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名家汇”8月28日走进坐落于徐汇区岳阳路168号的上海京剧传习馆。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京剧院进驻此地,引领海派京剧40多年的发展。
京剧老生傅希如携上海京剧院一众青年演员,带来京剧经典唱段,还邀请观众上台体验戏服变装,领略国粹之美。
文武双全的背后
“一盒火柴,半集动画,两处伤病,三份通知书。”傅希如用17个字概括了自己的从艺经历。
他的父亲是山东京剧团一位专业琴师,一次吃饭时他用两根筷子模仿父亲拉琴的样子,父亲误以为他喜欢京胡艺术便开始培养。
学习的过程对一个孩童而言无疑是困难枯燥的。“小时候练琴,拉琴量就是一盒火柴的根数,拿一根拉一遍,直到40根全部拿出,之后还要再一根根放回去。”每天放学后,拉琴时间从六点一刻开始,六点半才结束的动画片,傅希如从来都只能看一半,另一半则靠想象。
“三份通知书”指的是他当初收到了北京、上海、山东三所戏校的录取通知书。北京和山东的录取专业都是京胡,上海是表演。因为爱吃上海甜糯的麻球,也喜欢成龙、李连杰等塑造的硬汉,“我以为做演员就能演这样的角色,所以就选择来上海做演员。”
当年,傅希如是以总分第一进入上海戏校,分到了老生第一组,和王珮瑜是同学。没想到,入学一年,他就开始“倒仓”,即戏曲演员经历变声期,傅希如一“倒”就是15年。
倒仓开始后,他转去学习武生,但因练功太猛,导致韧带松弛,16岁的他患上了椎间盘突出。“当时医生说不能再从事剧烈运动,这就意味着我又要改行,我的另一扇门也被关上了”。后来傅希如开始自己看书研究病理,习用肌肉生长改变神经压迫的位置,减轻症状,和病痛和平相处。
傅希如演唱《智取威虎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38岁的傅希如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今年2月,他登上央视春晚,演出《智取威虎山》片段,让观众记住了这位第六代“杨子荣”。
深知这行有多苦,成名有多难,但如今傅希如的儿子文轩也踏上了这条艰辛的道路。12岁的他考入了戏校京剧音乐系,学习京胡。傅家三代,都在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努力。
如何演好梅兰芳
傅希如介绍,京剧行当初以生行挂头牌,京剧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一大批优秀演员都是生行。在四大名旦诞生后,以梅兰芳为首的艺术家把旦推向更重要的前台。
“起先剧场没有电灯,更多靠听而不是看。后来电灯普及了,观众再看从前那些旦的扮相,丑得难看。后来梅先生就开始从头饰、扮相,到服饰细节做彻底的改革,后来梅先生的角色都是真正的雍容华贵。”
青年京剧演员王维佳表演《贵妃醉酒》选段。
青年京剧演员王维佳在现场表演了梅派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选段。傅希如说,梅、尚、程、荀的风韵有很大不同,是艺术家根据自身条件创作出的适合他们的艺术特质。“比如梅派,中正典雅,没有高亢的唱腔,繁杂的技巧,但是要很圆润舒适。而尚小云武旦出身,武功好性格刚烈,他的巾帼英雄有女汉子的感觉。程砚秋嗓子没倒过来,但是根据自身条件创造了低沉、婉转而悲壮的程派,比如他那首《锁麟囊》,颇具感染力。”
观众如何通过细节品味贵妃醉酒之美?傅希如指出,从扮相到表演都有很多门道。“像不像三分样,演员的扮相非常重要。接下来是表演,一要听唱腔,梅派演员需要有水润好听的嗓子。二要看表演,神态动作,声必歌,动必武,必须夸张到让观众一清二楚。”
傅希如主演的原创京剧《梅兰芳·蓄须记》,已在全国巡演30多场。出演梅兰芳,对傅希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梅兰芳就是梅兰芳,他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哪怕你长得不像、气质不像,但出来的那种气质和感觉就让人相信,这就是梅兰芳,这是最难的。”
傅希如认为,京剧的推广应该主动出击。9月1日,傅希如将在虹口区海南中学做开学第一课,做京剧的普及讲座。“不进梨园,怎知精彩如许。我相信一场讲座,一场名家汇就能让很多人喜欢上京剧,走入剧场。”
傅希如借助歌手刘欢的一句话表达对京剧的信心:京剧是在另一个时代就已经成为经典的剧种,它不会因为有更多人喜欢而变得流行,也不会因为缺少人关注而没落,它已成为永恒。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题图来源:“梧桐·名家汇”提供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吴桐 郭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