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霞 罗雅琴/文

记者手记: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飞赴拉脱维亚十多个小时的旅途上,我心里不时地响起这首歌的旋律。

5月25日到29日,受拉脱维亚投资发展署邀请,记者一行参访了被称为“波罗的海之心”的古都——里加。它既是波罗的海唯一的不冻港,经贸中心、战略要地,又是拥有世界一流的新艺术建筑的文化之都。在里加的周边,还有堪比瑞士风光的田野和小镇,凡尔赛宫一般气质的古老夏宫,可谓魅力无限。加上美味的红酒、健康的食品,以及物价低廉的优势,作为旅游目的地,性价比实在是高!

让人更好奇的是,拉脱维亚从苏联“出走”独立才28年时间,这个曾经的东欧古国,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今天“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拉不断走近,合作还将如何发展?因此,我们走访了酿造国宴用酒的葡萄酒庄,被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选用的矿物漆工厂。更意外的是,拉国总统曾当做国礼赠送的施丹兰沐浴品,现在已经被中国企业反向收购,而且发扬光大。见闻种种,可谓惊喜不断。

里加中央大市场由五个拱形机棚组成

俄拉两国如何造就“混血基因”?

从高处远远眺望,就能看到5座庞然大物连在一起,这些都是当年二战时,德国齐柏林飞艇的机棚,战争结束后,它被改造为欧洲最大的现代化集市。五个拱形机棚各司其职,分别成为鱼类、肉类、奶制品和农产品的分类销售大厅。这里24小时营业,晚上还会提供摊位给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让他们有机会销售自己的产品。里加的民众,或者是周边小镇的人,每个礼拜都要光顾一次这个大市场。所以这个大市场生意相当红火。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慢点观察一带一路(1)

里加中央大市场里鱼类、肉类、奶制品和农产品分类销售

而我们的第一感受是,真便宜。看到有新鲜的大草莓,三欧元就可以买一公斤。我们买了一斤,不到人民币15块。味道很不错。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慢点观察一带一路(2)

里加中央大市场水果摊成片

“斯大林的生日蛋糕”为何在拉国没落?

中央大市场的外面,还搭了许多临时帐篷,当地人在这里卖各种廉价的工艺品和玩具。向导玛莎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巍峨的大楼说,那是拉脱维亚的第一座高层建筑,原本是作为斯大林的生日礼物建造的,计划由他本人来揭幕。所以里加当地人把它戏称为“斯大林的生日蛋糕”。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慢点观察一带一路(3)

可是等到1961年大楼竣工,已是物是人非。大楼成为拉脱维亚的科学院,是拉国最重要的科学家的协会。世事难料,到了91年苏联解体时,这座大楼里的科研人员,一夜之间就失去了工作,就只能到这个临时的市场来卖货为生。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慢点观察一带一路(4)

这段历史让我们对这座苏式的科学院大楼充满了好奇。来到它的脚下,发现它已经垂垂老矣,年久失修的楼体,显出无人过问的惨状。老式的观光电梯,把我带到了17层的观景台,从65米的高处,我360度眺望整个里加,老城的红色屋顶,顶着金色公鸡的教堂尖顶,熙熙攘攘的中央市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还有缓缓流淌的道加瓦河。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慢点观察一带一路(5)

从拉脱维亚科学院大楼俯瞰道加瓦河

应该说,在拉脱维亚,苏联的痕迹已经少得可怜,能消除的都被消除了。除了这座长得和莫斯科“七姐妹”大楼几乎一模一样的“斯大林的生日蛋糕”,和一些零星的街头雕塑。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慢点观察一带一路(6)

莫斯科“七姐妹”大楼之一:莫斯科大学

九成居民懂俄语的“去俄化”国家

拉国境内有超过70万俄罗斯后裔,接近总人口的30%,全国九成以上的居民都懂俄语。里加中央大市场里,我们就听到不少人在用俄语讨价还价。尽管如此,拉国“去俄化”可谓相当彻底。拉国的学校,不再教俄语,甚至街头的路牌、商业招牌,都没有俄语。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慢点观察一带一路(7)

里加街头路牌商业招牌都没有俄语

依照法律,拉脱维亚语是唯一官方语言,苏联时期迁入拉脱维亚的俄国人及其子女,必须通过拉脱维亚语言测试,才能获得公民身份,否则没有投票权且不得在公共部门任职,这导致至今很多俄语居民,没有获得拉脱维亚国籍。

在大国夹缝中的波罗的海三国

波罗的海三国,从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上看,他们更愿意把自己作为彻头彻尾的欧洲国家,仿佛1940年以后的那段过往从来都不存在。然而,历史总归是会留下痕迹的。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慢点观察一带一路(8)

二战历史图片

“二战”时期,作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交换品,拉脱维亚连同爱沙尼亚与立陶宛,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当时的里加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城市,自14世纪起,它又是德国发起的汉萨同盟城市的一员,受西欧影响深远。为冲淡这种影响力,在斯大林推行的“俄化运动”中,大批拉脱维亚人被送到西伯利亚上山下乡。而大量苏联人被注入里加,这场大换血,使得拉脱维亚的俄国人增加不少。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慢点观察一带一路(9)

拉脱维亚地处北约与俄罗斯之间交汇处

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包括拉脱维亚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正好处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俄罗斯的地缘交汇处,难以摆脱周边大国在政治、军事与经济上的强大影响。随着美欧与俄罗斯角力的加剧,北约部署反导系统等,这一地区地缘政治局势也变得时时敏感。

“邻居”难相处

2014年3月,克里米亚事件爆发后,俄罗斯与波罗的海国家关系骤然紧张。北约随即在6月9日启动“军刀出击”联合演习,地点就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附近。拉脱维亚早在2004年就加入了北约。参演的包括来自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等10个国家的约4700名军人,以及800辆军用车辆。并且,从这一年开始,北约持续在波罗的海三国区域,举行一年一度的“军刀出击”联合军演。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慢点观察一带一路(10)

北约2014年在拉脱维亚启动“军刀出击”联合演习

从1991年10月拉脱维亚与俄罗斯建交,到今天,作为邻居的拉俄关系仍然很尴尬。除了历史积怨,两国还出现了新的矛盾。2015年开始,俄罗斯外交部不断发表声明指出,拉脱维亚对国内俄语人群歧视严重,国际社会应向拉国施压,促其尽快解决“非公民”问题。拉脱维亚当局则多次批评,俄国家杜马选举显示俄仍缺失民主,呼吁俄重视给予民众表达意见和不满,以及集会抗议的权利。这种政治上的隔空叫阵,对两国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