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的行政区域由古滕县和古峄县组成,这两个千年古县乃孔孟之乡,受其封建礼教影响比较深,作为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大事,旧时的婚嫁礼仪讲究颇多,娶亲向有“小登科”之称。不管官商富户还是一般的贫民百姓,一律因袭士大夫通行的“六礼”婚嫁仪式。古代“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古时候延续下来的婚嫁礼仪,读者朋友们可以对比一下和现在的婚礼举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

纳采

纳采,俗称提亲、说媒、说亲,对男方而言,叫说媳妇,对女方叫说婆家。很长时间里,男女双方组成一个家庭,皆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人无自主的权力,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定亲。古代“六礼”中称为“纳采”。大多是男家托媒妁到女家说合。其主要条件:一要门当户对;二要生辰八字相合;三要双方身体健康。所谓门当户对,即双方家庭政治地位、土地、房产、农具、牲畜等大体相当。还要看“八字”是否相合,这是封建社会的宿命论。至于双方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是生儿育女传留后代的基本保障。

建国后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男女双方先有爱情再迈入婚礼的殿堂,组织家庭男女,携手相伴一生。对于“纳采”这个词就被人忘掉了。

问名纳吉

问名,俗称查“八字”。男方把女方生辰、属相要来,请算命先生查一查,双方“八字”、“属相”是否相合。所谓“八字”,是古代人把人的出生日从年纪、月纪、日纪、时纪的干支中各得两字,合得“八字”。另外,还用所记中的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配合来记载一个人的出生年和生肖(属相)。八字推命理论十分繁杂深奥,其主要内容是以六十甲子求出人的年、月、日、时,并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配,然后测出人的一生祸福(包括婚姻)。

纳吉,俗称“合年命”。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属相相配,如果相合即可定婚,如果相克,即不能定婚。属相相合者,如果男女双方方为“木命”,另一方为“火命”,俗说“木生火”,属上等婚;再如一方为"金命”,另一方为“水命”,水为玉,金玉良缘,为上等婚。相克者,如一方为“金命”,另一方为“火命”,火克金又无法破解,则不能定婚。古代有属相相克口诀相沿至今。如:“白马犯青牛,鸡犬泪交流,乌猪犯猿猴,龙虎相斗,鸡猴夫妻不到头。”

纳征

“六礼”中的纳征俗称“定亲”。婚事一旦说妥,男女两家通过“下启”式定下婚约。纳征(定亲)一般有两个过程,先下“通书”,后“传启”下启)。“通书”是男方求婚的红纸小帖,俗称“定亲喜书”。

下大启完毕,表明婚约正式达成生效,具有法律效力。如一方毁约,要通过双方家长、族长、媒人重新议定,双方退回启帖、彩礼、信物,方可解约。

看日子

根据女方属相和生辰八字议定婚期,俗称“看日子”,“六礼”中称“请期”。男家先下请庚帖。女家同意完婚,即回帖。此过程俗称“下喜书”。看日子需择吉日良辰,要请算命先生查黄道吉日,经男女两家同意方可确定。

娶亲

娶亲俗称“办喜事”,亦称结婚。旧时称“大婚”、“结亲”、“成亲”。指双方而言。而对男方则称“娶新媳子”。对女方则叫“出门子、出嫁、出闺、出阁”,古代又叫“于归”。旧时峄、滕两地大多地方叫“出门子”。

娶亲之前,男家要做好一切迎娶的准备。例如:下喜帖、安客、请执事、厨师、乐队、伴娘、雇花轿、布置新房等。娶亲的一切事项皆由执事操办。

迎娶的前三天,要套大红缎子被两床,须请邻家妇女帮忙,邻妇须十全十美之人,一是儿女双全,二是长相漂亮,三是心灵手巧等。套被时在四个被角皆放几个红枣、染红的花生、栗子,谐意“早生贵子”。男家还要套红棉袄、红棉裤,俗称“催嫁衣”,迎娶的前一天把棉袄、裤送女家,叫“送催嫁衣”。按照“查日子”指定的方位把新床铺在新房里,俗称“铺床”。铺床人必须是夫妻二人,儿女双全,为新郎的哥嫂或叔婶。铺床时在大红蓆下放秫疙瘩、豆秸。铺好床,先由新郎的弟弟或侄子在新床上睡一夜,就是叫“滚床”。

迎娶的前一天,新郎家大门上悬灯结彩,门两旁贴大红双喜字,门上贴喜对联,放鞭炮。

上午贴喜对联,下午过轿。新郎的侄子坐在花轿里抬到新娘家,向新娘父母问安,打听女方准备情况,并把催嫁衣交给新娘,然后转回新郎家回报女家准备情况,此俗称“过轿”。但穷家或路远不能折回者,即可免去。

上喜坟

迎亲的前一天,新郎着新婚礼服:黑礼帽,上缠红丝线;蓝长衫,紫袜青布鞋;满清时,辫子上还要系红布条。(随满族习俗)带上香箔火纸及供品到祖坟前祭祀,放鞭炮。在坟头上压上红纸,俗称“喜纸”。

发嫁

新娘辞别娘家俗称“发嫁”,亦称“岀嫁”。岀嫁前,娘家亲朋好友登门贺喜,送些衣料、被面、首饰、点心等,俗称“填箱”。嫁妆多少因家庭而异,旧时,多是厨、柜、桌、椅、梳妆用品之类。一般贫民小户也就是一个衣柜,一对方凳(俗称“小坐床”),一个盆架,一只铜盆。俗称“小五件”。仅此而已。也有“小八件”,“大八件”的。至于富商巨户、豪门大家、官宦之家就不说什么件了,其数量、种类之多,质量之优皆令人吃惊。此俗称“过嫁妆”。而贫民小户没那么多的嫁妆可过,即在出嫁当目,随新娘一起拾走。

姑嫂或婶子、伯母等人操持装箱,摆果盒,油漆柜上贴上大红“禧字”剪花、插柏枝,以祈长寿百岁。大门上张灯结彩,贴红“禧”字。

枣庄市婚礼习俗(传统的婚礼习俗)(1)

上轿

午时前,男家迎娶的花轿早来到女家门口,待良辰一到,富户家红毡铺,两廊奏乐,新娘拜别父母,蒙上红盖头(亦称蒙脸红子),在伴娘的搀下,在鞭炮声中鸣咽着踏红毡缓缓而行。上轿后,伴娘用红线缝上轿门,开锣起行,娘家兄弟手握轿杆送至婆家。

穷家嫁女,一无红毡铺地,二无奏乐。新娘倒拖哥鞋上轿,想想家境贫寒,又与父母惜别,不免心酸,痛哭流涕。起轿前,早有一人拿着“青龙”贴子远远走在花轿前,逢桥遇巨石皆贴青龙”帖,以求青龙驱邪开路,保新娘一路平安。

若男家贫寒,娶亲时无钱雇轿,即向亲邻借头毛驴,由新郎去女家把新娘接回,草草拜堂即算成亲。也有借辆小推车迎亲的。总之,即使家境再难,也不能让新娘步行到婆家。

迎亲

旧时,迎亲在“六礼”中称“亲迎”。迎亲吉日,富户挂灯结彩,高搭彩棚,贺客盈门。新郎披红戴花,或骑马或坐轿(绿网轿),后有花轿执事相随,迎至新娘家,向岳父母行大礼,新娘为其十字披红,然后双方上轿起程,此为大娶。小户人家只迎至村口,花轿一到,鞭炮齐鸣。花轿落在婆家门口,如果婆家是富商巨户,彩棚一直搭到大门口,红毡由天地桌前一直铺花轿跟前,如贫民之家,不搭彩棚,地上只铺红苇蓆。单说贫民之家,由婆婶母、伯母拆开轿门,由伴娘搀扶新娘下轿,踏红席至天地桌前,其间婆家一对“喜娘”前边领引,另一对“喜娘”手端红筐,向新娘头上、身上撒麦麸、红枣、栗子。

枣庄市婚礼习俗(传统的婚礼习俗)(2)

拜天地

天地桌上放一粮斗,斗盛五谷,口封红纸。斗上插一杆秤,左右放托盘,左盘放一串制钱,右盘放埋伏、红枣。斗前是香炉、烛台,香炉前竖铜镜。拜天地时,司仪唱礼,婆婆撒盐于松柏火盆中,以求婆媳缘分。(拜完天地,新郎要把斗、秤端进洞房。)

撒帐

进入洞房,先拜床公床母,然后入帐上床,盘膝坐定,闭目稍息。此时迎亲喜娘把红枣、花生、栗子撒到床上,俗称“撒帐”。

枣庄市婚礼习俗(传统的婚礼习俗)(3)

洞房花烛

至晚间,两个小姑(新郎的妹妹)把红蜡烛点亮,俗称“点灯”。

喝交心酒

小姑点罢灯,厨师摆上酒菜,小姑、大伯陪新郎新娘进晚餐,俗称“喝交心酒”。

送房

喝完“交心酒”,由新郎的嫂子催促新婚夫妇早早休息,俗称“送房”。送完房,新娘开柜拿点心给婶子大娘。闹喜的人乘机抢点心、糖果,越抢越闹越吉利。

听房

左邻右舍的少男少女于新房外贴窗偷听“悄悄话”,俗称“听房”。俗话新郎新娘不说悄悄话,生出孩子是哑巴。

磕喜头

翌日晨起,新娘梳洗毕先拜谒公婆、兄嫂等长辈,谓之“请安”。早饭后拜谒族长,进祠堂烧香,上祖林祭祖,俗称“磕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