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首古诗词另一解释( 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两句相连的古诗有哪些?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两句相连的古诗有哪些(对几首古诗词另一解释)

两句相连的古诗有哪些

对几首古诗词另一解释

( 下)

三:唐朝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此处应念Cui)”,以往都解释为“乡音没有改变,但鬓毛变得稀疏衰老了“。把”衰”理解为“衰老”是错误的。特别是广东省2006年二年一期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竟将诗中的“衰”拼音直接注成“Shuuai”。其实诗人在这儿说的“鬓毛衰”并不是指鬓毛衰老,稀落,而是指鬓毛变成白色的了。因为“衰”在这儿是一个通假字,通“缞”。 “缞”是一种粗麻布做成的白色丧服。因此解释“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只能解释为“乡音没有改变,但鬓毛却变白了”。而且一定要把“衰”是“缞”的通假字解释清楚,使人们知道,“衰”在这儿为什么只能读“Cui”,而不能读“Shuai”的原因。

四:清朝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以往在解释这首诗时,“拂堤杨柳醉春烟”,几乎是清一色地解释为“春风吹拂堤岸,杨柳陶醉在春雾中”。乍一看这种解释似乎很有道理。如果将“醉春烟”看成是“春烟醉”的倒装句时,你就会发现,原来作者是在拟人的手法在写春烟(春雾)。他将飘飘荡荡的春烟比拟成一个摇摇晃晃喝醉酒的醉汉,形象得令人折服。所以,“拂堤杨柳醉春烟”解释为“春风吹拂着堤岸上的杨柳,春烟(雾)被微风轻拂得像喝醉酒一样地飘飘荡荡”才是最贴近作者的原意。

五:我曾读南唐李后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奈何朝来寒雨夜来风。燕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每次读到“林花谢了春红”时总觉得十分别扭,并且不好理解。前面是“林花谢了”,后面又来个“春红”。想来想去,忽然发现,是前人断错句了,是典型的“句读之不知”。“林花谢了春红”断句应为“林花谢,了春红”。“了”此时由助词变成动词“了却”“结束”。这样读便不再别扭,也好理解。并且“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和下阙中的“燕脂泪,留人醉,几时重”也相对称。并且“林花谢了春红”绝对是一个病句,只有在“谢”后边加上逗号才不是病句。我翻过许多许多版本,全是“林花谢了春红”的,没有一本是“林花谢,了春红”的。如果说前面的几首古诗词,传统上的那种解释还能解释得通,但李煜的这首《乌夜啼》那样的断句是绝对错误而无法解释的。一千多年来,这么多的文人墨客,特别现在,这么多的专家教授,为什么就不能发现这种错误呢?看来大家都被李煜的“谢了”两字迷惑了。李煜是一位才华卓绝的词人皇帝,大概当初就有意给世人开一个小小的玩笑。李煜离今天已过去了一千多年,这个玩笑也开得太久了。

老陈2008年七月五日于广州延和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