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岳蔚敏 实习生 武贤嘉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我的家乡河南省开封市?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的家乡河南省开封市(介绍信上的开封生活)

我的家乡河南省开封市

全媒体记者 岳蔚敏 实习生 武贤嘉

一张纸能承载多少传统?一张纸能面对何种未来?在我市著名文史学者刘海永收藏的1000多张介绍信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这一张张薄薄的介绍信,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开封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透过这些发黄、破损的纸,看到了曾经那种简单、质朴的生活,看到了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时代印记。

数据显示,在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有超过83万人次的游客来到开封。他们轻装简行,只需一张身份证,便能不远千里来到开封,愉悦地享受着这座古城所散发出的时代韵味。

但若是时光回溯到40年前,一个人想要如此便捷地出行和生活,并非易事。事实上,在1986年我国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之前,有一样东西是每个人都得必备的,那就是介绍信。

什么是介绍信?简单地说,介绍信就是一个人的“通行证”。介绍信是一张比16开还小的纸,存根在左面,约占1/5;右面占4/5的地方是介绍信的正文,文中列有姓名、日期、事项、介绍信号码。存根与正文的内容一样,但“空间”压缩,特别在“事项”一栏。公章分两处盖,一处盖在存根与正文之间的虚线上,叫骑缝章,另一处盖在正文的下方。

介绍信通常分两种。一种是普通型,用于去外地旅游探亲和一般工作联系、购买车票、住宿等。另外一种专门用于政审调查,如入党、提干、出国等都要政审,这种调查需要被外调单位出具书面证明材料。另外还要注明介绍信持有人的政治面貌。直到1984年4月6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试行条例》,在全国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介绍信基本上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刘海永的收藏夹中,记者看到了很多内容各异、边角发黄的介绍信:有购买凳子、三斗柜、桌子、自行车等家庭用品的介绍信,有购买铅粉、活性炭、石灰、角铁等生产用品的介绍信,还有介绍住院治疗、讲课、借阅图书等日常生活事宜的介绍信。

“兹介绍我厂职工海某同志到你院住院治疗,所需治疗费用均由我单位负责,请按合同规定结算是荷。此致开封市妇产科医院(编者注:现市妇产医院),请盖合同印鉴。开封市电镀厂革命委员会。1969年6月22日。”

“开封市木器厂:兹介绍马某同志等2人前往你处联系,购买凳子(自用),请予以接洽是荷。此致敬礼。河南省开封火柴厂革命委员会。1972年2月21日。”

“开封制药厂革命委员会:兹介绍我校牛某同志,前往你处联系请人讲课问题,请接洽。此致革命敬礼!开封市二十三中革命委员会。1974年9月7日。”

“开封市二中党支部:兹派田某同志,前往你校担任工宣队指导员。此致革命敬礼。开封市革命委员会工宣队总指挥部。1976年8月14日。”

“自行车调剂商店负责同志:兹有我厂李某同志前往你处联系买12型永久自行车,请予以接洽是荷。开封市东郊人民公社农机修造厂革命委员会。1977年元月9日。”

“鼓楼区负责同志:兹介绍我厂李某同志等2人前往你处联系赴北京换信(编者注:应为芯)。请予以接洽是荷。开封市制锁厂。1980年6月27日。”

“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若是离开介绍信,可以说‘寸步难行’。” 刘海永说,“没有介绍信,旅馆、交通部门、单位都不会接待,碰上警察查询,还会把你当‘盲流’抓进去关个一时半会儿,审讯完毕才能放你出来。”

看着这些介绍信,记者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是荷”。“是荷”是什么意思?刘海永说,“是荷”就是在书信中表示感谢或客气的意思,是一个礼貌用语,往往具于信末。与之相似的还有“请予接洽为谢”“请予接洽为荷”“请予接洽为盼”等。

刘海永说,介绍信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对于现在许多年轻人来说,显得有些陌生,但这些带着旧时光印记的色墨纸张,因为饱含历史掌故,如今看来让人依旧充满激情。

中国俗语:私凭文书官凭印。改革开放前,人们出门,都必须要开一张介绍信。介绍信是官方出具的证明个人身份的文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它一直是个人出差旅行、单位外调、购买特殊物品等的唯一合法凭证。

那时,农民进城买化肥要介绍信;领结婚证要介绍信;结婚购买家具、热水瓶要介绍信;出门购买车票、投宿住店,甚至是剪头发、登记结婚、申请离婚、入党、提干,还有调取公函、洽谈业务、学习交流、工作调动等都需要这介绍信,介绍信使用的频率不低于现在的身份证。

刘海永至今还记得一位长辈给他讲过当年出门办事弄丢介绍信的糗事。以前每次出差开好介绍信,这位长辈都用塑料布包好,然后放在贴身衣服的口袋里,时不时用手摸一摸,看看还在不在。可偏偏有次出差,不知道怎么把介绍信弄丢了。结果,前去接洽的单位不接待,旅馆不让住。无奈之下,只好给单位打长途电话,让单位再开一张介绍信寄来。

与刘海永讲的故事一样,很多人都有过与介绍信相关的故事。家住西门大街附近的于阿姨今年70多岁了,她告诉记者一个故事:“1967年前后,我在山东老家的哥哥过来看我母亲,他所在的生产大队开具的介绍信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姓名、 性别、年龄、所属生产队、出身、政治面貌、出行目的地、出行原因、出行时间等。也只有怀揣一纸这样的证明,才能离开自己的家门。”

于阿姨说:“以前到公社去办事,得有村里的介绍信;到县里办事,得有公社的介绍信;到省里办事,得有县里的介绍信;到北京办事,得有省里的介绍信。我有个亲戚患再障贫血,需要到北京治疗,托三四层关系才找到省卫生厅的一位负责人,得以开出介绍信。”

“在上世纪70年代,烫发也得凭介绍信。不像现在,你想啥时候烫就啥时候烫,完全是个人自由。”忆起那段日子,于阿姨唏嘘不已,“那时候只有歌舞演员和工会组织文艺演出时才会特批去烫发,而且介绍信上还得写明该同志因工作需要烫发,普通人是不能随便烫的。”

听着这些久远的故事,翻看着这些介绍信,就像翻阅着一页一页的历史。在这里,有很多既熟悉又陌生的专属用语,还有很多开封曾经辉煌一时工厂和单位,诸如轻工机械厂、钢网厂、第一木器厂、童鞋厂、纸箱厂、第二印刷厂、汽车修理厂、农药机械厂、拖拉机电机电器厂等,它们或已消逝在时光中,或历经风雨依旧挺立。看似薄薄的一张纸,却客观地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发展,默默地见证着开封这几十年来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封的机械工业和一些重工业发展很快,首先建起的是开封机械厂。1956年以后,一批公私合营的机械修造厂家和合作社相继建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开封先后建起了空分设备厂、高压阀门厂、拖拉机电机电器厂、仪表厂、联合收割机厂、橡胶塑料机械厂、钢铁厂等一批大中型重工业企业。其中,仪表厂的兴建标志着开封仪表工业的兴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开封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那时候开封大厂云集,产品畅销国内外,主要工业行业包括机械、电力、电子、纺织、化工、医药、食品、服装等,产品数千种。而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方面,“开封制造”同样声名显赫,广大市民所用的鞋帽、家电、布匹等都是开封本地生产的,如矛盾牌肥皂、洗衣粉,宋城牌胶鞋,铁塔牌油漆、火柴,龙亭牌墨水,喜鹊牌缝纫机,菊花牌味精等,应有尽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封又陆续建起了电视机厂、电冰箱厂等一些新兴工业企业,更加夯实了开封作为河南省工业基地的根基。河南省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电冰箱、第一辆自行车和第一台缝纫机都出自开封。这些开封人难忘的“开封制造”,介绍信同样也是见证。

听刘海永讲述着曾经的故事,记者仿佛也随他穿越了时光隧道。那些故纸中的一笔一划、字里行间所透出来的旧时光,也逐渐变得清晰。

薄薄的一张纸,能承载多少文化、多少传统?透过这一张张薄纸,我们又能看到何种过往,面对何种未来?刘海永找到了答案,我们也找到了答案。

刘海永,一位故纸堆里“摸爬”出来的民间历史文化研究者,也是一个把渐行渐远行将隐匿于历史烟尘中的古城背影拼接得清晰丰满的践行者。

今年43岁的刘海永并非历史专业出身,也未从事相关工作,他关于开封历史文化研究的全部知识和素养,完全是靠2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在旧书摊、网络上甚至废品站里搜集的一份份历史资料支撑起来的。为此,他和他的家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同样,也是源于这分积累和这分努力,刘海永完成了最华丽的转身蜕变,发现自己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开封做些事情。

刘海永说,他收集的东西很多都是油印本,有些东西是国内孤本。在这些珍存的档案里,就包括介绍信。

“这些介绍信是和其他文献资料一起收过来的。起初我也没有特别在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把这些介绍信与其他文献资料一起研究,忽然觉得眼前一亮,那些鲜活、立体、生动的历史,一下子就立在了我的眼前,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开封。”刘海永说。就像你认识一个人,原来只是看到他工作中的一面,而现在则走进了他的日常生活。这些不同的侧面汇集起来,才是完整的他,你才更贴近、更了解他。

每一个都有味道,就像每一个城市都有专属自己的味道,而刘海永的身上,则是满满的历史味道。对古都的热爱、敏锐的眼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他成为古都优秀的文化保护者和探索者,与开封这座城市完美地水乳交融。

这20年来,刘海永始终穿行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沉陷古籍,不能自拔。他收购方志,拍摄老建筑,寻访文化老人,抢救散落的历史,打捞开封的文化记忆,启封了开封的文化密码……

刘海永说,作为一个开封人,他觉得他的研究不只是书本到文献、文献到文献,而是文献到现场、现场到文献。一封简单的介绍信,就像一扇窗,带你进入历史,走入开封深处。走进去之后才发现,有一种很高大、很伟岸、很耀眼的东西,一点一滴都是文化,一砖一瓦都是故事,一草一木都是历史。

看着刘海永神采飞扬的模样,那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喜爱。正如他所说: “其实我不是为了收藏而收集史料,而是被开封这座城的文化所‘俘虏’,收集的根源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史料时刻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如何走过来。这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