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风头最盛的三部电影。
《寄生虫》《小丑》《好莱坞往事》。
三位大佬出场前的姿势很像,都是乌泱泱一堆人夹着扁桃体高喊:“牛X!”
但正式亮相(你懂的,反正不能公映,亮相方式就那一种)之后,不一样了。
《寄生虫》和《小丑》风头反而更盛了,以前有10个人夸,但看了之后会有100个人夸。
只有《好莱坞往事》。
流出之前,同行们盛赞:
爱死《好莱坞往事》了!看到最后止不住眼泪!
电影中的电影中的电影中的电影,点燃了戛纳!
行,捧得这么响,咋能看了之后反而没人吱声了?
这还是那个当年拍个脚么丫子都搞得文艺青年们沸反盈天的昆汀么——
就连热爱昆汀的豆瓣,《好莱坞往事》的评分也已经掉到了区区7.4分。
肉叔其实自己第一时间就看了,作为一个昆汀脑残粉……
我看到40分钟就想砸屏幕了,这都啥啊——
充斥着大篇幅西部片梗的致敬与颠覆,怕是只有极广阅片量的观众能看进去一起嗨,要不然你肯定会看得茫茫然。并且,我们熟悉的昆汀三宝、暴力美学,在《好莱坞往事》里被淡化不少,直到最后三十分钟才被放出来意思了一下。
是昆汀变了吗?
已经有“痞子昆汀也会变老”的声音。
肉叔看完后认真琢磨了下,却觉得,昆汀没有变。
他还是那个天真的幼稚鬼。
来,聊《好莱坞往事》之前,咱们先来聊一下“昆汀往事”。
01
先来看看昆汀本人对《好莱坞往事》的评价——
“这部电影可能是我最私人的电影,是我的回忆电影。阿方索·卡隆的回忆是1970年墨西哥城的罗马区,我的回忆是1969年的洛杉矶,那就是塑造了我的年份,我当时刚好六岁。这部电影就是我和我的世界,是我写给洛城的情书。”
所以电影前半段的剧情几乎停滞不前,不是因为昆汀要装深沉或做悬念,而是他孩子气地想打造一座自己记忆中美好的、象征着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游乐园。
这座乐园没那些沉甸甸的情怀或说教,昆汀只是想带你感受下加州阳光有多灿烂、巨形广告牌有多绚丽、车载电台音乐有多好听、黑白电视机上放的频道有多好看……
别忘了,昆汀是看电视长大的。
《低俗小说》中有个镜头,小男孩一个人坐在硕大的客厅里看电影,只有电视是他的朋友。
这个男孩就是昆汀。
四岁随家庭迁居洛杉矶,好莱坞大环境的耳熏目染让昆汀对电影的兴趣更上一层楼,早早辍学后,众所周知,他成了名音像店的营业员。
一天能看十部电影的昆汀在音像店打工五年积累下来的观影量简直可怕,顾客来问冷门电影,他能说出相关卡司的所有信息,甚至台词都倒背如流。
其中,昆汀最爱的就是香港电影和西部电影。
是的,他甚至激情解说过《重庆森林》,对王家卫的电影序列、林青霞的职业生涯了如指掌,夸王菲在电影里的演绎像个精灵,简直是在美国的香港电影推广大使。
不过,对于种类庞杂的香港电影,昆汀更向往的是邵氏电影出品下那个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
昆汀对话李连杰,兴奋到双手模糊
怎样把喜欢表达到极致?
照搬致敬。
一厢情愿地在《杀死比尔》开头加邵氏电影的logo、用邵氏专利,避孕套爆破法实现血浆爆裂场面等等迷弟行为不细提。
上是《杀死比尔》片头,下是邵氏电影logo的一个版本。
咱来聊聊《杀死比尔2》中,女主为了复仇向白眉道长取经学艺这一段。
白眉道长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邵氏的《洪熙官》里,是个大反派,洪熙官为铲除他而上山挑战。
昆汀为了能与这部挚爱有交集,于是想1:1复刻。
他先是打算在邵氏制片厂完成这场戏,但因场地太小只能退一步取几个景。
然后又想请演白眉道长的罗烈再次出演,但罗列因身体状况不好拒绝了。
昆汀仍不放弃,最后锁定了《少林三十六房》中的武艺高手,黄飞鸿曾徒孙刘家辉。
据刘家辉回忆“他派了一个制作人来香港找我,对方也是外国人,他不知道从哪里找到我的电话,然后约我出来,告诉我昆汀想找我拍一部电影。我从来没拍过好莱坞的电影,只知道外国导演找我拍戏,肯定是打戏,肯定是演坏蛋。”
没想到竟是个帮助女主复仇成功的关键角色。
刘家辉答应出演后,昆汀放下手头一切工作飞往上海,并换上唐装,见到刘家辉就双手抱拳,用中文喊“师傅”。
你说,费了这么大功夫,就是为了让乌玛瑟曼走过《洪熙官》同样的上山之路,并拜访白眉道长,完成儿时心愿。
这人幼不幼稚啊!
无独有偶。
昆汀的迷弟行为同样发生在《被解放的姜戈》。
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来自于他爱的另一大类,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中的《姜戈》。
这回可不仅仅是找偶像出镜了,昆汀想与《姜戈》有更多关联。
他决定让老姜戈与新姜戈同框。
为此,昆汀还设计了这样一幅场景——
老姜戈以赌客身份出现,与新姜戈在酒吧偶遇。
老姜戈问新姜戈名字,新姜戈说:“姜戈,你能拼出来吗?”
新姜戈拼出整个单词,并说“D不发音”。
老姜戈看了他一眼,“我知道”。
哈哈,我演姜戈时你还没出生呢。
昆汀谈及这个片段很激动“一个真正的大电影时刻!”,潜台词“我可真是个小机灵鬼!”
怎么说呢,就像一个小男孩从小玩乐高积木,在学会自己造自己搭积木后,仍要充满仪式感地把乐高logo贴到积木上去。
不过,说到《被解放的姜戈》,大家印象最深的,肯定是末尾姜戈屠杀整个庄园时血浆乱飙、火光四起的场面。
《姜戈》结尾可没这么肆意。
昆汀虽然以照抄闻名,但只是借了个壳子,内核早按他自己的口味进行重塑。
02
昆汀很耐得下性子看片,即使是总时长长达16小时的美剧《根》,他也能坐得住。
但有一点他非常不满,就是男主乔治的复仇。
乔治是个被农场主虐待的黑人奴隶(农场主还是他爹),在历经千辛万苦,终将重获自由一刻。
观众也屏住呼吸,期待乔治能狠狠抽一顿农场主时,自我管理意识很强的乔治却放弃了“我做不到,那会让我和你一样糟糕”。
差点没把昆汀气死。
所以昆汀在运转自己电影宇宙时贯彻的法则很简单,甚至有点孩子气:以恶制恶。
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成人规则,也没那套高尚到虚伪的道德说教,只有简单粗暴的“做坏事,就要得到报应”。
《被解放的姜戈》中,拿皮鞭抽过姜戈的,他要抽回去;想拿刀割姜戈蛋的,他开枪把对方的炸个粉碎。
最后连带庄园都给烧了,斩草除根。
别说姜戈只是个虚构人物,昆汀以恶制恶的执念,就算逮上真实历史人物也不会动摇——
恶贯满盈的大坏蛋希特勒。
他的死至今仍有争议,但目前主流说法是与情妇双双在花园自杀。
这号人物在昆汀手里,当然不会让其死得这么舒坦,在架空二战背景的《无耻混蛋》中,希特勒开始还挺威风,统治法国。
剧情后半段越走越歪,直接拐了个大转弯,犹太人屠杀纳粹,希特勒也在电影院遭埋伏,被犹太士兵乱枪打死。
把严肃的二战改写成一场反杀游戏,也只有昆汀敢。
那要是所有人都沾染着大大小小的恶呢?
好说,参考《八恶人》。
八个出场人物鱼龙混杂,有赏金猎人、黑帮成员、在逃犯人……但有个共同点:都犯过案。
所以,在下着暴风雪的小店里,他们陆续相遇、自相残杀,没留一个活口。
狠是真的狠。
不过啊,大家有没有感觉,昆汀掌镜下的杀人桥段虽然断肢与鲜血齐飞,很暴力很邪典,但……就是不残酷?
这并不止是因为施暴的对象是恶人。
《少年的你》反派魏莱被陈念推下楼死亡的刹那,没有特写捕捉她的面部表情,也没夸张地流出成吨的血。
然而看到魏莱那张凝固住的脸,肉叔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但在昆汀的世界里,倒下的人越多,观众肾上腺素反飙得越高,最多就是边捂眼睛边忍不住从缝里看罢了。
原因很纯粹,昆汀在“玩”。
他会故意地往严肃的杀人场合里加点喜感,这两样属性相反的元素掺一块,荒诞感就出来了。
没预设中的真实,死亡就有距离感。
比如《落水狗》中金先生割警察耳朵这段。
变态杀人狂金先生与被绑在椅子上束手无策的警察共处一室。
按常理,痛快点,给一刀子。
但金先生呢,先当着警察面从裤脚边缓缓掏出小刀,然后调试旁边的收音机,点上一首乡村乐。
伴随着乡村乐,金先生拿刀刮了几下胡子,并整理好领带。梳妆打扮完,开始自我陶醉地跳舞。
独舞了三个来回,才不急不慢地割了警察耳朵。
跟一般观众的观影常识简直反着来嘛。我想不少人看到这段跟肉叔想法一样:音乐害挺好听。
但你要说它一点都不真实?未必。
现实生活很多时候都比电影更荒诞。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么做足够“好玩,有趣”。
这是他拍电影时放在第一位来追求的效果。
一个小料,《天生杀人狂》的剧本是昆汀还是无名小卒时写的,剧本被当时颇有名气的导演奥利佛·斯通看中。昆汀本可以抱着导演大腿顺风顺水,但奥利佛坚持它得有社会意义,这与昆汀“好玩有趣”的理念相悖。
两人闹掰,昆汀一度拒绝编剧署名,至今也排在最末位。
03
不过啊,到《好莱坞往事》,不止是杀人场面被幼稚鬼昆汀玩成一场游戏,连杀人目标的改变,都像是天真的胡闹。
电影加入了曼森杀人案这个历史事件。
原案件,曼森命令三女一男前往导演波兰斯基的别墅“以最残忍的方式处决里面住着的人,并且不能留下活口”。
当晚,波兰斯基老婆莎伦·泰特和她的三个朋友被残忍杀害。
莎伦·泰特
搁《好莱坞往事》里呢?(以下有剧透)
曼森家族按计划潜入波兰斯基别墅所在的贝弗利山庄,车都停好了。
结果住在波兰斯基隔壁的小李子因为被车噪音打扰,气急败坏地出来骂了曼森家族一通。
曼森家族意外发现,小李子是电视明星,演过他们从小看到大的《联邦调查局》。
于是他们一拍脑袋决定“要杀掉教自己杀人的人”,转而奔向小李子家。
杀个人喂,又不是切颗菜,这转变也太随意了吧!
我们都懂的荒谬,昆汀当然懂。
唯一能讲通的,就是昆汀他相信,相信电影的力量。
他让一部影视剧成为《好莱坞往事》的关键剧情转折点,规避开曼森杀人案这桩残酷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个温馨到梦幻的童话结局。
与其说是献给洛城的情书,不如说是献给电影的情书。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昆汀一个56岁的老头子,拍起电影却没垂暮的伤怀,永远天真稚气。
因为热爱得足够纯粹。纯粹到染不上时间的灰尘。
并不是每个导演都爱看电影,但从骨灰级影迷过来的昆汀一定是。
别的小男孩爱打游戏、踢足球,昆汀从小就爱捧着碟片看电影。
在纪录片《好莱坞奇才昆汀·塔伦蒂诺》里,主持来到他家,镜头所到之处,全是电影海报、光碟、导演传记、剧本等等。
昆汀自己也如此说道“就像你忘了呼吸一样,你真的被送到了另一个地方,音乐本身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小说不行,绘画也不太行,如果你在剧院里和其他人分享这个经历,啊真的,真的很刺激”。
这位最初没背景、没人脉、没资历的纯屌丝,在好莱坞门口徘徊五年,愣是靠着对电影的狂热(和天分),终而获得一块敲门砖。
想象一下,一位沉迷于电影世界的疯子终于能拍电影了会怎样。
纪录片中有制作人谈到昆汀在片场时的表现。
“当你挺高兴觉得,这条还不错,他会说,‘太棒了,我们再来一次。’我们会说,‘什么,为什么再来一遍?’”
昆汀站在高处的台子上,仿佛邪教头目一样,举拳高呼——
因为我们就喜欢拍!电!影!
编辑:伊丽莎白的腿毛
,