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唯一拥有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

美元成为唯一受欢迎的国际货币,美国顺势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制定了新的经济秩序。

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进一步巩固了在西方世界领导的地位,并获得在金融、工业等多方面的优惠条件,享受到西方各国重建后的发展红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家之间更是如此。任何国家行为都须建立在彼此有利的基础上。马歇尔计划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性。

成为世界工厂的美国,必须将生产能力对国外输出,才能不断巩固内生产能力,没有全球市场的接纳,美国制造只能萎缩、衰败。

而对欧洲西方各国来讲,战后的经济恢复任务十分艰巨,恢复经济所需的资金是天量的,各国的货币体系在战争中早已被通货膨胀冲垮。有了美国的帮助,才能快速恢复经济,适当进行一些经济主权让步是值当的。

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大量战争技术逐步转化为民用科技,为以后的经济跃进奠定了基础。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大力发展,推动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5)

在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下,1947—1979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带动资本主义阵营超越式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4.9%(1870年-1913增长率2.6%,1913-1950增长率1.9%),生产的产品超过过去200多年总和。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工业比重越来越低,服务经济比重越来越高。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更多的劳力可以从事其他活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反过来改变农业生产过程和工艺。

随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巨额投入,只有国家才能承担所有费用。现代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需政府作为主体参与才行。

而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与有限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生产与资本国际化发展,商品与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日益加强,国家越来越多参与到整体的经济运转中来。

(1957-1958)经济危机

从1955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也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时期。

在美国帮助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恢复迅速,各种投资日益高涨,其中日、德发展最为迅猛。

日本和西德工资低,货币定值低,随着投资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而英国、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德、日的一半左右。英国存在经常性的贸易逆差,英镑危机频繁;美国贸易顺差不断缩小,1958年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逆差,大量黄金外流。

由于外贸被日、德超过,美国的投资出现过剩,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钢铁和汽车等生产同比下降15.6%,失业率上升到7.5%。

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加上贸易逆差,美国收入减少、开支增大,导致危机持续时间延长。

美国经济出现的危机迅速波及日本和欧洲其他国家,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其危机持续13 个月,深度和时间仅次于美国。

但在这个过程中,西德的危机只持续了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其更注重生产质量的经济模式,以后屡次显现极强的抗压能力。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6)

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高速发展,但危机不断之时,苏联也完成了自己的恢复发展。

苏联战后成为共产主义国家老大

(1945)苏联模式推动经济恢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带来战胜国荣誉同时,也造成巨大损失,1700座城市、3万家工厂企业、6万公里铁路、4千座火车站,1万座桥梁被毁,2500万人无家可归,20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数额高达25960亿卢布。

战后,苏联开始实行自上而下恢复计划。将经济由战时转入平时。压缩军费增加基本建设投资,重新分配劳动力和原材料,企业转入生产生活所需产品。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7)

开始实施第4个五年计划(1946—1950年)。加强发展重工业、铁路运输业,扩大消费品生产。1950年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长73%,建成了6000多家企业,工人数比战前增加了300多万人。

机器制造、化学工业等一些重工业部门恢复迅速,但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恢复缓慢,难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由于农业管理高度集体化,牲畜等生产资料共有,农民生产积极性较低,粮食产量未达到战前水平。

而根本原因是忽视以至牺牲农业和轻工业。

一方面,通过多征购、低价格等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大量劳动剩余,农业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

另一方面,重工业没能为农业生产服务,反而不允许集体农庄拥有拖拉机等,企图通过农业机器站去控制集体农庄。

苏联经过长期的经济恢复发展,重工业有了雄厚的基础,农业和轻工业却明显落后。这种情况下,仍然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其结果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更加失调。

这也为苏联日后经济种种问题埋下祸根。

1953年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相比,苏联工业增长了20.43倍,而农业生产仅增长了40%,粮食产量甚至低于1913年,农业、轻工业落后的状况,人民生活提升缓慢,影响到整体经济进步。

在50—60年代,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资本主义国家。但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将有限人力、物力集中到一定的目标上,粗放经营实现的。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8)

在苏联指导下,社会主义阵营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普遍对私人资本实行国有化,对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交通运输、邮电、银行等实行国有化,也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在50年代中期以前,东欧各国也普遍建立了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等部门,优先发展重工业。积累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主要是从农业中攫取的,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南斯拉夫、波兰先后于50年代初和50年代中期调整了农业政策,强调农民入社的自愿原则,解散了大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个体经济仍在农业中占据优势。

苏联、东欧国家通过举国体制,很短时间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工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但计划经济“重工轻农”,灵活性不够等问题也不断暴露。

(1949)苏联建立的贸易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东欧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大量的贸易只能通过私下交流。

1949年苏联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在加强苏联东欧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9)

50年代“经互会”在会员国,单纯强调互通有无、替代进口,每个国家围绕苏联需求,生产、提供不同产品,从农作物、原料、机器生产等,进行国家互换,互通有无。

60年代之后则强调国际分工。认为发展对外贸易不仅仅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节约本国劳动,获得更多价值。并将国际分工原则扩大到世界范围。

当时,苏联东欧国家进出口额的增长取决于出口商品数量,当时价格的变化影响不大。

(1957)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虽然在工业方面和美国不相上下,但粗犷发展消耗资源更多,与苏联国家利益至上、重工业优先不同,随着二战世界期间大量企业家、科学家、资本涌入美国,其在民用领域发展,大大领先苏联。

50年代中期,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战前水平,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复杂。原有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事无巨细,反而限制生产力发展。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10)

赫鲁晓夫认为,部门管理体制机构庞杂、环节过多、管理和科技人员远离生产实际,各部门间为了自己的利益高筑行业壁垒,地区经济难以综合发展,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1957年,苏联决定扩大各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权力,把管理的重心从中央移向地方。这样一来,苏联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部门管理体制,被地区管理体制所代替,由中央各部直接管辖不到5%。

此改革为解决部门割据,调动地方积极性,但既没触及企业改革,更没有触及所有制关系,只是将管理权限调整,反而削弱了中央的管理,出现了“地方主义”倾向,从“部门壁垒”变成了“地方壁垒”,导致工业增长率下降,造成了一定混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克服改组带来矛盾,采取了一些加强集中措施。如合并国民经济委员会,在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建立一些集中管理、协调机构,收回一些权力等。

从1962年,开始以利润激励为核心,摸索经济管理新形式。

1840-1946,建国前中国的情况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被列强控制,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等,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导权。列强把持海关同时,活动范围渗透到财政、邮政、港务、教育等领域,不断扩大在华影响,巩固特权。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11)

当时,中国进口商品以棉毛织品、煤油汽油、罐头糖果等消费品为主,出口商品以生丝、茶叶、桐油、猪鬃等农副矿产为主。对比曾经的瓷器、丝绸出口,已经从商品输出国,变成了原材料输出国。

同时,外国资本纷纷在中国设立各种洋行,通过与官僚、买办商业垄断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并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国内市场。1877—1946年70年间,年年入超,总额约60亿美元。

中国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是:

一是对外贸易主权丧失,海关管理权长期旁落。

二是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入超、不等价交换状态。

三是进出口贸易结构完全被资本列强改造。

四是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控制、垄断对外贸易。

民国政府成立后,一直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但因没有形成全国领导,政治上不能完全独立,经济上又依附于英美等国,加上自身腐败、内部山头林立,当时并不具备调整空间。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12)

同时,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大财团支持下,制定的政策自然代表着大资本家利益。在资本推动、国民党政府扶持下,中国在轻工业领域,出现了面料大王、火柴大王、纺织大王等行业垄断性质的资本家。

当时国民党也想发展重工业,但由于需要大量前期投资,且当时重工业多依赖进口,发展重工业必然得不到列强支持。而由于军费、行政、贪腐等开支,国民党需要大量的现金解决各种危机,因而更愿意投资发展快、见效快的轻工业。

这也客观出现了民国所谓“黄金十年”。

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重工业发展涉及天量投资也是争夺的重要内容,这导致行政能力必然低下,议而不决成为常态。无论外部、内部,国民党政府都没有开展重工业建设的能力。

以民国中央钢铁厂为例,当时国民党大佬们都认识到建设钢铁厂的重要性,很快达成一致意见,蒋介石更是多次致电关切。1930年由农矿部、工商部合并,成立实业部,全力推进钢厂建设事宜。

随后918事变暴发,钢铁需求更加迫切。当时计划同德国合作,建设中部、北部、南部3座钢铁厂,但由于资金有限,就先建设中部钢铁厂,就是中央钢铁厂。

1931年底,陈公博接替孔祥熙成为实业部部长,开始推动建设事宜。但钢铁厂的建设涉及大量的资源调配、财力支持,国民党各大派系争夺不断,明争暗斗之下,方案一度搁浅。

1935年,国防计划委员会、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成立资源委员会接管了建设计划。从1928年提议建设钢铁厂,已过去7年,而钢铁厂仍然在计划中。无论是内部团结,亦或是外部环境,都不支持国民党重工业建设。

同时,就外部局势来讲,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西方各国为自身利益,一方面高筑关税,另一方面积极向外推销商品。中国成为主要倾销地之一,自身发展空间更进一步被压缩。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13)

西方的经济危机,终结了民国经济的“黄金十年”,为摆脱经济低迷,国民政府1935年改变币制,造成1937-1949年长期通胀。而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切碎了国家经济,发展纵深进一步破坏,区域交流不断减少,人民生活更加困难,客观造成通货膨胀加剧。

1936-1946年间,在中国对外贸易,美国所占比重由22%升到53%,中国市场上出现了“无货不美”的局面,美国取代英国、日本,在中国外贸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出口美国廉价的农矿原料及半成品,从美国进口工业制成品。中国近代工业受美货冲击,尤以轻工业中的水泥、卷烟、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最为严重。

虽然,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在促进民族企业进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外资、官僚资本、买办阶级形成了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红利,抑制民族企业发展。

随着战争进行,国民政府通过不断盘剥,筹措军费,加上外贸不振,导致国内工农业生产衰退、投机盛行、金融混乱、资本外逃,经济秩序混乱。

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为了增加收入,提升部队装备,国民党政府强化对外贸易的主导作用,实施外汇、商品管制,强化贸易垄断,却滋生了更大的资本特权。进一步导致内部争权夺利,管理混乱、腐败横生,国民党越努力自救,出台更多措施,反而会陷入更大的麻烦。

1900-1950年的苏联(1945-1957你能想到曾经苏联高喊民主)(14)

二战结束后,1945年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强国,在全球进行势力划分,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不愿意看到强大政权出现,朝鲜、韩国,东德、西德都成为苏美分裂他国主权的现实写照。

当时美国在中国有巨大的商业利益,更希望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一个支点,成为其利益保护者。

苏联考虑的自己远东地区战略安全,以及旅顺、大连两地不冻港需求,也积极希望中国成为其坚定的盟友。


预告: 下一章将介绍面对如此国际局势,新中国将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