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人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被黑格尔称为「乃是从来最多才最渊博的科学天才之一──他是一个在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据说海德格曾在课堂上以寥寥几句介绍概括他的一生︰「他出生,工作,然后死去。好了,现在我们开始讲述他的思想了。」当时坐在讲台下面的学生们的神情现在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最令我们感到好奇的应该是海德格口中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几月份出生(亚里士多德他出生)(1)

【01哲学编按:虽然我们可以确认亚里士多德是于公元前322年逝世,但确实日子众说纷纭,当中一说是3月7日,今天的【EVENTS】就暂采用这日子。】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公元前384年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这座城市后来被马其顿王国所管辖。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的父亲的御医。亚里士多德小时候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教育。亚里士多德十七岁那年,他到了雅典,并在柏拉图的学园待了二十年。亚里士多德几月份出生(亚里士多德他出生)(2)众所周知,虽然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柏拉图尊之如神,但并不盲从老师,正如他所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当柏拉图以八十岁的高龄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在挽歌中称赞柏拉图︰对于他,坏人永远没有权利去赞扬他,他的一生表明并教导着快乐怎样同时又是善的。

老师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雅典。当时马其顿国王腓力希望王子亚历山大得到良好教育,所以邀请亚里士多德担任年仅十五岁的王子的老师。这位亚历山大就是后来赫赫有名,横扫波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的亚历山亚里士多德几月份出生(亚里士多德他出生)(3)大大帝。不过目前并没有什么数据显示亚历山亚里士多德几月份出生(亚里士多德他出生)(4)大大帝的业绩和老师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有直接的联系。

早在亚历山亚里士多德几月份出生(亚里士多德他出生)(5)大大帝在世时,马其顿就已用武力降服了希腊诸城邦。亚历山大死后,希腊的反马其顿势力蠢蠢欲动,身为马其顿帝师的亚里士多德也难独善其身。雅典人欲以不敬神的罪名控告亚里士多德,不过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选择逃亡至尤比亚的却尔基思(Chalcis in Euboea)。公元前322年的今天,亚里士多德在那里逝世。

中世纪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思想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几乎在欧洲绝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只是在东罗马帝国继续传播。在这期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相关研究被翻译成叙利亚文、阿拉伯文和拉丁文。其中阿拉伯思想家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可谓功不可没,他们不单翻译,而且还写下了大量注释。对亚里士多德研究影响最大思想家当属阿拉伯思想家阿法拉比(Al-Farabi)、阿维森纳、阿威洛伊,其中阿威洛伊主义曾经是中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代名词。在十二世纪时,由于阿拉伯人统治西班牙,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便经过西班牙重新传回欧洲。

《形而上学》一书应该是亚里士多德最深刻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简直可以说是哲学经典当中其中一部艰涩难懂的天书。《形而上学》不仅使一般人望而生畏,而且也让一众才智出众的哲学家们耗尽了心力。以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留名后世的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纳真可谓天才,十岁时便能背诵《古兰经》,并对阿拉伯文学、地理、法律和逻辑的了解,甚至让老师也自愧不如。但据阿维森纳自己的表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他已经读了四十遍,甚至其中一些内容他都已经能够背下来。但是,他仍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只是后来靠着阿法拉比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他才恍然大悟。

当亚里士多德刚传回欧洲时,基督教会察觉出亚里士多德思想中有某些地方容易被异端利用,于是千方百计阻止亚里士多德思想在欧洲传播。不过后来有些基督教神哲学家认识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当中存在不少思想资源可以为神学所使用,通过托马斯.阿奎那和波纳文图拉(Bonaventura)、司各脱等人的努力,教会慢慢改变立场,开始接受亚里士多德思想。稍后,教会更认为经由阿奎那改造和发挥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符合教会的思想,于是神学化的亚里士多德思想成了中世纪神哲学界的正统思想。

踏入文艺复兴,中世纪经院哲学遭到了不少人文主义者反对,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基督教教会的关系密切,所以有一段时间,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都遭受冷落。到了十八和十九世纪,人们重新肯定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价值,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都给予亚里士多德非常高的评价。黑格尔在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后,赞叹道「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学家中最值得研究的」。与康德和黑格尔的同期的德国大文豪歌德也曾感叹地表示︰亚里士多德收集了地上各种材料,造了一座伟大的金字塔。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表示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著作对他产生的影响力要大于其他一切生物学家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遍及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历史、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领域。两千多年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西方文明史上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而且日益成为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来源:《01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