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已经进入了高温“蒸烤”模式,一旦出门,你和烤肉之间,就差点孜然。这么热的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动一动就会一身汗。出汗是人体对于高温的本能反应,人体恒温在37℃左右,如果外界环境过热导致人体升温,身体会通过排汗散热的方式保持体温的恒定。

但是如果人体出现了异常,就会发生排汗异常的现象。所以很多时候可以说汗是人体健康“晴雨表”。

天气不热为什么上半身总出汗(天很热也不出汗)(1)

生活中大多数人天热都会出汗,特别是炎热的三伏天,出出汗更健康。但因个体差异,有人出的多,有人出的少。因为每个人的汗腺发达程度和内分泌各方面也不同,只要身体没有其他的不舒适,不用特别在意出汗量的多少。

那么对于出汗的两个极端:再热也不出汗,和稍微动一动就满头大汗,是不是正常呢?

既然出汗是人体对高温的一种调节反应,那么天热不出汗,是不是意味着这种反应失常了?

夏天或高温下不出汗,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汗腺问题:汗是从汗腺出来的,全身无汗或者局部无汗,可能是汗腺发育不良或者汗腺缺乏导致得无汗症,这种情况大多是先天性的。

神经损伤:比如交感神经出现异常,延髓出现损伤,也会导致无汗,常见的如截瘫。

疾病影响:一些代谢疾病,比如糖尿病、肾炎等,也会导致全身性无汗。一些严重的皮肤病也会引起局部或全身无汗。

而从中医的观点来说,无汗也有可能是阳虚。阳虚则寒,寒则凝。阳气虚弱者,常常比较怕冷,手脚发凉。比如同样的空调温度,别人都不觉得冷,而阳虚者往往觉得冷。所以正常人都在大热天出汗,阳虚者常少汗、无汗。《伤寒明理论》说:“无汗之由.又有数种.如伤寒在表.及邪行于里.或水饮内蓄.与亡阳久虚.皆令无汗”。

而很多阳虚者,又会同时阴虚。阴虚者常手心发热、容易口干舌燥,大多较瘦,也常常少汗或无汗。

如果在天热情况下无汗症状严重,容易造成全身无力、中暑、虚脱、皮肤干燥、瘙痒,甚至导致皮炎等情况。除了先天汗腺发育不良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其他几种情况的无汗都是可以改善的,如果有必要应该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

相对于无汗,可能出汗过多者会更多,只要身体没有感觉什么不舒服,就不用太在意。比如:

一吃饭就满头大汗?

可能是味觉性多汗症。很多人发现自己在吃饭的时候最容易满头大汗,特别是吃热食或者一些辣、酸等刺激性食物时,鼻子、额头、脸颊等部位常常汗如雨下,如果情况特别严重的,前胸和后背也会汗流浃背,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味觉性多汗症。该症对于健康没有什么负面影响,一般也无需治疗。

可能是气虚、脾虚。当我们吃饭的时候,胃气变得充足,身体督促脾胃加快运作,如果脾虚或气虚,那么就会“不堪重负”导致出汗,特别是头部、脸部大汗淋漓。

那怎么看自己是不是气虚、脾虚呢?气虚:经常感觉浑身乏力、睡眠不好、没有食欲。脾虚:头晕失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溏或便秘。

这种情况就要加强锻炼身体,多做一些不剧烈的运动,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等运动。在饮食上要注意补中益气、养脾健胃,适当多吃红枣、银耳、黄芪、山药、牛肉等。

除了无汗、吃饭多汗,盗汗、自汗、冷汗则预示着健康有问题,要有所重视。

盗汗:盗,即偷偷地、悄悄地。一般在晚上睡觉时异常出汗,醒来又自动停止。

盗汗的发生一般有几种情况:阴虚,阴津不足;湿热导致气机不畅;病后、产后体虚

某些疾病的影响:某些感染、甲亢、低血糖、恶性肿瘤、糖尿病等;

另外更年期盗汗是一种普遍现象。

儿童因为阳火旺盛,阴阳不稳,也经常会出现盗汗,不用太担心。

自汗:就是不管热不热,动没动,都会汗流不止,而如果动一动,就更加严重。通常都是身体虚弱,气虚、阴虚、阳虚、劳思过度都会导致自汗。除了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饮食上也要多吃一些补气滋养的食物,比如黄芪乌鸡汤。

冷汗:人们在受到惊吓或者过度紧张的时候会出冷汗是正常的。但如果在平时也容易出冷汗,精神疲乏,多因气虚、阳虚导致,也要注意调理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