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维的鸟鸣涧出现哪些审美意象(以王维的诗作鸟鸣涧为例)(1)

先看原诗:

鸟鸣涧

唐 ·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这首诗,在身处景致时,概括了其中的几个要点。分别是人、夜、月、时,用精巧细腻的笔法,勾勒了一幅自然美的画卷。并以“闲”、“静”、“出”、“鸣”分别点睛该句,引出整体景致中动、静的交叉互感。当我们随着诗人感悟“桂花落”、“春山空”、“惊山鸟”、“春涧中”时,颇受置身景致当中的诗韵魅力之侵袭,顿觉与情景的同生共在之和谐张力。那诗中的“一“落”、一“空”、一“鸟”、一“中”,描绘了诗的动感生机意境所在,山林自然的活性美景之魂得以烘托。把诗文细腻到这种入微程度,将雅意牵引致如此浓郁淡定,把读者的关注度驾驭到翩然见微知著的境界,这与王维的绘画功底关系极大。画家的眼睛明亮可致景物洞穿、连接生机、以小搏大。我们用这种切入古人诗作的学习方法,有可能学到真东西。直白地说:古人的诗好,令人叫绝,我们探究的,是他们怎样巧施笔墨、运用形象思维,把自然中的逻辑关联和动、静对比使之跃然纸上并印入脑中,成为诗文经典!

王维的鸟鸣涧出现哪些审美意象(以王维的诗作鸟鸣涧为例)(2)

学习和欣赏古人诗作,可以有多种角度。比如:从诗人的情怀角度,看诗的“开、合”之博;从诗人的经历,看诗的情绪张扬;从诗的用词酌句,看诗人的笔锋神韵;从诗的形象思维,看诗人的胸怀气度;从诗的逻辑运用,看诗人的严谨文风;从诗的用笔深度,看诗人的洞察能力;从诗中关键字的选择,看诗人的独具匠心。如此等等。

然而,诗作的意境优先,是诗本身的价值所在。至于风韵潇洒、泼辣犀利、畅快淋漓、用词精妙等尚在其次。诗的意向与境界,一般说合成了“意境”的全部含义。但是在内在含量的厚度上说,意境绝不是意向与境界的简单相加。诗作立意和境界要比诗作意向和境界深刻、“霸气”得多。原因在于“立意”比“意向”在肯定指向性、坚定柔韧性的程度上更深刻、更通透、更彻底。因此,诗作的意境已经具有了不同于其它文学形式的专门定义。用以表述并展示诗作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造诣程度与创新性。

王维的鸟鸣涧出现哪些审美意象(以王维的诗作鸟鸣涧为例)(3)

提到诗的创新性,首先应该以传承为先导。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传承为创新提供基本方向或是引导。传承与创新在形态上,是知与行的关系。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传承就是空洞的说教,久而久之失去生命力与活力。

古人的诗作好是一个方面,而为什么好及如何学到这套“本事”是另一个方面。停留在古人诗好的认识阶段,把漂亮词汇用竭使尽也是远远不够的。

华夏的诗产生于社会生活的万千具体活动之中,尤其是产生于劳动和爱情当中。这种来源奠定了描写生活的多种多样和千姿百态。而诗以其特有的韵律和情怀,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文化形式得以经久不衰,并且独树一帜,就是适应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刚性需求。她能够在较高层次上表达人的情感与志向,在适度夸张的前提下,抒发了或明或暗的深刻意境。由这种意境引申及展示的诗魂,具有强大的精神和道德内涵,特别是蓬勃向上的气势。

诗这种文化形式的传承,应该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传承什么;二是怎么传承。在传承什么的问题中,又包含两个问题:是仅传承诗这种文化表现形式,还是依托这种表现形式,传承诗的无尽情怀和诗言志的浩然之气与风雅潇洒。显然,这是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这一事物的形式与内容问题,不可分割。

王维的鸟鸣涧出现哪些审美意象(以王维的诗作鸟鸣涧为例)(4)

古诗文脍炙人口,美不胜收,后人们传承些什么呢!在有限的了解中,除了更多见到诗文形式要求方面的热烈讨论外,真正从诗文内容上研究讨论的并不多、也有待深(自我标榜的不算)。另外,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为什么某些这方面的专家、名人,也难有好诗呈现。倒是有些民间高手情有独钟,经常持续呐喊,这无疑是对诗词歌赋的传承与探索中的创新之举。

清代赵翼的诗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很痛快地表达了人们对诗的创新期许与这方面人才涌现的期望。

现代诗者学习,我感觉应该把怎样掌握诗中之魂,如何训练写诗的立意与境界,培养写诗酝酿情怀、表达情绪、精炼内容、升华诗情画意等,作为至关重要的创新起点。

情怀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在古人的诗中学习,会有充实人生价值内涵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家国情怀方面,有利于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过程,对个人成长有利,对社会发展更有利。

王维的鸟鸣涧出现哪些审美意象(以王维的诗作鸟鸣涧为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