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蚂蟥与人类健康(蚂蟥摇身变网红)(1)

“花田村农特产品博览会”用丰富的产品撑起一个“博”字。

科普蚂蟥与人类健康(蚂蟥摇身变网红)(2)

乡村新闻官登台讲述家乡特产故事。

科普蚂蟥与人类健康(蚂蟥摇身变网红)(3)

水蛭干。

南粤乡村在振兴

广州日报英德讯 (全媒体记者曹菁 摄影报道)村里办博览会,你见过吗?水蛭干品、食用睡莲、泥鳅、麻竹笋、老树红茶、百香果、皇帝柑……6日一早,清远市英德省定贫困村花田村办起了农特产品博览会,40余种特色农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昨天,花田村村头的小广场聚集了十里八村的乡亲和游客,博览会上展示的农产品丰富多样。比如,奇特的水蛭(俗称蚂蟥)干品、食用睡莲竟然是滋补佳品;藏香猪、竹林走地鸡、花田农家土鸭等禽类用五谷饲养……记者在现场见到,当天还有民宿展位。据介绍,当地正打造花田民宿之“赖屋人家”,展示不一样的乡村风景线。

据了解,2015年底,清远市开展精准扶贫摸底调查工作,花田村因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微薄,确定为新时期精准扶贫对象。在清远市委宣传部的帮扶下,花田村目前已形成韭菜种植、苗圃基地、水蛭养殖、光伏发电等多个扶贫产业项目。

据介绍,花田村已初步尝到特色产业扶贫的甜头。以“合作社 公司 贫困户”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百亩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去年纯收入达到27.6万元。以“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模式建立的扶贫产业项目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贫困户占50%股份,经过前期的运营和管理,公司已初显规模,建有多个农产品基地,并建成一个农产品加工厂。

昨天,花田村农特产品博览会上,肩负“传思想、传文明、传文化,扶助村民致富”的乡村新闻官们各备“法宝”推广农产品。

乡村新闻官徐永菲别出心裁地现场邀请一位戴斗笠的老农将老黄牛牵上台,为神秘嘉宾——“睡莲”特产铺垫气氛,“这睡莲的花多漂亮,这有赖于我们当地的优良水质,老黄牛的主人最有发言权。”据说,睡莲可入药,有美容功效,更可以做菜,清炒、凉拌、火锅等都非常好吃。徐永菲还现场邀请大家品尝凉拌睡莲。除了乡村新闻官的推荐,昨天还有网红主播到场感受当地物产和风俗,对乡村博览会进行直播。

长见识:水蛭变“软黄金” 营养丰富制八珍酒

在博览会现场,乡村新闻官林旺花一手抓起一把黏糊糊的水蛭,“一般来说,大家见到它就跑!但花田村的水蛭不吸血,只‘吸金’,大家不要怕。”据介绍,花田村在2017年5月引进水蛭养殖,一年产量4000多斤,销售额超10万元,“消肿解毒,活血通筋,水蛭大有作为,我们不仅有湿品,还有干品,如今还在研制水蛭酒,以后请大家来品尝。”

在村前的小广场,花田片区党总支书记张树有特地向来宾们介绍了难得一见的水蛭加工特产。看到黑黢黢的水蛭干,一些女游客感到很惊讶,纷纷表示还是头一次见识到,对“吸血虫”还能做成八珍酒等滋补营养品感到不可思议。

“吸血的蚂蟥为何可摇身变为农民至爱的水中人参?”张树有告诉大家: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水蛭食用及药用深加工方式很丰富。英德市西牛镇花田片区驻村扶贫工作队在2017年5月引进了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在花田村以“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的模式,由公司与合作社各投资100万元,双方按出资比例享受利润和承担风险,建成了水蛭养殖基地。

据花田驻村的农业专家介绍,由于深处大山,周围无工业,水源由水库灌溉,花田村有得天独厚的优质水资源,结合农业科技,花田村养殖的水蛭存活率超过70%,在全国名列前茅。

清远市委宣传部派驻花田片区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段周伟笑称:“我们养的蚂蟥不仅不吸血,还要让它‘吸金’。”现如今每公斤干水蛭市场售价达到900元以上,每亩水塘收益可达3万元,被誉为“软黄金”和“水中人参”。

记者看到,村里水蛭养殖区的三个池塘并排而列,每个池塘各有分工。第一个池塘专门用来养田螺,给养殖的水蛭提供美味食物,中间一个用来养育水蛭种苗,最里面的一个才是水蛭养殖塘。段周伟介绍,水蛭通过网箱来养殖,每个网箱里养殖水蛭的数量大概在5000到10000条,整个池塘里安放了100个网箱,整体数量在50万条以上。每年可以养殖两批。这种水蛭的品种叫宽体金线蛭,除了个头较大外,这种水蛭并不吸血,最爱吃的是田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